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希特勒必胜口号用德语,希特勒要证明盟军的计划是没有希望的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希特勒必胜口号用德语,以及希特勒要证明盟军的计划是没有希望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著:罗伯特·M.奇蒂诺译:胡毅秉

希特勒必胜口号用德语,希特勒要证明盟军的计划是没有希望的

在1757年洛伊滕战役前夕,腓特烈大帝把他的军官们召集到西里西亚的小村帕尔赫维茨(Parchwitz)开会。他在那里向他们发表了演说,激励他们坚强地迎接即将到来的考验。那个12月的上午大雪纷飞,这位国王看起来毫无王者气象。他身体虚弱,因为疲倦而弯腰曲背,制服也褴褛不整。他平时喜欢操一口高雅的法语,但这一次他说的却是直白的德语。

时候到了,他告诉他们。虽然部队人数只有敌军的一半,他还是决定进攻面前的奥军。“我们一定要打败敌人,否则就得葬身在他们的炮口下。”他提醒军官们牢记自己的传统,回忆了他们过去为他的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列举了普鲁士军事史上那些伟大的家族姓氏。在这次帕尔赫维茨演说中,说到最动情处,他甚至准许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迎接这场战斗的人离开。“你们可以回家去,我不会责怪你们。”他平静地说道。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会议室。他故意冒犯了他们,质疑了他们的荣誉。仅仅是走出门去的想法都能令众人感到极为厌恶。其中一个在场者——康斯坦丁·冯·比勒贝克少校(MajorKonstantinvonBillerbeck)忍不住喊出声来,“是的,如果你是个无赖——现在就走吧!”比勒贝克是亨利亲王团的军官,说的话在他的战友中间很有分量。他曾经率领区区200名火枪手击退了4000名克罗地亚非正规军对一支重要的普鲁士辎重队的攻击。此刻他又用大胆的呼声镇住了房间里的众人。

“哈!我就知道,”国王咧嘴一笑,“我知道你们没有一个人会抛弃我。”他平时笑容不是很多——他的长处中不包括平易近人。但是他在这个房间里感受到了胜利。他已经收服了他们的人心,使他们成为他的贴身保镖,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对政治家来说这是值得夸耀的成就。

他终止了会议,“现在祝你们好运,先生们:明天我们要么击败敌军,要么就再也不会相见了。”

近两百年后的1944年,国防军的指挥官们在12月里一个阴暗的日子聚集到鹰巢。他们遵从元首的召唤,来到这里听他训话。这些人是洛伊滕参战人员的精神后裔。

巴特瑙海姆附近的鹰巢——1944年12月12日。“鹰巢”这个名称暗示着开阔的空间、湛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暗示着自由。但是这个房间里却热得出奇,有着一种沉甸甸的、令人汗流浃背的闷热。这些军官中有些人为了即将发动的攻势加班加点地制定计划,没日没夜地趴在地图前面,已经累得时不时垂下脑袋打瞌睡,猛然惊醒后,又会继续打瞌睡。

还有他,看起来气色也不太好——弯腰驼背,左手和左臂一直在颤抖,有时还抖得很厉害,面色苍白,还带着浮肿。他看上去心力交瘁,显得病怏怏的。有的将军九天前还在柏林的一次参谋会议上见过他,他们觉得他的健康在那以后又明显恶化了。

元首一如既往地口若悬河——他一口气就会吐出数百乃至数千个字眼,其中有些很合理,有些很睿智,但也有一些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普鲁士军人向来以“简明扼要的斯巴达式”(Knapp)的说话方式而自豪,但这也许是最不适合用来形容希特勒的说话习惯的词语。

元首并没有提供关于代号为“守望莱茵”(WachtamRhein)的进攻行动的新情报,不过他们也不需要。他们都已经听过任务发布,早就记住了各种细节,包括每个军、师和团的确切部署。按照德国军队的惯例,这份作战计划也存在争议,有人主张“大解决”(Gro?el?sung)方案,孤注一掷地渡过默兹河,冲向安特卫普,也有人主张“小解决”(Kleinl?sung)方案,达成突破后在亚琛附近包围默兹河以东的美军部队。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前者,其他人则渐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私下里总有一定的抱怨。

争论已经结束,部队已经在开赴“大解决”的预定突击地段。今天这场谈话关系到的是大局——非常大。在90分钟的演讲中,希特勒历来痴迷的各种话题被他一一提起:对于德国被敌国包围的恐惧,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跨国犹太集团”的阴谋诡计,还有希特勒式外交政策永远不能摆脱的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妄想。

但元首谈得最多的还是历史。他提醒他们牢记这场斗争的重大意义。眼下的这场冲突不再是为了某个边境省份或者王位继承权发生的十八世纪冲突,而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它有着诸多根源:欧洲列强打破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支配地位的图谋;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俾斯麦的统一战争。欧洲希望看到一个虚弱而分裂的德国,正是德国内部的碎片化“使大英帝国的崛起成为可能”,确保了“美洲大陆说的是英语而非德语”,也使法国得以获得“欧洲大陆上的支配地位”。

为了一劳永逸地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国际枷锁,他在1939年发动了一场“预防性战争”。“先生们,历史上所有成功的战争都是预防性的,”他告诉他们。时机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庞大的重整军备计划使第三帝国获得了潜在的决定性优势,但那只是暂时的,因此他在1939年除了主动出击别无选择。这些言论他们以前都听过,他们的目光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演说中无疑都变得越来越呆滞,原因不仅是疲劳。

但是他的话也有一些正中他们的要害,那是与他们的根本作战原则对应的话语,是在历史的调教下让他们产生条件反射的字眼。他提到了精神力量,提到了顽强(Z?higkeit)、坚韧(Beharrlichkeit)和锲而不舍(Dauerhaftigkeit)。他超越了物质范畴,提到需要通过发动进攻来剥夺敌人“对于胜利的信心”,让敌人明白“他们的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成功的”:“通过成功的防守达成这一目标的机会绝不可能像成功的进攻那么大。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不能死抱着“防守是更强的作战形式”的信条不放。那只会让对方得利……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长期采取严密的守势作战会损害部队的忍耐力,一定要通过成功的(攻势)打击来让他们得到解脱。”

他声称,“攻势作战、以战役思维指导战争”是他一贯的意愿,为的就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静态作战。尽管国防军出于形势所迫而转入防御,但必须通过经常的进攻“使敌人确信,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投降,绝不可能”。

他还一如既往地提到了腓特烈大帝。他们全都听过腓特烈式口号的希特勒改编版。按照腓特烈曾经的说法,德国将把这场斗争坚持到“我们该死的对手之一感到厌倦”为止。这一次,元首又提出了一个论点,虽然几十年以后看来可能十分荒唐,但在当时那个房间里的人眼里也许完全合情合理。在七年战争的第七年,腓特烈的每一个顾问都在劝他屈服:将军们,各省的总督们,他在柏林的大臣们,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弟弟亨利亲王。所有人都希望他结束这场无法取胜的战争,但是这位国王拒绝了。他选择了忍耐。元首指出,那种认为腓特烈只是交了好运,女沙皇之死才是真正转折点的说法是“偏离了重点”。腓特烈的精神力量,“一个男人的坚韧不拔”才是关键,它造就了那个奇迹般的转折点。“如果在战争第五年就投降,那么第七年——两年以后——的俄国王位更迭将无关紧要。一切都取决于时机。”

的确,元首、房间里的将军们和国防军的全体官兵从1943年以来就在等待着他们的时机,在一场日益绝望的战争中苦苦坚守。从德军的上一次攻势——库尔斯克的那次失败的进攻——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18个月。发起最后一次“攻势打击”的时间已经来临,他们要证明盟军的计划是没有希望成功的,盟军的信心是不合时宜的,盟军绝不可能打垮德意志第三帝国,“绝不可能”。

本文节选自《国防军》三部曲

关于希特勒必胜口号用德语,希特勒要证明盟军的计划是没有希望的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