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阿拉伯语德语语法对比 阿拉伯语的分支和统一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阿拉伯语德语语法对比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阿拉伯语德语语法对比的知识,包括阿拉伯语的分支和统一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旨在分析阿拉伯语的分支和统一,主要陈述了阿拉伯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分支和影响其口语及书面语形成的因素,同时说明了在其形成过程中阿拉伯语所经历的巨大变化。

一、阿拉伯语的分支

相传,诺亚有三个儿子:亚夫、含和闪。亚夫的后裔分布在世界各地,含的后裔居住在非洲,闪的子孙在中东地区繁衍生息,遂成了闪族人。中东地区也就成了闪族人的摇篮。闪族人为了发展人口,不断走出摇篮。

闪族语大致分为三支:北支、东支和南支。北支包括阿拉米语、阿卡德语、亚述语和古叙利亚语;东支包括迦南语、古希伯莱语和腓尼基语;南支包括阿拉伯语、木达尔语、古也门语和埃塞俄比亚语。这些语支中阿拉伯语最接近原始的闪族母语,他们的语言基本上保持原味。

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位语言研究者或考古学者说清阿拉伯语起源的具体时间。因为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没有经济、政治和宗教等纽带把他们统一起来,再加上他们是一个文盲的民族,根本谈不上有明确的文字把他们的历史记载下来。但语言研究者根据他们的判断和想象,以及已出土的罕见物证,认为阿拉伯语分为两大支系:也门地区的南方语,称为“葛哈唐语”,汉志地区的北方语言,称为“阿德南”语。

大约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中叶,操闪族北支“阿卡德”语的阿卡德族在幼发拉底河域和底格里斯河域崛起。阿卡德语成为了闪语中的主要语言,曾辉煌过近两千年,并成为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的通用语言。但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逐渐被“阿拉米”语取代。阿拉米语是古叙利亚语的前身,古叙利亚语在公元3世纪至5世纪已达到完善的程度,成为阿拉伯半岛基督教使用的唯一语言。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阿拉米语又被阿拉伯语取代。

就在阿卡德语被阿拉米语逐渐取代的阶段,操闪族南支阿拉伯语的一个部落,来到了阿拉伯半岛的绿洲——也门。在这里他们和当地的人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被周边地区的部落称为阿拉伯人(意为长途跋涉者),他们此时所操的语言叫做“葛哈唐”语。语言学家认为葛哈唐语就是阿拉伯语两大分支的南支,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00年左右。但是作为一种文字被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仅在也门地区发现极其稀少的残碑。汉志地区的部落所操的“阿德南”语,是阿拉伯语的另一分支(北支),称为北方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之前著名的诗歌——悬诗,就是用阿德南语写下来的。

虽然同属阿拉伯语,但南方和北方的语言差异很大,几乎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的话,北方人也听不懂南方人的话。每一个部落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都有自己的词汇,同义词和近义词多得出奇。据不完全统计阿拉伯语中的“年代”一词有24个同义词,“黑暗”有53词,“骆驼”有255词,“灾难”有400词,以至于后来阿拉伯人学习“灾难”一词非常困难。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学习“灾难”成了灾难。这一方面说明阿拉伯语方言之多,词汇之丰富,另一方面说明了古代阿拉伯人的生活十分艰苦,灾难深重。

由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是游牧民族,经常出现从一地向另一地迁移的现象。公元2~3世纪,也门地区的莱哈米部落、太努哈部落和艾兹德部落等,向阿拉伯半岛北方进行过一次大的迁移。公元3世纪上半叶,也门东部最著名的“马里布”大坝被洪水冲垮,大堤坝全部被摧毁,发生了大灾荒,大混乱。红海对岸的埃塞俄比亚又乘人之危,攻占了也门,达38年之久(公元340~378年)。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之际,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发生了公元4世纪也门人向北方又一次大迁移的浪潮。

这次迁移中,也门最有势力的“葛哈唐”部落也迁到了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当“葛哈唐”部落迁到北方后,凭借着自己曾经的权势和地位,迫使操北方阿拉伯语“阿德南”方言的部落归服他们。这样两个部落在政治、经济领域比较相似的词语相互运用,但从来没有哪一种语言被完全同化为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葛哈唐部落的强大,另一方面是阿德南部落散居在广袤无垠的沙漠。

公元6世纪,埃塞俄比亚和波斯人对葛哈唐部落进行了袭击,葛哈唐部落在哈米勒的统治下趋于衰败。这时阿德南部落乘机摆脱了葛哈唐部落的统治,逐步变得强大起来。

二、阿拉伯语的统一

公元7世纪初,不仅阿德南语取代了葛哈唐语,而且麦加也取代了也门的地位,既是南北商贸的孔道,又是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麦加城古莱什族人的语言(属阿德南语),逐步成为阿拉伯人的通用语。其原因有三:

阿拉伯人曾经在每年规定的几个月进行贸易买卖,类似于今天的物资交流大会。社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们各自标榜自己的部落,歌颂自己部落的英雄人物或英勇事迹,进而赋词吟诗相互竞赛。诗人们和演讲家为了让大家明白诗意和演讲的内容,也为了他们的诗歌或演讲内容在不同的部落之间广泛流传,都使用着最基本的词语和最简单流畅的表达方式。这一切为阿拉伯人的语言统一,筑建一个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阿拉伯半岛最著名的贸易市场有:阿卡兹、穆吉尼和祖勒麦扎兹。每年的十一月上旬和中旬,阿拉伯各部落的酋长、长老们和商人前来这些市场进行贸易、交换俘虏和商议其他重要的事宜。这也是阿拉伯语逐步趋于统一的一个因素。

公元6世纪下半叶,麦加曾经是阿拉伯半岛上的货物中转站,商人们不辞辛苦从印度和也门运来各种货物卖给麦加人,麦加人再把这些货物运到沙目和埃及等市场出售。商队带着昂贵的物资平安的出入麦加,根本不会被抢劫或霸占。麦加之所以是一个安全兴旺的市场,一是麦加天房的尊严,二是古莱什族的良好管理和社会影响。

3.古莱什族的工作

古莱什族的商人从麦加把印度、也门等地的货物贩运到沙目、伊拉克、埃及、波斯和罗马时,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领悟了生活的内含。与此同时,四面八方不同部落的人,为了出售他们的货物和朝拜天房远道来到麦加,给麦加人带来货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古莱什族冬季联合其他部落的商人去也门购货,夏季又去沙目地区售货,南往北来,他们经常和南部的埃塞俄比亚人,东部的波斯人,北部的罗马人交流,听闻了麦地那(旧名叶斯勒卜),海白尔地区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领略了沙目、内志地区的基督教的教律、教规。加上古莱什族管理着一年一度朝拜天房的事务,接触到很多不同部落的人,听闻到大量新鲜事,这些是他们思想升华和语言居首的加速器。他们听到了不同的语言(方言),思考着这些词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词语引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久而久之古莱什族的语言变成了阿拉伯半岛语言动听、表达简练、词语美妙而丰富的语言(方言)。故诗人和演讲者都用古莱什语进行吟诗演讲。

在很长的时间里,阿拉伯只有言语,没有文字。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很难想象早期阿拉伯语的具体情况。尽管从也门到沙目地区的商贸大道上,发现了一些铭文,但大多为词语和短句,没有连贯完整的语言内容。阿拉米语取代阿卡德语后,人们改用阿拉米语字母书写阿拉伯语,并在其基础上终于分化出专用于书写阿拉伯语的字母形态。虽然用这种字母记载阿拉伯文字的铭文很少,但可清楚地发现阿拉伯语字母书写方法的变化。历史最古老的一片铭文可追溯至公元328年,它是在大马士革南部纳马拉发现的,上面记录着“全体阿拉伯人之王”乌姆目盖斯的丰功伟绩。从叙利亚发现的另三片铭文,可上溯至公元6世纪,不其仅语言内容是阿拉伯的,而且书写方法也是阿拉伯的。不论如何,在伊斯兰教来临之前,阿拉伯人已经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

公元610年伊斯兰教诞生后,《古兰经》便是用古莱什族的语言被记录,尔后书写下来的。于是,《古兰经》和古莱什族语相得益彰。《古兰经》籍古莱什语传布到阿拉伯半岛内外,古莱什语又籍《古兰经》成为全阿拉伯民族无可争论的通用语,这就是后来形成,直到今天使用的阿拉伯标准语。

原载《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阿拉伯语德语语法对比和阿拉伯语的分支和统一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