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德国可以带什么东西回中国,东西德国

中新社柏林5月29日电问:如何用中文来普及西方古典音乐?

——独家专访德国钢琴家、汉堡音乐剧院教授安迪·希夫

德国可以带什么东西回中国,东西德国

中国新闻记者马秀秀

对于普通人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往往显得“曲高和寡”。但德国钢琴家、汉堡音乐戏剧学院教授安德烈亚斯·斯蒂尔的解说却让古典音乐变得生动有趣。

2020年,70多岁的他在bilibili、YouTube等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安迪老师”频道,用流利的中文传播西方古典音乐。目前,bilibili和YouTube平台拥有43万粉丝,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

如何与中国人交往?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文化有何共同点?围绕上述话题,施安迪近日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访谈记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是如何与汉语结缘的?

施安迪:这很难解释,因为我从小就对中国感兴趣。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住在农村,收集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信息,但是有一天,当我在韩国做交换生时,我第一次听到中文是在和同学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吃面,面馆的服务员说的是山东话,我觉得很好听。从那以后,当我看到汉字时,我觉得它很神秘,尤其是它漂亮的字体,我爱上了汉字。当时我有一个韩国同学会说一点中文,所以我们一起学习,而且学校有一个教汉字的班,所以我就参加了。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对中文如此着迷。我学过日语、法语、英语等其他语言,但我觉得中文是最适合我的。也许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安迪·希夫介绍了他的家乡汉堡。图片/《安迪先生》频道

中新社记者:您年近70岁时,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用中文推广西方古典音乐。您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一路上经历了什么?

Andy See:这个想法最初是我女婿提出的,他认为如果德国钢琴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用中文教授西方音乐,那就太好了。

事实上,我不太擅长使用电脑,而且当时我对社交媒体也不太了解,所以我的想法不容易具体化。之后,儿子帮我策划拍摄,我只负责讲解内容,就慢慢开始拍电影了。他为经营自己的频道付出了很多努力。

通过这些平台,我主要是想展示我对音乐的兴趣和知识。我的理念是,当谈到音乐时,你不必着急,你要慢慢地学会欣赏它。

起初,我担心我的视频在中国不会流行。之后我在后台收到消息,得知很多人支持我的解释,愿意听,尽管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很高兴,很感动,也很受鼓舞。就在那时,我决定继续这个频道,尽管工作很累,而且似乎完全占据了我的生活。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很多。虽然中西方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也存在误解,但艺术和音乐给了我们彼此靠近的机会。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

安迪·希夫和马丁·舒曼教授同时演奏了两架不同时代的施坦威钢琴。图片/《安迪先生》频道

中国新闻记者:您在视频解说中经常将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你认为这两者有什么共同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施安迪:比如我在讲解德彪西的《月光曲》时,我觉得这首歌有很多描写自然的元素,立刻就想到了李白的诗“若不看,黄河之水”会消失。它让我想起“我会把它收起来”。当它从天上升起时,就流进大海,再也不会回来。 “我觉得中国的诗歌非常美,很多诗歌的意境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意境很相似。

我接触中国文化已经快50年了,中国的书籍、艺术、书法、乐器等已经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通过澄清中国文化和西方古典音乐之间的共性来解决“不舒服”。

中国新闻记者: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往往“高亢平庸”。那么,古典音乐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新媒体为古典音乐的传播带来了哪些机遇?

施安迪:我们所说的古典音乐可能是在300到100年前创作的,当时的生活非常简单,也相对困难。古典音乐的节奏比较缓慢,像喷泉一样舒缓人们的心灵。现代社会非常注重工作效率,我们很紧张,没有时间思考,但古典音乐可以让人平静心灵,让人们感受内心世界,是忙碌生活的完美平衡。

新媒体为普及古典音乐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随时看到、听到任何人的观点,甚至可以听到郎朗、王羽佳等伟大钢琴家的演奏。然而,新媒体中充斥的信息量如此庞大、节奏如此之快,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识别它,而不是急于求成。

中国新闻记者:作为一名音乐教授,您认为近年来中国学习钢琴的学生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和德国学生在钢琴学习上有何异同?

施安迪:现在,学钢琴在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我们学校有很多中国学生,在我教的学生中,中国学生比德国学生还多。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我们这里分享西方古典音乐,从而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了解。

我觉得亚洲学生包括中国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习惯表达自己,而德国学生从小就很看重自己的想法。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

与两位留学生一起表演后,施安迪向网友们送上新年祝福。图片/《安迪先生》频道

中国新闻记者:您长期担任德国青少年钢琴比赛评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比赛在青少年音乐学习和教育中的作用?

施安迪:比赛还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比赛可以让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比赛水平。我认为年轻人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所以不仅要自己练习,更重要的是与他人交流和学习。

然而,另一方面,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注重演奏技巧,都是与音乐本身的意义背道而驰的。你要明白,音乐的重点是内容本身,技巧只是帮助表达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太认真地对待游戏。

中国新闻记者:德国音乐教育有何特点?中德应如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Andy See:德国学校普遍强调音乐的文化本质而不是音乐实践的水平。虽然音乐和历史一样是一门小科,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学习,老师也努力让课程变得有趣。

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乐器并达到高水平,他们通常需要父母的支持。德国的音乐课程并不便宜,而且国家对音乐课程的支持很少。

我们不希望孩子从小就只学习一件事,而是让他们接触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例如芭蕾舞、陶艺和各种乐器。学习能力可能要到青少年时期才会发展。

音乐是人类找到和平平衡的好方法。使用音乐作为媒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彼此。我已经去过中国好几次了,很想再去和学生们互动,讲课,上课,用中文谈论西方音乐。 (就这样)

受访者简介: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1952 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自1983年起,他担任汉堡音乐戏剧学院钢琴教授。多年担任德国钢琴比赛评委,多年从事中德翻译工作,多次随代表团访问中国。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熟悉古典音乐,还学习过声乐和室内乐。 2020年3月起,他与儿子史胜凯(罗伯特)合作,在国内外社交平台开设“安迪老师”频道,普及古典音乐。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