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一战德语区(一战中的奥匈帝国)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战德语区,以及一战中的奥匈帝国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在欧洲大陆上,奥匈帝国的历史或许并不悠久,但是,统治奥匈帝国这个双元帝国的皇室,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悠久的皇室,这个皇室家族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在1278年入主奥地利,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哈布斯堡经历了伟大的高光时刻,这个家族曾同时统治着奥地利大公国和西班牙,曾数次击退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威胁,曾多次蝉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当然,其治下的也曾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例如三十年战争、西里西亚战争、七年战争等等。当拿破仑的锋芒直抵奥地利时,哈布斯堡不得不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并且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1804年8月11日,弗朗茨一世成立了奥地利帝国,旧有的帝国破碎解体,一个新的帝国出现在欧洲大陆上。

一战德语区(一战中的奥匈帝国)

不过,新的世纪并没有带来帝国的复兴,而是见证帝国一步步在欧洲列强间衰落下去。在1860年,帝国失去了对伦巴底地区的控制;1866年,帝国又因为普奥战争被逐出德意志民族圈,并且还搭上了一个威尼斯,而帝国苦心经营起来的维也纳体系,也在俄国支持希腊民族革命中被冲击。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又因为选择了武装中立而导致失去了俄国这个传统的盟友,可以说,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除却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中表现良好外,大部分时间里帝国都是在走下坡路,这也给当时许多的国际评论家认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活不过二十世纪,它必然会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某一时间点轰然倒塌。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并不。尽管帝国在对外事务多是胜少败多,但是,帝国内部的民族却是保持着对帝国的忠诚,这一点使得帝国可以永固。这一点可以从多个方向得到印证,例如,在普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匈牙利并没有就此落井下石宣布独立,而是与帝国和皇室同呼吸共命运;再比如,帝国内部所产生的社会民主党,该党在帝国的工人团体间享有盛誉,该党曾组织过帝国工人示威使得帝国通过男性普选权,并且在1907年拿下国会516个席位中的87席,而该党的一个原则就是以民主方式来造福这个多民族帝国;以及,在奥匈帝国军队中多语并行一事,凝聚了军队中各民族的团结和对皇帝及帝国的忠诚。除此之外,帝国还在波西米亚、上下奥地利、匈牙利甚至加利西亚不断扩大基层自治,帝国的行为可以说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通过这些政策和举动,帝国有效的凝聚起各个民族的民心,也使得各民族中的温和民族主义者增加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减少(温和民族主义者主张的是留在帝国内部,通过改革的方式使各民族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这些温和民族主义者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848年欧洲革命;而极端民族主义者则希望将本民族独立于帝国之外。)

这是目前一般被人所说的所谓奥匈帝国国旗,实际上更多时候是用作商业旗

虽然在漫长的19世纪里帝国经历了大量的失败,但是,在20世纪初一战爆发前,帝国仍然通过几次行动试图提高自身的威望,第一次是作为八国联军之一发动了对中国(清)的侵略,通过这次侵略,帝国得以在《辛丑条约》上捞到一定的好处,第二个就是帝国吞并波黑地区,使帝国的触手得以向巴尔干内部再次挺进。总而言之,奥匈帝国在脱离了苦难的19世纪后,迈入了一个新的千禧年,而前方等待帝国的挑战,还有很多。

在正式开始描述帝国前,我们要先了解这一个多民族的二元帝国和帝国的军队。首先,传统的奥地利帝国在1867年伴随着《折中协定》变成了一个二元制帝国,尽管在后世人口中统一将其称呼为奥匈帝国,但实际上,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帝国内部俨然分成两个地方,一处是奥地利帝国,其包括上下奥地利、的里雅斯特、波西米亚和加利西亚地区,另一处是匈牙利王国,其领土范围就是历史上匈牙利王国所拥有的的大致领土范围。

黄色部分为奥地利帝国控制,粉色为匈牙利王国控制区

相应的,帝国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有着完全不同的议会和政府,而哈布斯堡皇帝则同时要在两个地方加冕,在奥地利加冕为皇帝,在匈牙利加冕为国王。不过,从整个帝国的角度出发,奥匈帝国的西部相比较于东部更为发达,这一点从识字率方面得以体现,1900年帝国东部的上下奥地利地区的识字率达到了83.5%,与法国差不多,而加利西亚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则勉强达到58%,至于匈牙利地区,这要分所使用的语言来定,使用德语或匈牙利语的人口,识字率达70%,使用乌克兰语和罗马尼亚语的人口,识字率则在接近30%的水平。不过总体来说,较19世纪初的情况而言,这一点已经大为改善,到1910年,这个二元制帝国已经有大约38823座初等学校了(其中奥地利境内有22386座学校,匈牙利境内有16455座)。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奥匈帝国的工业实力也有所提高,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增长数量也有所提高。到1913年,奥地利境内已有7282座电报站,帝国境内铁路的全长在1910年已达19229千米,因此,帝国也有更多的资本去推动社会福利的建成,1887年创办了《强制意外险》,1889年通过了《健康保险》。在一系列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后,水到渠成地促进了帝国人口的增长,到战争爆发前,帝国人口已达5千万人,比拿破仑战争刚结束时的(3千万)人口大为增加。

从以上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曾经被许多人断言短命的奥匈帝国,实际上还是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多民族帝国正在发展,那么多民族军队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说到奥匈帝国军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陆军不是单指一个军种,奥匈帝国的陆军由多个军种组合而成,分别是奥匈帝国联合军、奥地利国防军或民兵队、匈牙利国防军。这其中,联合军是帝国统一的象征,其中包含了非德意志人;奥地利国防军归奥地利国防大臣领导,对奥地利议会负责;匈牙利国防军也同样,对匈牙利议会负责。而在联合军中,由于民族组成多样,因此,军队当中往往存在多语并行的情况,这种情况的确会降低联合军的作战效率,但是,这一举措对凝聚军队团结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借用塔马拉·舍尔的说法“多语并行成为定制一事,既强化了民族主义倾向,又强化了忠于帝国的爱国精神”,而且伴随着退伍军人协会在奥匈帝国境内达到2750个,老兵也将在军队中的团结精神带到了帝国的其他角落,巩固了帝国的向心力。不过,同陆军不同的是,奥匈帝国的海军却并不像陆军那样多种多样,奥匈帝国海军统称为皇室与王家海军(K.u.KKriegsmarine),海军在战前拥有主力舰12艘(其中包括4艘无畏舰联合力量级、8艘前无畏舰)以及其他一些舰船。尽管同世界上其他列强的海军相比,奥匈帝国海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在历史上,海军曾为帝国狠狠地争了一口气,在普奥战争期间,奥匈帝国海军曾在利萨海战中击败了意大利海军,在当时还是木制船占居多数的时候,奥海军曾打出了威风。因此奥匈帝国的海军无论如何也不是一支应当被小觑的力量。

总而言之,到战争爆发前,奥匈帝国海军一共有31艘无畏舰、前无畏舰、海防舰以及装甲巡洋舰还有其他数十艘鱼雷艇,陆军则保持在大概45万人左右,奥匈帝国的军队可以分为三支,帝国国防军(主力部队,最为精锐,由皇室直接控制,是奥地利直辖部队,军官基本都是德意志人),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KaiserlichK?niglicheLandwehr,这里的皇,是指奥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这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然而却具备野战能力,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国的匈牙利部分(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野战部队。战前,最精锐的奥匈的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步兵部队如下:62个奥地利步兵团,40个匈牙利步兵团,4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1908年帝国新吞并的地区)。28个战地猎兵营,1个波黑战地猎兵营。4个蒂罗尔猎兵团。和步兵部队一样,奥匈帝国的炮兵部队也分属于三支军队,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并且拥有一些大口径火炮。不过,尽管多语并行凝聚了奥军的团结力,但在日后的持久战争期间,必然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914年6月28日,在帝国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巡视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遭到塞尔维亚黑手社成员刺杀,对于皇储遇刺,帝国上层中却有人暗自窃喜,例如奥匈帝国参谋总长康拉德等人来说,皇储遇刺即意味着他们可以发动一场针对塞尔维亚的惩罚性战争来达到他们所谓的“维护帝国”的目的,要知道,主战派的人士可一直认为帝国即将分崩离析(实际上并没有),在这种情绪影响下的他们,急切希望通过战争消弭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以康拉德和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为首的一批人极力主张严惩塞尔维亚人。

不过,以匈牙利首相蒂萨伯爵为首的一批人却不赞同届时对塞尔维亚发动的惩罚性战争。就在奥匈帝国上层争论不休之时,7月5日,德意志帝国首相贝特曼告诉奥匈帝国信使奥约什伯爵,称“奥国完全可以倚仗德国…….德皇表示,倘若奥匈帝国与俄国非开战不可,德国保证,德国会站在奥匈帝国这一边。”在获得了德国的战争支持后,反对派自然是无话可说了,随后,7月23日下午6时,一封由贝希托尔德起草,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送达贝尔格莱德,这份最后通牒中要求塞尔维亚压制所有的反奥宣传,并且声称奥匈帝国有权下令塞尔维亚官员的离职,代之以奥匈帝国官员。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在48小时做出回应,而人人心知肚明,塞尔维亚是断然不可能接受的,在最后通牒即将到期的前两分钟,塞尔维亚将回复信递交到奥地利大使手中,但奥地利大使却依照上层命令,径直宣布与塞尔维亚断交。随后,在7月26日,奥匈帝国开始了局部动员,这之后,因为害怕失去德国的援助,奥匈帝国在7月28日上午11时宣布向塞尔维亚宣战。

老皇帝约瑟夫·弗朗茨,从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执政

不过,彼时奥皇在干什么呢?对于自己侄子的死,奥皇可以说是既悲伤又高兴。悲伤是因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儿子(鲁道夫大公),妻子(就是广为人知的茜茜公主,不过,一般情况下更多人称呼为伊丽莎白皇后)后,现在侄子又离他而去;但是说他高兴也是有原因的,斐迪南大公主的婚礼算得上是门不当户不对,老皇帝一开始就反对侄子的婚礼,现在这个“叛逆”的侄子死了,对老皇帝而言算得上是对侄子的一个天谴。但是,在面对战争一事上,老皇帝却并不是多么支持,在他听了最后通牒的内容后,他说“俄国不会接受……这等于要进行一场大战”可惜的是,此时老皇帝已经无法进行过多的干预了,战争的发条已经上好,只待名为“奥匈帝国”的列车出发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奥匈帝国军队的总司令是弗里德里希大公,选择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是皇室成员,可以同奥匈帝国的盟友德意志帝国平起平坐(德军总司令是威廉二世),而且大公的性格软弱并且对军事知之甚少,不像他的兄弟欧根,这样的话不易于同参谋总长康拉德发生冲突。

首先发生战火的是塞尔维亚战场,奥军于7月29日对贝尔格莱德发动了炮艇轰炸,不过军队则是在8月12日才开始跨过边境发动侵略,奥军指挥官是波黑总督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其麾下有3个集团军46万人,在头几天的进攻中,奥军还算是顺利,但是波蒂奥雷克将军则担心塞尔维亚军队避开奥军进攻,向山区撤退,因此命令奥军跨过德里纳河发动进攻,这件事事后被证明是一个错误之举,随后在8月15日开始的塔泽尔山脉战役,奥军被塞军的白刃战打了个大败,尽管其中部分奥军在阵地上顽强作战,但是大部分队伍都已经失败,最终在8月24日,奥军的侵略部队全部撤离塞尔维亚,第一次进攻以失败告终。奥军有6000人阵亡,4000人被俘,塞军也付出了3000人阵亡,1.5万人受伤。然而在9月7日,奥军又一次发动了进攻,第二次进攻依然是以奥军失败告终,不过这一次相对来说奥军多少还是占领了塞尔维亚少量领土的。

关于第二次进攻的失败,原因是因为波蒂奥雷克将军手中15万人的预备队因为加利西亚的失败被临时抽调走了,导致其在同塞军做阵地争夺战时,失去必要的援助。因此,为弥补这一耻辱,帝国调集了250个营的庞大兵力,准备来一雪前耻。伴随着塞尔维亚小心翼翼的收缩防线,奥军也在小心翼翼的向前进攻。11月20日,奥军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塞军的弱点,并且发动了进攻,再例如米洛瓦茨防线,奥军的确使得塞军损失惨重,而在其他地区塞军则守住了阵地。随后在11月24日,奥军发动了全线进攻,塞尔维亚军队边打边撤,在12月2日撤离了贝尔格莱德,此时,波蒂奥雷克将军以及奥匈帝国指挥部都认为他们已经摧毁了塞军,而老皇帝约瑟夫也向其颁发勋章。然而仅仅两天时间,12月5日,塞军发动了反攻,意想不到的反攻加之奥匈帝国的补给问题,奥军在5日-15日这段时间里被杀得大败而归,最终,他们被逐出境内。塞尔维亚得以恢复短暂的稳定。在1914年的塞尔维亚战役中,奥匈帝国损兵折将,共有20.3万人受伤或阵亡(阵亡为3万人),另有7万人被俘;而塞军则只付出了11.3万人的伤亡。

除了塞尔维亚战场外,奥匈帝国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俄国的压力。1914年8月15日,在塞尔维亚战场激战正酣的时候,奥匈帝国军队跨过了俄奥边境向俄国方面深入,奥军参谋长康拉德计划将奥军北上进攻波兰境内的俄军。很快,奥军在8月23日的克拉希尼克战役和8月26日的科马罗夫(又译作卡莫罗)战役中击败俄军,这给了进攻俄国的奥匈帝国将领极高的自信心,促使奥军不断向俄国境内深入,康拉德由于沉迷于他的北进战略的胜利,仍然从实力较弱的第三军团抽调部队去援助冯·奥芬贝格的第四军团以进行北进。

伦贝格战役局势图,白色为奥匈帝国军队

在第三军团抽调了部分部队后,康拉德又让本就遭削弱的第三军团去进攻伦贝格以东的俄军,结果自然是惨败,不过好在俄军由于统帅判断错误并没有追击。此时康拉德仍然受其北进攻势的感染,加之奥芬贝格向其允诺宽限两天便可取胜,因此奥军的第一和第四军团仍然在北进的道路上。偏偏在此时,俄军第八军团和第三军团的攻势于30日开始,康拉德遂下令让奥芬贝格军团停止北上,转而南下去抵挡俄军的进攻,同时让刚刚从塞尔维亚开来的奥第二军团从南进攻俄军的侧翼,并包围俄军的后方。这一举措固然是十分大胆,如果奥军此时军队情况良好,则大有可能一举吃掉俄军两个军团,但是事与愿违,受俄军中哥萨克骑兵的英勇攻击,尽管奥第四军团作战良好,自身却因为受到俄国哥萨克骑兵的影响导致士气大打折扣,随后奥军完全溃败,在9月3日,奥芬贝格撤离了伦贝格。

而奥芬贝格的调离,使北进的第一军团也难以支撑下去了,邓克尔的第一军团曾在刚进入俄国境内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此时,其部却难以支撑了。9月4日,俄军向第一军团尽管9月9日,孤立的邓克尔告诉康拉德,他的部队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了,9月10日,奥军四散逃亡。彼时奥芬贝格的军队也发动了几次进攻,但都无疾而终。就在9月11日,康拉德收到了一封俄国无线电讯,这份无线电讯没有加密,使得康拉德重新调整他的战略,他不得不下令奥军撤离战场,最终在9月16日,奥军撤退到普热梅希尔要塞。而德军在9月末向华沙的进攻,吸引了一部分俄军,也使得俄军没有再继续追击奥军。

在1914年的两个战场来看,奥军的表现都不是多么出色,这多少同奥军的装备和奥匈帝国上层将领的指挥有关,例如俄奥边境的这些奥匈帝国部队,他们多使用旧式步枪,并且严重缺乏后备兵力,但即使如此,奥军仍然在早期对俄国的进攻中取得了两场胜仗,或多或少也可以说明奥军士兵并非今日宣传的彻头彻尾的无能。然而,1914年只能说是小试牛刀,随着时间轴的拨动,越来越多的挑战将面对奥匈帝国。

1915年,奥匈帝国同意大利王国的领土谈判最终破裂,意大利代表索尼诺男爵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希望奥匈帝国割让南蒂罗尔和伊斯特利亚半岛这两个意大利人居住数量较多的地方,这自然是遭到了奥匈帝国的拒绝。随后,意大利在5月底向奥匈帝国边境发动攻势,并在6月23日发动了第一次伊松佐攻势,指挥奥军部队的是斯维托扎尔·冯·博罗耶维奇将军。

他在充分考虑了奥军在边境所拥有的自然地理优势后,做出防御为主的决定,再加之奥军山地部队的高傲心态,他们不允许自己输给意大利人,因此,奥军在6月23日意军进攻伊始就积极抵抗,这使得意军在几次伊松佐战役中徒劳的伤亡大量士兵,而获取的战略价值却相对较少。仅15年的进攻来看,意军就损失了28万人,比奥军高出了一倍。而博罗耶维奇的出色防御也挽回了奥匈帝国军队的名声。

而在巴尔干战场,随着保加利亚于1915年9月23日投入战争,塞尔维亚逐渐开始难以抵消同盟国军队的进攻了,10月6日,德奥联军侧击德里纳河,同时,保军则向西切过塞军后部,使塞尔维亚与协约国联军的联系被切断,最终,在这种极端防守不利的情况下,塞军不得不宣布撤退。同盟国军队则随后占领贝尔格莱德。

随后,保加利亚负担起对萨洛尼卡地区的协约国联军作战之责。然而对奥匈帝国来说,攻占贝尔格莱德也好;彻底击垮塞尔维亚也好,这些殊荣本该由奥匈帝国享受,如今却成了同盟国的集体荣耀。

说回东线战况,1915年初,为拯救上一年中被俄军包围的普热梅希尔要塞,卡尔巴阡山一侧的奥军于2月8日发起了进攻,但受低温和俄军及时获得的后勤增援的影响,奥军未能取得丰硕的战果,在这一段时间里,俄军与奥军不断的发生战斗,但是俄军始终无法突破咯尔巴阡山的奥军防线,而奥军也无法突破俄军于另一侧的防线,不过普热梅希尔要塞的奥军却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同俄军不断作英勇的抗争,要塞里的奥军缺乏粮食又有大量的伤员,他们仅在14年末曾被短暂解围过,之后一直被包围直至3月20日,再最后一次突围无望后,守军将领冯·库斯马涅克将军率守军12万人(2600名军官)向俄国人投降。此后,在9月份,奥军又发动了几次攻势,、最后终于同德国盟友一道将俄军赶到了今天白俄罗斯的东部边境地区。不过,并不能因为战后统计的数据就说奥军在咯尔巴阡山的战役打得不行,以奥军第29步兵师司令冯·灿坦托尼将军的话来说:“这些隘口之间最远的相隔100公里,每道隘口都会经过许多平行分布的横向山脊;这中间只有少数几条被毁坏的路,而且冬天里它们还被积雪覆盖。”也就是说,东线的奥军并不好过,他们时时刻刻要同山间的低温作战,这一点上,意大利前线的奥军士兵最能理解彼此。但不管怎么样,在咯尔巴阡山的战役(也就是1915年初的战役)中,奥军还是损失了60万人,不过这其中则是受伤、阵亡和被俘的总和。

转眼到了1916年,在这场世界大战过去两年后,奥匈帝国的国家力量已经很难支撑起这场世界大战了,在战前,匈牙利可以向奥地利提供210万吨的面粉与麦制品,而1916年他们只能出口不到10万吨的东西了,粮食供应的逐渐减少,也使得各民族的分离之心开始躁动,一些投机分子开始转向鼓吹民族分裂。

不过此时在战场上奥军则是分秒必争。在意大利前线,康拉德计划了一场对意大利的进攻战,以打破目前奥军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地位。其实,奥匈帝国军方倒是比较希望德国可以负担起东线对抗俄国的重任,好使奥军集结部队去优先打击传统的意大利对手,平心而论,如果奥军可以解决意大利的话,不仅可以提振哈布斯堡的威严,同时还可以缓解德军在西线的局面。不过法金汉并不是同样这么看,他不支持奥匈帝国军方的想法,并且德军也确实不可能一口气放在俄国前线,再加之匈牙利的反对,此事只能作罢。但是康拉德仍然谋划了一场对意大利的进攻,进攻的地点是特伦蒂诺。不过在选择进攻部队指挥官的人选方面出现了差错,这点差错使奥军原本的奇袭作战化为泡影。最终,在5月15日,由查尔斯大公指挥的20万奥军士兵向特伦蒂诺地区的意军发动了进攻,进攻在一开始的确十分顺利,意军在此前的作战中失去了士气,6月1日,奥军宣称战役取得重大战果,然而好景不长,冷静下来的意军开始紧急集结,并且阻滞了奥军的进攻。最终在6月底,奥军不仅失去了原先的战果,而且还丢失了几座山口。

特伦蒂诺战役图,深黑色为意军,灰色为奥军

随后,在意军的月份攻势下,奥军又失去了戈里齐亚,对奥匈帝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不仅如此,在东线的情况也不好受。随着德国进攻凡尔登和奥军进攻特伦蒂诺,俄军又开始投入到拯救盟友的行动中。1916年6月3日,俄军发动了攻势,也就是又名“勃鲁西洛夫攻势”,俄军通过熟练运用交通壕和步炮协同作战,接连攻克前线的奥军营地。奥军指挥官卡尔·纳道什和卡尔·普夫兰策尔只能下令奥军后撤,尽管如此,奥军依旧损失惨重,等到了6月20日,布鲁西洛夫已经生擒了20万人的俘虏了,但是,受限于俄国国力、俄国将领间的不和加之奥军开始加强其防线,8月份俄军的进攻最终在科韦利和伦贝格一带停下(伦贝格虽然在14年被俄军攻陷,但又在15年末奥军的进攻中被收复)在原先失去的土地上阻击住了俄军,此举对那些可能还活着的、经历过伦贝格惨败的奥军士兵来说多多少少也算是一个慰藉吧。不过,俄国庞大的的布鲁西洛夫攻势还是鼓舞了罗马尼亚加入战争,但同时,也耗干了俄罗斯帝国的鲜血。来年,俄国因为革命最终退出了战争。

罗马尼亚的参战属实为莽撞之举,罗军在8月27-28日分三路向咯尔巴阡山的奥军发动进攻,每一路各含4个师,而部署在罗奥边境的奥军,由5个相对较差的师把守,这些奥军部队迅速炸毁大桥,阻断罗军的进一步进攻,就在此时,南部由马肯森率领的保加利亚-德国联军自南向北进攻,扰乱了罗马尼亚指挥部的阵脚,随后,在特兰瓦尼西亚的奥匈帝国-德国联军也趁势发起了进攻,10月9日,德奥联军的指挥官法金汉驱敌成功,不过,由于他没有包围与歼灭敌人,罗军仍然控制着几个隘口,随后,联军在11月11日的攻势中取得成功,将罗马尼亚部队赶到阿尔特防线,这之后,12月6日,德奥联军进入布加勒斯特,余下的罗马尼亚部队只能在赛列特至黑海的防线上苦苦挣扎。

1915-1916年,奥匈帝国陆陆续续发动了几次攻势,同时也抵抗了来自俄国和意大利的攻势。从总体上说,意大利前线的主动权依旧在意大利军队中掌握,尽管奥军与1916年5月发动了特伦蒂诺攻势,但最终并没有达到奥匈帝国想要的结果。至于俄国前线,奥军同俄军则是互有攻防,即便是困难到布鲁西洛夫攻势那般,奥军最终还是稳定了前线的局势。不过,一个噩耗也随着传来,执掌帝国半个多世纪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在1916年11月21日离世,孤独的老皇帝终于离开了这纷扰的人世,而他的继任者则是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卡尔·弗朗茨·约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这位年轻的皇帝心里头所想的,则是将伤痕累累的奥匈帝国拽出这场世界大战,只是,他们的德国盟友是断然不会让他们这么做的。

1917年初,意大利继续了他们对奥匈帝国的伊松佐攻势,这些攻势本身战果有限,但是足以让奥匈帝国心力交瘁,而俄国在二月革命后,依旧选择同奥匈帝国作战。俄罗斯共和国(也就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7月1日以“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名字命名了他们的攻势,俄军调集20万人,以加利西亚作为进攻点,由名将布鲁西洛夫指挥,不过这场攻势实在是不怎么样,初期俄军进展顺利,但是随即遭遇了德奥联军的防线,俄军在7月19日被反击击溃,没多久,在俄历10月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俄国退出了世界大战。

东线的俄国如此无力,使奥匈帝国有能力回过神来对付意大利,再加之德国害怕奥匈帝国退出战争的关系,德国将领鲁登道夫开始计划一场足以将意大利击败的战役,受奥军参谋长瓦德史泰登的影响(康拉德在1916年因为进攻意大利的失败和俄国的进攻被降职),德奥军决定以突破卡波雷托,继而突破整个意大利前线。1917年10月24日,第十二次伊松佐战役(卡波雷托战役)打响,德奥联军以4小时毒气和1小时普通炮击拉开了进攻的序幕,随即,此次攻势使意大利前线大败。

德奥联军在后勤无法完全跟得上的情况下,强行军至皮亚韦河地区,然而此时,意军在这里背水一战,并且之后又获得了来自英法的帮助,德奥军的攻势最终被抵消。卡波雷托战役是奥匈帝国在大战最后几年取得的一场丰硕战果,同时,这也是帝国最后的一场大胜利了,1918年1月,奥军前线战斗总指挥改由埃罗埃维齐将军担任,奥军于18年6月15日再次向皮亚韦河的意军发起了进攻然而此次进攻意军早有准备,奥军非但没有取得战果,反倒被损失了14.3万人,此役过后,康拉德被免职(在卡波雷托战役中,他曾派去指挥奥军一个师),随后,面对分崩离析的奥匈帝国,意大利人在1918年10月24日(卡波雷托一周年)发动了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对已经崩溃的奥匈帝国进行了最后一击。而早在10月14日,奥匈帝国内的各个民族就开始争相独立,因此,等到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打响时,意大利所面对的早就是一支宛如死尸一般的军队了。11月3日,南线战场结束。

在10月14日的会议上,来自帝国内部的各民族代表纷纷宣布要脱离奥匈帝国,而奥地利代表也宣布此后他们将努力去构建一个共和国,而非帝国,事已至此,尤其是在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结束后,哈布斯堡皇帝卡尔一世只能宣布放弃对帝国的执政。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共有9百万人参战,统计损失(受伤+阵亡+被俘+失踪)为七百万人,花费资金24858百万美元。

随着卡尔一世放弃执政,原先的奥匈帝国也不复存在,这之后,独立出来的国家纷纷书写本国的民族主义历史,着力将自己视为哈布斯堡政权下被压迫的民族之一,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中,无论是南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还是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他们相处并没有各民族史书中描写的那么受欺凌,其中的确存在匈牙利人压迫匈牙利境内的少数民族一事,但就整体而言,各民族的相处并没有那么混乱,各民族的民族主义也不过是为了争取本民族在帝国内部的更多权力而已。

伴随着哈布斯堡帝国的结束,独立出来的各个民族国家开始了同对方的争斗,匈牙利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旋即又被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在之后干涉了匈牙利内政,而在二战前夕被匈牙利、波兰、德国吞并;奥地利在日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一直想方设法将奥地利人变为一个新的民族;而其他的地区,要么被划归给了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要么独立最终被塞尔维亚合并而后成为了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不过,尽管战争结束了,但是哈布斯堡的灵魂依然在游荡,随着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消灭,原先奥匈帝国的海军将领霍尔蒂上台,自封为摄政,并且重建了一个没有国王的匈牙利王国,之后,轰轰烈烈的投入到二战和德国的怀抱。

关于一战德语区,一战中的奥匈帝国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