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译论||英制学衔Professor和Reader的译名探究——以陈寅恪、修中诚和李约瑟的职衔误译为例

本文来源:中华网

转载来源:中国翻译学会

译论||英制学衔Professor和Reader的译名探究——以陈寅恪、修中诚和李约瑟的职衔误译为例

摘要:陈寅恪是一代学术大师,20世纪40年代受聘于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担任中文教授。由于中英文称谓制度的差异,陈寅恪的海外教授职称如何命名一直是个问题,还有与陈寅恪学术生涯重合的修中成、约瑟夫的名字。——李约瑟先生的题名《读者》 ”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翻译。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三位学者的中文译名的整理和分析,探讨英国学术体系中教授和读者的翻译问题,为译名的规范和统一做出贡献。

关键词:英国制度;学术职称;翻译:教授;读者;陈寅恪:隐桃成;李约瑟

1.首先

陈寅恪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识和史学思想,竖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丰碑。陈寅恪先生是清华大学、国立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成都)、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大学教授、原职工。是。由牛津大学提供。但由于对英国学术体系中教授和读者两个级别缺乏了解,对于这个“教授中的教授”以及修中成、李约瑟等头衔的翻译一直存在分歧。至于谁与他有过学术接触,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教授与读者之间翻译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和翻译的规范统一。澄清这两个术语之间的界限并确定它们的翻译至关重要。

2. 英国学名“Professor”的翻译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位体系大致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体系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联邦体系。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陆大学深受前者的影响。因此,我们经常困惑如何将联邦系统中的一些学术名称翻译成中文。陈寅恪在香港大学和牛津大学翻译职称时遇到了这个问题,他受聘但从未担任过职务。

2.1 陈寅恪先生毕业于香港大学

1940年暑假,陈寅恪未能前往英国,留在香港。直至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陈寅渠担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蒋天舒(1997:127)和陈流秋(2010:158)都只提到陈先生是客座教授,而没有提到陈寅恪先生是资深教授。事实上,这一点在香港大学中国语文学院的“系史”网站上已有明确说明。

1935年,北京延庆大学徐体山教授被任命为首任中文教授,当时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但徐教授于1941年8月去世,曾教授被任命为教授。 1935年成为第一位中文教授。 1941年9月,柯英(Cheng Ying Ko)受邀接替空缺的主席职位,但他只担任了很短一段时间的主席……

(http://www.chinese.hku.hk/main/school-history/)

曾小华在研究香港学术名称翻译时,将这段话翻译如下:

1935年,燕京大学徐地山教授被任命为该校首任中文系首席教授。当时的中文课程涵盖文学、历史和哲学。 1941年8月,徐教授突然去世。同年9月,陈寅恪教授短暂接手中文系。

将第一句中的“Chinese Professor”翻译为“Chinese Lecture Professor”是非常准确的。按照英国的传统,系里有主席,担任这个职位的人被称为“教授”或“讲座教授”,从教授以下依次是领导、高级讲师、高级讲师。教练,共4个级别。

李天安和朱宝奇(2003)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用“教授”来纠正英国教授的姓名。

教授职位是英国大学的最高学位,通常以特定领域的名称命名,例如人文地理学教授或国际贸易法教授。这是因为英国大学传统上每个学科只有一名教授,以确保最高的学术声望。

考虑到目前国内大学单个院系往往有数十名教授的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区分英国学术体系中的“教授”一词,统一“讲师教授”一词。因此,下面要准确翻译陈寅恪和霍克斯在牛津大学的中文教授职位,应该是“Senior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而不是模棱两可的“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毕竟,对于不熟悉相关历史和学术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国学教授”与“法学教授”或“数学教授”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教授。这不起作用。

许地山去世后,陈寅恪暂时“接替空缺席位”(继承空缺席位)卞振辉(2010:205)在援引别人对陈寅恪的回忆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不幸的是,8月4日,该校院长徐涤三教授去世,学校当局请陈士济先生出任院长。 (惠记者:首席教授、其他行政负责人)

卞僧辉备忘录中所列的“高级教授”实际上是“高级教授”。通常,“教授”也担任系主任。陈寅渠先生担任香港大学讲座教授(中国语文系系主任)时,确实有与他人分担行政职务,陈君宝先生1941年8月14日的日记中有相关记载。是。

傅士德教授邀请我去演讲,询问我对中国教授的继任者的看法,我回答说,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先生自然是最理想、最合适的,我就这么做了。请季明老师填补空缺。他说是的。我决定将此事提交给当局。 (陈俊宝,2004:21-22)

可见,陈寅恪先生在香港大学的职称是“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但这两个学术职位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2.2 陈寅恪在牛津大学获得的学位

英国牛津大学于1876年设立华人教授席。第一位教授是詹姆斯·莱格(James Legg),他于1839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来担任英华书院院长。

1939年,陈寅渠受牛津大学邀请,担任第四任汉学教授,即“汉学首席教授”。据陈寅恪1967年12月的第七次呈文称,“当时我已被任命为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教授,即将退休。但由于第二次欧洲战争的爆发,我无法退休”。走”(蒋天舒,1997:119)。在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下,陈寅恪要么是想淡化这一荣誉,要么是效仿先例,使用了“国学教授”的译名,但后人却还原了历史,回归了“国学教授”。这样做的义务。面对一位“国学教授”。

不幸的是,吴学钊(2014:212)、陈流秋(2010:151)、蒋天舒(1997:118)、沈佳(2013:438-441)、岳楠(2008:152-153)、郑美宝( 2000)等都是根据《中国研究教授》的译本。

事实上,蒋天舒(1997:118)通过某人的言语提到了“牛津专题讲座”。

著名女历史学家陈恒哲说:“除了佩里奥、斯文·赫定、查万等少数旅居欧美的华人学者外,很少有人能听懂尹柯老师的讲课。我接受荣誉任命,做专题讲座。” ”。至少有助于当今的欧美国家了解中国研究的深度,对全球学术界也大有裨益。 ”

蒋天舒在文中虽然没有使用这个称谓,但仍然用了“国学教授”,而陈寅恪则漏译了“讲座教授”。此外,一些报道将陈寅恪的头衔简称为“正教授”,这是不准确的。例如,1949年1月20日,即陈寅恪先生到达岭南大学的第二天,电话号码《岭大校报》就公布了“学校聘请了著名陈寅恪教授”的消息。

.1942年,他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正教授。这在我国是一项难得的荣誉。 (陆建东,1997:19)

霍克斯先生于1960 年至1971 年间担任牛津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相关研究对他的头衔也含糊其辞,称他为“终身教授”、“教授”和“中国研究教授”。

当年,霍克斯辞去牛津大学终身教授职务,翻译《红楼梦》。 (杨述,2003:58)

霍克斯名声大噪,以至于他辞去了牛津大学教授的崇高职位,全身心投入翻译工作。 (李静、王艳萌,2015:54)

1959年,36岁的陈寅恪接替德小谦,担任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教授,直至1971年。 (王丽云,2011:81)

Prof. (of Chinese) 译为“教授”或“国学教授”,其不妥之处已在上文详细分析。严修文章中提到的“终身教授”也比较模糊和笼统。美国的职位评价制度是“晋升或退休”,年轻医生在大学任教六年后即可申请终身教职,获得副教授职称的则称为“终身教职。”这与英国体系中教授的学术地位一致,但不等同。

英国职称体系中Professor一词之所以翻译为“讲座教授”,是因为该体系中的下一个词Reader与我们平时使用的“教授”一词相同,职位相当。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chair Professor”的翻译也可以说是基于对该词的系统思考。

3. 读者翻译

参与陈寅恪研究并为他被任命为牛津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的两位学者是欧内斯特·理查德·休斯和约瑟夫·李约瑟。这个学术名称的各种翻译同样令人困惑。

3.1 修中成、李约瑟对学名的翻译

据陈立秋(2010:171、181)介绍,修中成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成都与陈寅恪商讨牛津大学入学事宜,国内研究人员将他的头衔从“读者”改为“教授”。名字被翻译成四个字:“副教授”和“副教授”。类型为“高级讲师”和“讲师”。

1.教授

潘光旦在《四海扶贫秋龙战》的题词中写道:

我的老朋友,牛津大学的忠成秀教授,中秋节期间应聘去乡下住了三天,讨论儒家思想,还送了我三件独特的礼物作为告别礼物。给我。我想根据他的翻译给他起名叫云。 (潘光坦,2000:20)

2.副教授

1937年6月,他(指钱钟书)向两位考官提交了论文。一位是基布尔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导师伦纳德·赖斯-奥克斯利,另一位是修中成(欧内斯特·理查德)·休斯。林肯大学中国宗教与哲学副教授(读者)。 (王光禄、吴楠,2014)

1939年春,陈寅恪收到牛津大学中国学教授聘书,应邀到牛津大学讲学中国学。对方安排了同校的中国学者休斯副教授出席。我将担任他的代表。 (岳楠,2008:152-153)

3. 高级讲师

当我住在“中级别墅”时,牛津大学中国宗教哲学高级讲师、英语老师忠成英秀被邀请到我家吃午饭。 (陈流秋,2010:171)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高级讲师(读者)休斯来联合国大会进修时,要求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梅一琪校长请邵训政老师辅导休斯。 (李福宁,2005:64)

4. 讲师

1939年,中国学教席主席空缺,时任中国哲学与宗教讲师的欧内斯特·理查德·休斯主持了牛津大学中国学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并任命了教员中国研究系(中文)成立。荣誉学院),决定四年制本科课程的课程内容和考试方法,并设立正式学位。 (杨国珍,1995:5)

1945年10月,霍克斯回到牛津,利用原来的奖学金转入东方系中国荣誉学院。他在前伦敦僧侣欧内斯特·理查德·休斯(Ernest Richard Hughes) 的指导下专攻中文,是第二位被牛津大学中文系录取的学生。 (王丽云,2011:74)

有时会使用含糊不清的“老师”来代替头衔。

5. 老师

牛津的生活费用昂贵,所以他住在欧内斯特·理查德·休斯牧师的家里。休斯的中文名字是秀大成。他原本是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的传教士。 1911年来到中国,在福建汀州传道18年。随后,他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任职。两年后我回到英国。后来他在母校牛津大学担任中国宗教和哲学教授。 (吴学昭,2008:118)

隐藏桃城在学名翻译上的混乱令人惊讶,间接参与陈寅恪被任命为牛津大学的著名科学家李约瑟也有同样的命运。 1943年,李约瑟与牛津大学资深教授陶郁礼赴中国考察科学学术现状,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函授研究员。作为回报,陶郁礼任命陈寅恪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与汤因比、库克并列(陈怀玉,2013:65)。李约瑟还拥有读者头衔,并拥有两个翻译头衔:“教授”和“高级讲师”。

1. 教授

1944年(作者注:应该是1943年),英国科学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1900-1995)参观中国战时大学,称浙江大学为“东方剑桥”,说了很多好话,包括打电话给我。 ”(陈平原,2015:68-69)

二战初期,李约瑟(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家)和多兹(牛津大学古希腊学者)两位教授作为英国文化交流学者来到中国,他一直痴迷于从那时起我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学到了以下几点:我把中国科学和文明视为毕生事业。 (何兆武,2007:202-203)

竺可桢在日记中提到李约瑟时,多次称李约瑟为“教授”。 1942 年10 月6 日的日记指出,“牛津大学埃里克·罗伯逊·多兹教授(希腊语)和李约瑟教授(化学)即将来中国”(竺可桢,2006:409)

如果说竺可桢不知道李约瑟当时的头衔是“读者”,可能误用了“教授”,那么竺可桢11月以后的日记显示李约瑟的头衔是“教授”,就被准确地更正,被赋予了读者的头衔。据悉,英国牛津大学E. R. Dodds教授是继Gilbert Murray Murray先生之后牛津大学第二位希腊语皇家教授,他是一位爱尔兰人,目的是考察中国的教育,现年49岁。老。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读者李约瑟分别于49岁和42岁来到中国教授科学史,是唯一能够用中文讨论中国哲学的英国科学家。 (竺可桢,2006:431-432)

中文叫“教授”。例如,1943年12月17日,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致E.R.多兹教授和李约瑟教授致刘汉”(朱可桢,2006:432)。 1943年12月17日,有一条条目“美国《英国伊顿教授、英国李约瑟教授记录》(竺可桢,2006:689),日记正文前的关键词摘要。

2. 高级讲师

其实只要读一下金敬老师的《李约瑟与中国》,英国文化协会将与剑桥大学高级讲师(领队)李约瑟和英国剑桥大学主席陶玉立教授一起帮助组建英国文化和科学考察团。牛津。据了解,他已被派遣。 (陈怀玉2013:65)

3.2 Reader应该如何翻译?

修中成和李约瑟对学名“Reader”的翻译五花八门,令读者眼花缭乱。 Reader翻译中的混乱是由于英美制度的不对称造成的(详见表1)。香港的大学职称制度是根据英国大学制度创建的,而如表1所示,在美国大学职称制度中,很难找到对应的“Reader”一词,很难。曾小华(2015:14)说:“英国和美国有着相同的语言和起源,所以要表达相同的概念并不容易。《读者》翻译成中文的难度可想而知。”我很伤心。

表1:英美教育机构比较(曾晓华,2015:14)

困难变成了困难,曾小华最终给带头人起了个“教授”的名字。曾小华(2015:16)指出,Reader译为“教授”并非惯例(香港大学1979年编的《英汉大学常用语词汇》中,Reader译为“教授”),指出这也取决于考虑因素。 (读者享有与教授类似的权利,其中一项是被选入教务的权利)此外,香港大学在2010年向立法会提交了《大学条例》修订草案。它被翻译为“教授”,但它是有法律依据的。金盛华(2008:58)也指出,香港现行的制度是英式和美式的结合体,保留了原来的“讲师教授”头衔,将头衔从读者改为教授。他指出。副教授、助理教授或“教授”、“副教授”或“助理教授”,以避免在其他情况下造成不便或误解。再次说明,Reader在美国体系中相当于Professor。

维基百科更简单:英国的读者和教授都相当于美国的正教授(维基百科,2015)。

从上表可以看出,Reader显然比英国学位体系中的Senior Lecturer、Lecturer、Associate Professor、Assistant Professor高出一到两个级别。在美国体系中。因此,“读者”的四种翻译:“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只有“教授”是准确的。

在上面提到的众多翻译例子中,费孝通、竺可桢、何兆武、陈平原等学者都曾留学欧美,自然熟悉国外的学术体系,因此,适当的翻译是可能的。将“Reader”翻译为教授所有这些都提供了强有力的语料库证据,表明这种翻译是行之有效的。

3.3 领导是“副教授”吗?

现在很多英语词典都采取折中的做法,将Reader翻译为“副教授”。详细信息请参见表2。

表2:Reader“副教授”的词典翻译列表

“副教授”的翻译似乎受到了日语的影响。香港《语文建设通讯》 在一系列关于杂志《领袖》翻译的讨论中,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讲师朱宜兴先生表示,长期以来,大多数日本大学都有“教授、助理”教授,“Full-time Lecturer、Assistant”这一系列名字大概就是“Assistant Professor”的意思,所以经常被直接翻译为Assistant Professor,而在北美,常常被误认为“Assistant Professor”。 ”日本政府也在2006年修改了相关法律,从2007年4月1日起,所有大学的“副教授”都将更名为“副教授”。此外,相关法律明确规定,2006年之前的所有“助理教授”资格均等同于“副教授”资格(也译为“副教授”)。 (《语文建设通讯》编辑部,2014:51)

《语文建设通讯》编委会(2014:51)指出《副教授》的翻译存在两个问题。 1、日语中“副教授”的意思是“副教授”,所以日语中“副教授”的意思是“”。中文是“副教授”,但为什么要引入“副教授”呢?

2. 日本的“Associate Professor”对应英国的“Reader”吗?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的翻译,“读者”在中文中被称为“教授”。 (《语文建设通讯》,2014:51)

综上所述,如果上述英汉词典中“Associate Professor”的翻译来自日语,则存在概念的重复引入(Associate Professor已有译名“Associate Professor”)且一致性不存在。通译有两个问题(亲爱的读者,香港所有大学统称“教授”),加上原译,很容易与日语的“副教授”混淆。因此,用“副教授”作为“读者”的翻译是值得商榷的。正如本文所讨论的,Reader在英汉词典中可以定义为“Professor(低于Lecturer Professor),英国四级学位体系中的最高级别:Professor、Reader、Senior Lecturer、Lecturer)。

4。结论

关于外文称谓的翻译,禁止将外文称谓用于广告目的,如副教务长译为“副校长负责学术事务”、“副校长”、“副校长”等,译为“副校长”等。校长。”必须避免。 (金其斌,2015);但由于英美制度的差异和缺乏理解,我们不能走向相反的极端,即陈寅恪教授的中文教授可以模糊地译为“国学教授” ”。而不是恢复原来的“中文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或“中国研究讲座教授”(牛津大学)的身份,或者相当于美国学术体系中教授的地位,领导者是会被误译。 “副教授”、“高级讲师”,甚至“讲师”。在翻译学术名称时,译者仍然需要努力确保“名称”名副其实。

资助项目:本文是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现场共建项目“当代港台译家翻译思想研究”(GD13XWW06)的逐步成果广东省科学.由作者执导。

评论

郭长城先生在台北旧书店发现一件陈寅恪1948年寄往台湾的物品。里面是一张名片,上面印着“国立临时大学陈寅恪教授”几个字。明确陈寅恪任教的大学应加上“国立临时大学”。参见郭长城(2014:4)。

时任中英文化协会秘书长韩流在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讨论陈寅恪在香港大学的工资问题时,使用了“客座教授”一词。为促进香港大学与国内大学的关系,中英文化协会同意派陈寅恪教授到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黄炎夫,1999:373)

赵一恒(2001:48)提到溥仪的英语老师约翰斯顿曾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国研究教授,并在中国研究教授后面特意添加了以下括号。在英国大学中,每所大学只有一名教授。此人必须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系或教学实验室的负责人。综合上述讨论,这里的“中国学教授”和下文中提到的“高级教授”更准确的学术称谓都应该是“高级教授(中国学)”。

无独有偶,石志康(2015:51)在许地山论文《信仰的哀伤》的“译注”中也提到了前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寅恪的头衔,称许地山为“首席教授”,称许地山为“1935”。2017年香港大学教授称赞他为“中国语文学院首席教授”。

令人不解的是,沈佳先生在提及陈寅恪先生牛津大学席位的前任(詹姆斯·莱格先生和苏惠伦先生)时,使用了“国学首席教授”一词(2013:352) ,355),但说到“接班人”,“在陈寅恪的例子中,省略了‘讲演’二字”。

《英汉大学常用语词汇》主编刘敬之(1990:201)指出,1973年,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同意将Chair Professor译为“讲座教授”,将Reader译为“教授”。做过。

高级讲师属于我国中学职称系列,“读者”的翻译显然不恰当,容易产生误导。

参考

[1]卞森辉.陈寅恪教师年表(初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陈怀玉. 1944年陈寅恪如何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A]. 余英时等.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C].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3: 62 -74。

[3]陈君宝。陈君宝日记全集(第2卷:1941-1949)[M]。谢荣军主编。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

[4]陈流秋,陈晓鹏,陈美艳。同乐同悲:缅怀父亲陈寅恪母亲唐韵[M]。北京:三联书店,2010。

[5]陈平原.抗战炮火下的中国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程美宝、陈英缺与牛津大学[J],历史研究,2000(3):152-164。

[7] 龚琪. ENCARTA英汉词典[Z]. 广州: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2

[8]郭长城.抗战时期陈寅恪文物年表[A].郭长城等.陈寅恪研究:新史料与新问题[C].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1 -57。

[9]何朝武.中西文化交流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 黄炎夫. 20世纪40年代初陈寅恪旅港前后的一些史料[A]. 张杰, 杨艳丽. 纪念陈寅恪[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371-376。

[1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Z].赵翠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2]姜天舒。陈寅恪教师年谱(增补版)[M]。上海:上海古玩图书出版社,1997。

[13]金其斌.副部长是“副校长”吗? ——还解释了“provost”的翻译[J].东方翻译,2015(3):84-87.

[14]金胜华,齐相宜道行[M],台北:三民书局,2008。

[15]李福宁.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工作的生命历程[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局,2005。

[16]李静,王艳萌.《红楼梦》 英语翻译研究的副文本视角—— 以霍译为例[J]. 东方翻译,2015(4):50-56.

[17]李天安,朱宝琪.英国大学制度、职称及学位中文翻译需正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8-25。

[18]刘敬之.大学术语汉译通论[A].刘敬之.翻译论文集[C].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200-207.

[19]陆建东,《陈寅渠二十年》[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7年。

[20

]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 杨信彰等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1] 潘乃穆,潘乃和. 潘光旦文集(第十一卷)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 沈迦. 寻找•苏慧廉[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3] 史志康. “主义”灭绝灵感[J]. 东方翻译,2015(6):50-54. [24] 王广禄,吴楠. 推进“钱学”研究深入开展[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06-14)[2015- 12-31]. 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gdxc_1652/201406/t20140613_1210446_1.shtml. [25] 王丽耘. 大卫•霍克思汉学年谱简编[J]. 红楼梦学刊,2011(4):71-117. [26] 吴学昭. 听杨绛谈往事[M]. 北京:三联书店,2008. [27] 吴学昭. 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M]. 北京:三联书店,2014. [28] 鄢秀. D. Hawkes与中国语文[J]. 语文建设通讯,2005(75):54-58. [29] 杨国桢.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J].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8):4-9. [30]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 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1] 英国柯林斯公司. 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 姚乃强等审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2] 《语文建设通讯》编辑部. 准将、准教授、Hanyu Pinyin 准文字[J]. 语文建设通讯, 2014(105):51-52. [33] 岳南. 陈寅恪与傅斯年[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4] 赵毅衡. 我的老同事庄士敦[J]. 万象,2001(9):47-57. [35] 曾晓华. 论学术职衔的翻译:以英国和香港学制为例[J]. 语文建设通讯,2015(107):13-26. [36] 竺可桢. 竺可桢全集(第8卷)[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7] Wikipedia. Reader (academic rank) [EB/OL]. (2015-10-03)[2016-01-0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ader_(academic _rank). [作者简介]金其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双语词典研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