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现代德语戏剧的主要类型(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戏剧如何走向创新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现代德语戏剧的主要类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戏剧如何走向创新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17-18世纪,欧洲正处于思想、文化全面解放的“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者秉持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态度,与专制、愚昧的社会弊端作斗争,促进了科学、哲学和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

现代德语戏剧的主要类型(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戏剧如何走向创新的)

2、在西欧戏剧史上,启蒙运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对各国的戏剧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实,德国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起步较晚的德国戏剧,经过了这一时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3、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早在百年前就拥有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特里西诺等划时代巨人,戏剧的发展程度遥遥领先。法国的戏剧行业成熟稍晚,但在18世纪也相继出现了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在戏剧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反超”。

4、相比之下,18世纪之前的德国戏剧就显得过分“低调”了:上演的基本都是庸俗喜剧、外国作品及其“山寨”版本,而且没有一个能在戏剧史上家喻户晓的名字......

5、事实上,在18世纪以前,德国甚至不是一个政治整体,而是由三百多个联邦、领地和城市组成。“三十年战争”爆发后,德国更是被划分为天主教、新教两大阵营,这种松散又对立的政治结构,直接导致德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落后状态——戏剧领域也不例外。

6、因此,这一时期的德国戏剧从剧本到表演模式、剧院建筑,基本都在模仿国外,没有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更谈不上有知名的作品与人物。

7、然而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德国便出现了欧洲最伟大的演员和最受欢迎的编剧,出现了将德语戏剧地位大大提升的改革者,更有了莱辛、歌德、席勒等在戏剧史上颇负盛名的人物。

8、那么,德国戏剧是如何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扭转乾坤、从借鉴模仿走向独立创新的呢?

9、十七世纪初的德国戏剧,基本看不见原创的内容,而是以照搬国外演出模式为主:在宫廷,贵族们热衷于奢华夺目的视觉享受,追捧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二者占据了宫廷演出的十之八九;在民间,人们只能观看来自英国和意大利的流动剧团演出,这些外籍演员辗转于不同街道,表演喜剧与杂耍。

10、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德国本土演员才逐渐出现在流动剧团中。他们先是混杂在外国剧团里,后来聚集成了专门的德国剧团,但演出剧目依旧来自国外,且质量参差不齐。不过,这些流动剧团还是在演员培养、组织经营、演出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1、德国戏剧创新的起点始于17世纪的学校剧,这是教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口才与论辩能力而表演的一种戏剧,分为天主教的耶稣会学校剧和新教学校剧。

12、学校剧由才华出众的教师进行创作,类型主要分为歌颂信仰的宗教剧和表达人文情怀的艺术剧。演出时,由学生亲自登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世界观与促发哲学思考。

13、学校剧率先实践了德国本土的戏剧理论,并推出了原创的剧作家和作品。如有着“德国索福克勒斯”之称的格吕菲乌斯,其代表作是《查理·斯图亚特》,剧中将英王查理一世塑造成了典型的殉道者形象。另一位重要作家是洛恩施泰因,他的作品更加世俗化,如《克里奥帕特拉》、《索福尼斯贝》等,都是对古罗马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故事改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悲剧传统。

14、此外有趣的是,为了指导毫无经验的学生走上舞台,教师们总结了一套接近“程式化”的表演规则,如表现哀伤时,“双手像梳子一样交叉,或是放在前胸,或是垂放到腰带处”;表现后悔时,“手攥紧放在胸前”......这些都可以视为德国表演理论的最初形态。

15、可惜的是,学校剧的教化目的大于艺术享受、思想内涵重于演出效果,很难在学校之外的环境下流行。另外,学校剧的剧情也稍显驳杂,为了尽可能给更多学生提供表演机会,动辄就让一两百人轮流登场,也和专业的演出有所差距。

16、加之学校能提供的演出场所较少,教师和学生又都是非专业的戏剧工作者,学校剧的规模和影响力十分有限,离成熟的近代戏剧尚存差距。到了18世纪,学校剧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

17、启蒙运动前期(1750年之前),基本可被称作德国戏剧史上的“高特舍德”时期。该时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高特舍德与诺伊贝尔的戏剧改革。这是一场由文学家和首席演员联袂推行的改革,面对街道上大量来自意大利和英国的低俗喜剧,二人希望克服时弊,建立起属于德国自己的戏剧传统,并通过戏剧传递启蒙思想。

18、高特舍德是当时德语文学界的领袖人物,他认为德国戏剧目前之所以低俗不堪,都是因为接受了太多意大利喜剧的影响,而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正是挽救德国的一剂良药,于是一直将悲壮、宏伟而庄严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奉为圭臬。

19、他对改革的主要贡献集中在剧目遴选和剧本翻译上,精心挑选了高乃依、拉辛、伏尔泰和莫里哀的作品,翻译后将之搬上舞台,其中他尤其钟爱高乃依的《熙德》。

20、诺伊贝尔是著名的女演员、戏剧导演和剧团领导人。她在改革中的主要贡献在于演员的培养和表演风格的创新。为了把高特舍德的理论贯彻到舞台实践中,诺伊贝尔删去了以往演出中滑稽可笑的即兴表演,象征性驱逐了传统的喜剧角色“哈勒金”。同时,为了提高演员的社会地位,她也鼓励演员接受文化教育、严格管理自己的私生活。

21、经过此番改革,德语戏剧的气氛就变得庄严肃穆了许多,新的戏剧表演形式风靡一时,甚至走出国门,远赴沙俄。虽然这场改革最终以高特舍德与诺伊贝尔的决裂告终,但其对德国戏剧后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铺垫了道路。

22、诺伊贝尔的剧团还直接或间接培养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演员。比如被称为“十八世纪最伟大演员”的施罗德,以及身兼演员、剧作家双重身份的伊弗兰德。他们二人分别创立了汉堡学派和曼海姆学派,虽然在理论主张上有所区别,却共同为欧洲自然主义的表演风格打下了基础。

23、随着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深入,高特舍德改革的弊端也日渐暴露,过度的教条主义、僵化的戏剧规则,以及对法国戏剧的一味崇拜,遭到越来越多戏剧家的不满,德国的戏剧改革走向低潮。

24、直到戏剧大师莱辛出现,德国戏剧才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

25、18世纪中后期,德国资产阶级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莱辛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国新古典主义作品只代表了贵族阶层,且词藻华而不实,缺乏真挚情感——也就是“不接地气”。莱辛相信,真正的民族戏剧,必须根植于民间,于是基于此提出了“市民戏剧”的概念。

26、为了推广市民戏剧,莱辛把英国的莎士比亚选作重要标杆。

27、那么从推崇法国到推崇英国,莱辛与高特舍德有何不同?

28、对于莱辛来说,莎士比亚只是他表达自我的外在途径。他要推崇的不是某种戏剧规则,而是像莎士比亚那样朴实自然、能够代表市民大众的戏剧风格。因此,莱辛虽然继承了莎士比亚,却并未模仿他。

29、而这种态度也促使莱辛最早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属于德国民族的经典市民戏剧,即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爱米丽娅·伽洛蒂》和喜剧《明娜·封·巴恩海姆》。这三部作品都以德国市民阶级的人物为书写对象,对德国戏剧民族性的构建起到了引领作用。

30、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市民戏剧并非意在将市民与贵族两个阶级对立起来,而是通过戏剧题材的拓展,使更多观众感受到共鸣与情感的升华。

31、莱辛认为,戏剧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传达了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与阶层、身份、性别无关。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底层仆奴,都有心灵的闪光之处与人性的弱点。

32、因此戏剧应当要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而不是用“伟大”与“渺小”,“无私”与“卑鄙”,“勤劳”与“懒惰”这些脸谱化的形容词来简单概括。这些思考,在他著名的理论著作《汉堡剧评》、《关于悲剧的通讯》等著作中均有提及。

33、莱辛的市民戏剧宣传了平等和民主的启蒙思想,挖掘了德国戏剧的民族特色,其思想理论直接启发了歌德、席勒乃至布莱希特等一众后世的德国戏剧大师。

34、经过莱辛的奠基,德国迎来了历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一运动可以看作是启蒙运动的收获期,此时的德意志民族文学已经彻底觉醒,作家们纷纷以叛逆的方式与古典主义宣告决裂。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解放和回归自然,以笔为武器,将这些呼声与呐喊书写了下来,取得了累累硕果。

35、歌德和席勒是这一时期德国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奠定了德语戏剧在世界戏剧之林的地位,而其后的通俗剧剧作家科策布则让使德国戏剧风靡全欧,为德语戏剧地位的抬升,做出了直接贡献。

36、歌德与席勒二人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对德语文学振兴的决心倾注在作品之中。

37、歌德的戏剧作品主要有《铁手葛茨》以及《浮士德》。席勒的代表剧作有1781年完成的《强盗》、1784年的《阴谋与爱情》、1800年的历史剧《玛丽·斯图亚特》等。

38、从前主流的艺术观念认为,戏剧只需模仿已有的现实,而他们二人却主动、自觉地寻找戏剧能给德国人带来哪些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认识。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对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的批判,有对科学、政治与艺术关系的探讨,也有对德意志民族发展道路的深思。在这样的着眼之下,他们的作品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德语文学“觉醒”的最高成就。

39、然而,德国戏剧并未止步于歌德与席勒的辉煌。到了18世纪末,魏玛戏剧家科策布的情节剧问世,使德国戏剧走向引领风潮的道路。

40、科策布是一位非常专业的编剧,他的剧作充分考虑观众心理,有曲折生动的情节、和谐恰当的舞台氛围和丰富创新的音乐效果。他擅长用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传递“扬善惩恶”等最简单的道德观念。

41、因此,科策布的剧本大受欢迎,直接主宰了19世纪的欧洲舞台,大大提升了德语戏剧的地位声望。

42、如果提到19世纪之前的德国戏剧,大家或许只记得歌德与席勒这两颗巨星,并把德语戏剧的崛起与辉煌都归功于二人。

43、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二人并非凭空出世,德语戏剧的辉煌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背靠着无数前人的积累、背靠着德意志民族的发展。

44、如果我们要问18世纪若没有出现席勒与歌德,德语戏剧会如何?不妨来看看恩格斯在《致亨·施塔尔肯堡》信中的见解:“如果我们把某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会出现的,——也许是较好些或较差些,但经过一些时间,总是会出现的。”

45、德国戏剧从模仿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一切,其实都有着历史之必然。

关于现代德语戏剧的主要类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