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为什么翻译过来的书很难读,译本的意思

光明记者陈雪

2022年初,“天才之子”的故事已在银幕上出现——次,身心饱受困扰的景小宇在10年间自学翻译了22本书。通过媒体报道努力提升自己的翻译家金孝宇终于让自己的作品被看到、被听到,甚至被称为“天才翻译家”。但现实中,仅靠翻译书籍的收入,金小宇仍难以维持生计。 “翻译费很便宜,1000字才50到60元。这几年,家里的开支主要靠父母的退休金。”他说。

金小宇是一位基于自身独特处境的图书翻译家:在一本书的封面上印有译者的名字是一种荣幸,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份荣誉背后的喜悦和艰辛。记者了解到,在当前形势下,即使是“不可思议”的专业翻译也无法仅靠翻译书籍谋生。

为什么翻译过来的书很难读,译本的意思

象牙塔里的学者也是一群翻译家,翻译书籍对他们来说也是“苦差事”。商务印书馆的一位学术书籍编辑表示,目前学术书籍翻译的瓶颈之一是很难找到学者,“这不算什么成就”。

专业翻译者报酬低,学术翻译者“无工分”,这是当今图书翻译的基本现状。

人们参观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大厅举办的“纪念陈望道首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诞生100周年主题展”。新华社

“爱好者”翻译书籍每千字80元

2021年3月,一家出版机构在招聘翻译人员,并表示翻译费为每千字80元,但后来有人声称中国出版商“向翻译人员施压”,原作者向其写了“投诉” 。一位出版机构的编辑后来在社交媒体上抱怨,“80元/1000字不算高,但相比其他工作,报酬可以说很低”,“不过,这种书在中国请考虑一下我的实际收入。” “我已经收到了这本书的26本试用版。 ”

译者和出版商都抱怨不已,并至少指出了一个事实。图书翻译的收费长期以来一直是行业内的通用标准,每千字50元到100多元不等。按照这个标准,这本书要10万字,翻译费80元/千字,稿酬税前8000元,有网友调侃“税后几乎可以买一部手机了”。 ”事实上,大多数译者每天基本上只能翻译2-3000字,而制作一本10万字的书至少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社科文献出版公司甲骨文分公司社长董风云用一句话表达了图书翻译界的基本情况:即使是中国“不确定”的翻译者也不能靠翻译图书谋生,我觉得很难。译者读者的中流砥柱仍然是业余爱好者和“爱好者”。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书店购买书籍。新华社

商务印书馆编辑李婷婷分析,翻译费用普遍不高甚至很低,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图书的利润率较低。对于一本发行量只有3000册的书来说,成本很难收回,翻译费自然也就落入了成本范围之内。另一个原因是译者变得越来越可替代。机器翻译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使得机器可以替代或补充许多流行书籍和实用文档的翻译。种种因素使得成为一名专业的图书翻译变得困难。

董风云先生解释说,目前出版领域翻译费用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字数一次性付费方式(每本书约数万元),另一种是版税方式。这与销量密切相关,通常在6% 到6% 之间,但最高可达10%。但从大部分人文社科图书的销量来看,市场回报并不如一次性版税高。

反观近代中国,翻译与整个近代出版业以及版税制度的建立息息相关。 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社会通诠》时,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了日本第一个出版合同,规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著作权归属、使用费缴纳等,并规定了作者的权利和义务、著作权归属和特许权使用费。还创建了奖励和特许权使用费制度。建立。据统计,严复在1919年向商报公司存入大量稿费作为翻译报酬,约2万元。后来,他购买了《圣武新闻》的股份,成为股东。晚年,原福没有担任任何社会职务,基本靠版税过活。

换句话说,一本书是否会畅销,要等到它被翻译出版后才能知道,虽然畅销书只有几本,但这也不是不可能。

2021年10月,《百年孤独》中文版(南开出版社)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册,成为惊人的畅销书。该书的翻译者、北京大学副教授范野先生据说最初签署了一次性版税,这意味着后续的销售与译者无关。范爷透露,“据我所知,目前能拿到稿费的译者很少。”

很难得到报酬的“认真工作”

翻译困难的学术和严肃文学是一个单独的主题。

2021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聂敏立及其团队花费十年时间翻译出版了策勒的《古希腊哲学史》。本套书共8册,字数超过300万字,圆了国内几代学者的心愿,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2021年必看”。入选“20本”历史书籍”《中华读书报》。虽然这次翻译活动在外界看来可能是一个“完美的成就”,但由于翻译作品没有受到重视,这10年的翻译工作并没有计入学术工作量。

聂敏莉表示,翻译作品不计入职称评审、科研奖励、工作量评审等。因此,翻译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良心工作”,译者基于自身的学术责任感进行翻译,追求传播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获得的只是学术界的声誉。

有学者认为,学术评价标准有等级之分,学术写作排名最高,分为A、B、C级,学术写作排名第二,专业评价需要一篇论文,但在就科学评价而言,就研究奖项而言,这篇专着不如C期刊的论文,而且专着还需要认可和评价。需要参加几个奖项,翻译的作品是三流的。据了解,北京一些大学曾采取每部翻译作品相当于0.6篇学术论文的换算制度,但后来停止了换算。

采访中,有学者认为翻译作品被忽视是因为缺乏对学术成果社会推广的考虑,写出了不该写的文章,我们认为出版的价值远低于出版的价值。一篇好论文或一篇好论文的翻译的价值。好书。有学者也指出,翻译不被视为学术成果的主要原因是其难以量化。比如,翻译《尤利西斯》这本书,比翻译一本通俗文学的书要困难得多,而且很难界定作品的份量和翻译的水平。相比之下,学术期刊本身就是标准。

读者在贵州省贵阳市一家书店读书。新华社

评价体系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去年,一些历史学家翻译出版了外国华人学者的著作,光是研究专有名词就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这位学者感叹道:“至少对我来说,翻译一本书就足够了。我不想再这样做了。这段时间我可以写很多论文和书籍。”

“用爱发电”、“努力工作不会受到惩罚”、“凭良心生活”、“为别人做嫁衣”……学术界非常重视翻译结果缺乏正逐渐成为一个老话题。对外人来说很不人道。由此,学术翻译出现了“平行世界”,另一方面,“汉译世界学术经典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等翻译推介活动也随之开展。文化界高度赞扬。已经做到了。另一方面,回报甚少的学术翻译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纯粹为学术文化的公益和利他行为,同时也必须照顾读者的疑问。翻译质量。

“鼓励年轻人做文学翻译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黄野清楚地记得朋友告诉他的图书翻译“苦差事”的困境。然而,范哈本人却无法拒绝文学翻译的“号召”。去年,他花费七八年时间翻译的《三只忧伤的老虎》正式出版,这部小说被称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范野表示,翻译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指出该书包含大量具有古巴特色的西班牙语内容,结构复杂,文笔丰富。为了更好地理解古巴作家因方特写的“双关语”,你需要观看书中提到的老电影并查阅方言词典。范爷说:“一开始我觉得很简单,就是看到一些好东西,想分享给别人。”

别让译者成为“隐形人”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翻译活动?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撰写了一部名为《译者的隐身》的翻译史,指出译者就像站在作者阴影下的“隐形人”。

“翻译之所以是低劣的活动,译文之所以是低劣的文本,译者之所以不如作者,就在于翻译是模仿而不是原创。”北京大学翻译学者张先生解释道。温.她最近刚刚获得第十三届富雷翻译出版奖《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可以说她翻译了一部翻译经典,获得了翻译奖。事实上,翻译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只有5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这项活动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缺陷。

张文认为,翻译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模仿,但不应掩盖翻译的巨大创造力。事实上,一切学术成果都是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和自我创造的结合,都植根于前人编织的庞大互文网络中,在这一点上,翻译与写作并无本质区别。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热潮。译者一直是文化的“传递者”。译者经历了从“语言者”、“通勤者”到今天的“翻译者”的身份转变。在严复这一代,也在梁启超、鲁迅等现代思想家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证实。梁启超曾说过:“今日中国欲自强,首要之策当为书籍翻译。”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这是第一部介绍中国革命理论指导的完整中文译本。翻译的价值无需赘述。张先生认为,说“译文不如原作”是一种过于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要具体评价某一译作的价值,“需要就其本身进行讨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荣获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第——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德国翻译家杨五能在重庆图书馆举办的“格林童话之夜”活动中与小读者互动。新华社

“翻译者,易就是改变文字,让我们能够互相理解。”翻译是为了分享,同时,创造也随之诞生。范哈先生说:“通过译者,文本被传达给了更多的读者,也有一些我无法提前预料到的遭遇。这种奇妙的感觉让我觉得这部作品极其有价值。”

2021年,翻译家刘星灿、叶廷芳相继去世。 “我知道,他们是出于热爱,立志成为翻译家,在贫困中为翻译外国文学奉献了一生。”《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先生回望过去说道。感谢我们年轻的翻译们。作家们说,现在他们的报酬不高,但如果他们喜欢它并且坚信它有意义,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 ”

为了让人们看到译者群体,了解正宗的翻译,防止译者变得“隐形”,此时设立某种资助或奖励更为现实,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去年,图书品牌甲骨文与单向街慈善基金会联合推出了杰纳斯翻译资助计划,旨在资助在文学和学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和社会影响的优秀译者和青年译者。资金给人们。范晔认为,“这样的奖项在精神鼓励方面更有意义,更能体现对翻译价值的肯定。”

【记者备忘】

看到文化中的“利他主义者”

光明记者陈雪

图书翻译的困境其实是一个老话题,但这里的“老”仅指出版界和学术界。近日,翻译家金小宇成为“抢屏”的新闻人物,但不少网友认为,尽管他每年翻译几十万字,但他仍在为独立而奋斗,难度之大令人惊讶。是。在公众层面,译者的生活条件仍然是一个问题。译者困境作为一个新兴话题,仍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关注。

在新译作分享活动中,我经常听到学者们批评自己,说“用爱发电”、“吃力不讨好”、“关注弱势群体”等。 “谢谢你指出了这一点,”一些学者开玩笑说。然而,在这样的笑话背后,仍然有很多人愿意活出自己选择的价值观。有学者翻译书籍40余部,并资助一人的丛书。一些学者并不完全接受绩效和工作评估作为他们工作的方向,并坚持为学生翻译必读读物。为什么他们要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来翻译严肃的作品,而回报却与付出不相称呢?在采访中,不少译者都提到了自己承担这项“辛苦工作”的初衷,而这个初衷几乎得到了惊人的——人的认同。

他们出于对学术建设和文化传播的责任感,自觉地成为文化上的“利他主义者”。其实共享也是一种建设。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写道: “大多数天才都是与生俱来的。只有这个土壤才能培养天才,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如果你不怕小企业,你就可以自然创造。如果没有,请翻译,介绍,欣赏,读、看、享受。”鲁迅认为,翻译等职业是培养天才的土壤。他也以翻译起家,并终生继承了这种精神。必须愿意为花工作。

很多人说,图书翻译困境是外人不常见的小问题,是目前很难解决的小事。不过,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荆小雨获得公众关注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被看见”。事实上,人们期望更多的人努力传播知识,文化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利他主义者”。因为“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光明日报》(截至2022 年1 月25 日版本0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