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在同济学德语 柏林已经在渐渐赶走穷学生和艺术家了

其实在同济学德语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柏林已经在渐渐赶走穷学生和艺术家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在同济学德语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在同济学德语 柏林已经在渐渐赶走穷学生和艺术家了

1、摄影师MalteBrandeburg的柏林建筑系列摄影作品

2、赵德住,德国注册建筑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和柏林工大。留德十余年,一直在柏林,算是见证了柏林过去一个十年的兴衰更替。赵老师在知乎上是建筑设计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如果在知乎上搜索“柏林”,就能看到赵老师关于柏林建筑的一些有意思的问答。我和赵老师通过他的夫人认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在他工作的事务所相见,并聊了聊建筑这个行业,柏林,新媒体以及其他的话题。

3、我觉得做建筑师是需要一些兴趣支撑的。

4、Z:对,我来德国已经十多年了,大概是零三年的年底。当时我们在同济可以直接学德语并参加考试,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就来了。同济也可以直接认证,所以很方便。

5、Z:那时候啊。。。我的同学还住在PrenzlauerBerg!当然现在就没有学生住在那里了,都是妈妈推着小孩子了(笑)。是一种大家都长大了的感觉。住在Friedichshain的人都很少,后来才有人慢慢的住到那边去,我感觉现在新来的年轻的学生都住在Neuk?lln。

6、A:Wedding也有。因为现在Neuk?lln也不便宜了。我感觉现在连住Spandau的学生也有,因为市里能接受的房价现在确实很少了。

7、Z:我们那会儿上学的时候在Neuk?lln找房子其实已经比较难了,当然比现在容易一些。那时候非常乱,而且很荒凉。街上都是门店打碎的玻璃,也没有人租。我们走在街上,就有几个那种土耳其的老头儿坐在那儿抽烟,然后看着我们学生样子的外国人。我们就想,这个地方仿佛不太适合我们租。那是刚到柏林时候的印象。

8、A:老师毕业之后就直接工作了吗?你觉得建筑师在柏林整体来说,生存状态如何?

9、Z:对,我是毕业之后就工作了。建筑师。。。怎么说呢,我觉得做建筑师是需要一些兴趣支撑的。我觉得最享受的还是上学的时候,倒不是因为学生的状态,可能也是对建筑的兴趣吧,因为那时候做的东西比较海阔天空,没有什么顾虑,做模型可以真的做自己想做的样子。工作之后肯定会不自由一些。

10、Z:其实自由和不自由都只是相对的,再说建筑设计毕竟是给甲方服务的职业。

11、A:这个也是创意行业的普遍现象吧。

12、Z:可能吧。但是建筑不只是创意和设计。

13、A:也有很多创意者也为自己的天马行空留一些时间和资源,比如三成做自己的项目,七成做比较商业的项目,我想也有建筑师是这样的。

14、Z:是的。很多大建筑师有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之后,就有需求,那么他肯定就有一定的自由度了。但这个过程应该就像打通关一样,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不多。我觉得这个不是仅仅靠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这个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

15、AntwerpPortHouse/ZahaHadidArchitects

16、A:赵老师和其他的华人建筑师交流多吗?

17、Z:不太多,认识几个。其实我也不是特别的”设计“——我以前是学土木的,在同济学的是结构,到德国了之后学的是建筑。结构的部分特别的理性,需要计算,我总觉得差了一些什么,因为我觉得我没有那么的理性。但是学了建筑之后,我又发觉我又不是那么感性的,有一点卡在两个之间那种感觉。

18、Z:也不是纯粹的说是感性的。因为建筑可以是做学术,研究历史。比如做博物馆在设计上就可以比较天马行空,那么做商业住宅其实就偏实用主义一些。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很开心。那个事务所是这样,两个人(创始人)家里给他们的遗产是两三栋房子,里面都租掉了,所以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做项目,没有一个”我要开始找项目了,开不出工资了“的这种压力。虽然只是一个典型的柏林小事务所,没有什么大项目。我们做模型,讨论颜色,制作草图,和在学校的时候一样。

19、但是后来在我有小孩儿之后就有一点不一样了,因为这些过程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我曾经有一个项目,周末的时候加班两天,就讨论了用一个什么样的红色,找了各种资料来研究红色对环境,对光线的各种影响等等。结果业主过了一周告诉我们,不想要红色了。(笑)所以后来我觉得这些感性方面的比例太多,不太符合我当时的需求。正好以前大学我做助教时的教授邀请我加入,就来到了他的公司,现在做比较工业的建筑。工业建筑就是非常的冷静,很规范。没有加班,也没有竞赛,怎么说。。。很德国!

20、A:这个符合老师现在的生活阶段对吧。

21、Z:对!没有加班,没有竞赛,很少时间和精力来讨论。。。一些没有正确答案的东西。

22、A:但是这些“没有正确答案”的东西,这些“无用”的东西是重要的吗?

23、Z:重要,但是这里有一个比例的问题。这里也没有正确答案,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24、Z:因为你要深究的话,感性其实有很多的方面是可以研究的。小孩出生之后精力有一些分散,有时候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心就不在工作上了。但是这个过程如果是完全沉浸在那个状态的时候是很享受的,要不然我毕业之后也不会去我的第一个事务所。其实享受的是钻研和思考的这么一个过程。

25、A: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中式审美和西式审美对你的工作有影响吗?

26、Z:当然有。我现在做的事情都有影响。西方社会的方式比较直来直去一点,讲究开门见山。我以前做过一个设计是一栋面向水的一栋住宅,像花园一样,然后我在入口的时候就故意的挡了一下。我想说进去的时候可以拐一个弯,然后进去一下就有开明通透的感觉。我还故意把门做的有点窄,因为那个花园虽然很漂亮,但是不是特别大,所以我想让他有一种“哇”的感觉。但是教授就很不满意,他说你为什么要挡这么一下,你这样就把这个花园毁了。类似这种情况就是时不时发生,我觉得可能就是东西的不同吧。不过这个差距现在越来越少,要感谢日本的设计师。因为日本同时的经历了工业的进步,而且又保留了东方的审美。日本建筑师利用现代的这些设计语言,展现了两种文化吧。比如包豪斯的设计也是受了一些日本建筑师的影响。

27、“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觉得感性的部分少了些,所以写文章对我来说是一种平衡。

28、A:老师现在除了粉丝,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9、Z:我觉得是保持一种状态吧,保持对一个行业持续地思考的一个状态。由于生活阶段的不同,肯定有一些精力要分给生活。毕竟在这个行业这么久了,虽然我现在的项目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规范化的关系和设计关系比较小,像我们面板的颜色就只有两个可以选。我不是说我是卡在两个中间吗,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觉得感性的部分少了些,所以写文章对我来说是一种平衡。

30、A:老师的问答其实不局限与建筑,也有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除了建筑老师还有什么感兴趣的?如果当年没有,可能会在干什么?

31、Z:我还真没想过这问题!如果说现在我还有另外的一个爱好的话,那可能就是拍照片了吧。

32、A:是建筑摄影还是各种摄影都爱好?

33、Z:可能还是偏空间的摄影吧,我没有局限在建筑本身。我感兴趣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表达,因为摄影是平面的,通过平面来表达一种空间,很有意思。我一直对这个都有兴趣,我又学过结构,可能现在想法上要稍微清晰一些。当年还当过同济摄影协会的会长,因为那会儿就开始拍了。

34、“拿建筑打个比方,做钢筋混凝土,打砂浆的时候就一定要配不同大小的沙,这样的话才会严丝合缝。如果都是大沙子的话,里面就会有很多空隙,不会结实。配比一定要对,才会结实,社会也是这样,什么样儿的人都要有。

35、A:老师你来了那么久,你觉得柏林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不管从城市还是城市的性格,哪方面你的感触最深?

36、Z:我在西边的时间比较多,相对于东边来说改变要稍微少一些。很有意思的是,其实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西柏林和东柏林很像,有很多空的房子,学生来占空的房子来住,警察就来把这些穷学生赶走。也开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店。现在我偶尔在西边儿逛的时候还能碰见这样的店,你现在去看就会觉得,哇怎么这么有时代感,是六七十年代的人会喜欢的那种风格。现在西边的人都变成了老年人,他们都是那时候的学生。现在PrenzlauerBerg就在往这个方向走了,接下来就是Friedrichshain,Neuk?lln,Wedding。感觉这是一个在流转的过程中。

37、1983年,在Charlottenberg占领空房的年轻人

38、柏林在九十年代初是非常受欢迎的,那时候两德刚好合并,有很多人来寻找机会。那时候来了有些名气的建筑师,我们学校(TUBerlin)不算是世界名校,但是这些教授会来做一些项目,那时候的柏林是有一些独一无二的机会,可以有很大的一片土地搞建筑。然后柏林有一阵低潮时期,感觉人都散了。柏林受欢迎是和那一段低潮期导致的房租和生活成本低有关,很多搞创业的年轻人都留下来了,带给了柏林更多国际化和时髦的感觉。确实有一段蛰伏期,像我毕业的同学,留在柏林的不多,因为确实也没有工作机会。现在的柏林我感觉还是以服务和创新产业为主,也不算德国传统领头行业。那时候我也去斯图加特过一段时间,但是感觉完全不一样,没有柏林这种dynamic的感受。年轻人来了又走了,让这个城市一直在动。

39、A:我觉得今后五年对柏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阶段。因为资本会进入,会赶走一些人,会打破一些制度。老师你怎么看?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吗?

40、Z: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我目前的感受是,赶走的人有点儿多。赶走的这些学生,艺术家,他们在市区现在已经完全没有办法生活了。创业公司的人和有钱的医生律师我觉得没有办法撑起柏林的气氛——这种小资的生活少了些内涵,一定要有艺术家和穷学生拼在里面。拿建筑打个比方,做钢筋混凝土,打砂浆的时候就一定要配不同大小的沙,这样的话才会严丝合缝。如果都是大沙子的话里面就会有很多的空,不会结实。配比一定要对,才会结实,社会也是这样,什么样儿的人都要有。如果你在街上看不到很老的老太太,或者大家都穿的一样,成为一个风格,那这个地方就是死气沉沉的,哪怕每个人都穿的光鲜亮丽的。

41、Z:对。我个人是非常反对那种一大片同时建起来的小区。这样都是规划的很完整的,这样搬进去的人都是同时搬进去,都是一样的购买力,很难在这种小区里有一个混搭配合。以前我有点印象是在Lichtenfelde修过一个叫SchweizerViertel的地方,那个就很明显。那个完全就是排房,一大片。街区都一模一样,我很难想象住在那里的人有很多活力。

42、A:感觉柏林现在越来越小资了。Mitte,PrenzlauerBerg。可能Kreuzberg还有一些混杂?

43、Z:是的。Kreuzberg我觉得还没有完全变成小资,还是有很混合的部分。Gentrification,对吧,绅士化,社会结构变的单一,就失去了活力。我当时看过一篇文章,对比PB和Kreuzberg,因为PB之前就是这样。Kreuzberg就抵抗住了这个这个过程,因为在规划上混合了不同阶层的人。PB感觉上去了,就下不来了。Wedding就是感觉想上去,因为也有很多艺术家在那里,但是感觉就是上不去。

44、很矛盾,不过这种矛盾也很柏林。柏林最有意思就是,你走到一个街区你会觉得,哇,好棒。马上走到下一个街区你就会觉得,哇,好糟糕,怎么会这样。

45、全世界都在反对的Gentrification

46、A:我记得老师有一篇文章是写说去巴黎,坐在歌剧院的门口。我每一次去巴黎都有一种感受,哪儿都好看,怎么拍都是美的。柏林比较少能给我这种感觉。

47、Z:这个和城市的发展有关系。巴黎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是一个大城市了,街道都很狭窄,楼道也很小,市区里条件很差,而且还非常昂贵。工业革命之后这个标准就变了,巴黎也是经过了Haussmann的工业革命以后的改造才有现在的繁华,柏林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按照Hobrecht的规划扩张起来的,从规划上来讲其实没有比较的基准。柏林是按照城规理念规划出来的城市。以前Charlottenberg都是另外一个城市,柏林扩张后,1920年才归入柏林。

48、图为1850年左右的地图,柏林工业革命初期的地图,夏洛腾堡还在很远的地方。

49、但是巴黎对我来说有时候体量太大了,比如说在一区,你走过一个建筑都要走好久,有一种压迫感。人反而就觉得有一种渺小感。在柏林就比较自在,没有这种压迫感。但我认为这个就是城市性格。巴黎就是华丽的,用力的,浮夸的。在柏林穿一个冲锋衣就特别的舒服。

50、A:欧洲还有喜欢的城市吗?我知道你也写过巴塞罗那。

51、Z:巴塞罗那也很喜欢,因为高迪嘛。因为巴塞罗那也是有老城新城,这个对比也是很有意思。也有很多新建筑,西班牙人也比较放得开,对我来说可以开阔一些思路。

52、A:赵老师有没有在柏林特别喜欢的建筑?

53、Z:有是有,比如在Hansaviertel那边,其实那边建筑也不是特别美,但是都是很有名的建筑师设计的,我走在那边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激动的心情,说哦这是那谁谁谁设计的。但是这种心情很难和其他人分享。

54、VandenBroekHouse,HansaviertelBerlin

55、ISOBerlinHansaI,byBrunoPintodaCruz@Isomatic.bigcartel.com

56、A:赵老师你有夏天推荐的郊游地点吗?在柏林特别有意思的。

57、Z:我夏天很想去Grunewald那边,你可以从上面骑到下面,那边有游泳的地方,一边是森林,一边是湖,很美。也可以做公交车过去,而且还能做一个老爷车去,用公交票就可以去。很有意思。

58、图片:网络,部分由赵德住提供,阿伦姜整理

59、点击原文链接访问赵德住老师知乎首页。

在同济学德语和柏林已经在渐渐赶走穷学生和艺术家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