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问路的德语对话 初来者的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问路的德语对话的一些知识点,和初来者的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问路的德语对话 初来者的

跟哥廷根结缘,要追溯到当时在兰州念大学期间无意之间读到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耄耋之年的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追忆往昔,写下自己青年时代远赴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的十年求学生涯。由他的这本书,我知道了位于德国中部下萨克森州的这个人才辈出,诺贝尔奖得主数字耀眼的哥廷根大学,以及其辉煌的学术历史。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德国文化,历史,习俗,语言的方方面面以及他老人家当年在德国生活的趣闻轶事。这也使得当时学习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我不由得更加对德国心生向往,想亲自去一探究竟。

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的开篇说道,“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感慨,其实别说到了老年,就是每到临近人生即将要结束的某一个阶段性旅程,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反思回顾往日的好时光,坏时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回忆不经意的总是浮上心头,交织在我们现在进行的生活里。不管是和亲朋好友闲来聊天,还是自己独处时的眉头不经意一笑,往事都会“轻手轻脚”的出现在我们的话语交谈和思维活动中。

这些时光,凡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说明当时在亲身经历的时候,这些或人或物或情景,对自己的意识形态或者个人对周遭世界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才能够“有资格”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知不觉,我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研究生学习到今年九月底便是两周年整。每次不经意间回想这悄然逝去的快两年的时间,我便会感慨自己当年读季老的书所产生的来德国一探究竟的年少轻狂和纯真梦想。

这两年,折合成六百多个日夜,发生了很多我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事情,也产生了很多我在国内大学生活不曾体验过的学习体会。我等不及像季老一样在垂垂老矣时追忆往昔时光写下点点滴滴,我想趁我仍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时候,随意地记录下自己人生每一小阶段的经历,体会和感知。我希望,或许能把我自己这些许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或许能和现在正准备留德之路,或是正走在留德之路的伙伴共勉。更重要的,这也将作为我对自己研究生这一重要阶段的记录和总结,在记忆的大海积淀美好的时光,同时也为开启下一阶段的人生旅程积累认知,经验,和更好的契机。

“苦”于德语尚不精

国外的大学一般都会有对新生的“介绍周”也就是我们德语里通俗的“O-Phase”,英语里面的“OrientationWeek”。这个新生介绍周的设置主要是由各个院系安排的,为期两周,目的是为了给每一学期的新同学了解学科设置、学院建筑位置,认识新同学,了解认识校园和所在城市的“初始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尤其对于国际生新生来说,这个“O-Phase”,就为你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提供了一个妥善解决的窗口,这里有友好负责的学院老师和学院主任为你新学期的开始“保驾护航”。

来到德国就意味着你来到了一个无时无刻不“德语”的环境,虽然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院里面是英德双语的环境,但是出了学院大门,就要开始启动你的“德语”语言技能储备了。

初到某地,最不能避免的就是问路,问路用德语我会,但是如果你所要去的目的地比较远,要转的弯弯比较多,且听你所问之人的“娓娓道来”。当你所听已经“左耳进右耳出”,最多剩下几个迷失了顺序的方向词以后,你只会有“叫你当时不多练练听力的”要甩自己耳光的冲动。

当然,我也积累了两个问路的经验。

第一,问老人。哥廷根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德国小城,

老人一般是本地的,年轻人一般是哥廷根的学生。哥廷根属于高地德语(Hochdeutsch)的使用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语“普通话”,是全德最标准的德语,方言的痕迹少之又少。而哥廷根当地老人的德语那是又慢又标准,有点当年听“慢速德语听力”的录音感觉,但是吧,还要要多上些许地道和自然的味道。然后呢,老年人一般都很有耐心,看你面带懵懂和疑惑,便会以更慢的语速还跟你讲解一次,一个不小心还要坚持带你去目的地,真是让你的小心脏感激的不要不要的。

第二个问路的经验呢,就是对问路的人没有限制,男女老少皆宜。我呢,自知个人德语还比较“出不了世”,便会拿出秘密武器—手机,开启录音功能,问路就录音,然后再根据反复听录音去找到目的地。如果这个路程比较远,那就先听一半,走到中途,再换一个人,再转录另一段小录音,还能巧妙地换另外一个人的声音听,这样你就能结合两段实时的德语“问路听力”来找到自己的目的地,何乐而不为?当然找地方的方式有很多,像是用更流畅的英语问比较年轻一点的人,或是好朋友带你去,抑或是运用谷歌地图导航等方法,这些说不定都来得更快,也能为你一开始奔波四处解决问题节省很多时间,让你觉得舒心,顺心和开心。不管怎样,主动将自己融入到德语的环境,对以后留学生活的语言融入和代入感绝对是有多利而无一害的,最多就是有一点和陌生人说话的娇羞和脸红而已。

和故交新友的麻“辣”火锅

以前在瑞典留学的时候,国际留学生班上就有一些学生上的是瑞德大学合作的学习项目,所以当时认识的一些同学也在德国。这次我来到德国念书,当然也难免想要和以前的“老”同学联络联络。出国之前,不知道大德意志的饮食能不能满足大中华湘妹子的辛辣胃,所以带上几包火锅底料和一个火锅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一些逢年过节准备送人的带有传统特色的小礼品。第一次的同学聚餐,当然也免不了亮出我带的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和我的宝器——小火锅,来一次火锅聚餐。火锅的食材基本上都可以在亚超,或者土超还有当地的超市采购到,甚至当地的超市如Rewe,Penny,以及我最喜欢的大超市Kaufland物价都不贵,一般不到20欧就可以荤素海鲜都买齐,然后够相邀的好友吃得很饱。

虽然,这两年的生活绝大部分要自己负责填饱自己的肚子,但对于之前已经有一年留学经历的我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煎炒烹炸煮什么的也是都会一点点的。老同学新同学齐聚一堂,大家学习的专业都不一样,也来自各不相同的地方,但是一齐欢聚在哥廷根这个德国小城,在还没有找到固定房子之前临时租住的小房间内,吃着中国的传统美食之火锅,正适合在德国深秋的寒意中暖心暖胃,还有在异国他乡中寻找对家乡思念的慰藉,真心感慨这种奇妙的缘分和欢聚。

现在回想起来,这两年里,这样和新朋友老朋友欢聚一堂的机会还真是不少,这也算是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了。有点不同于西方年轻人的去夜店酒吧喝酒玩游戏聊天,中国人的饭局几乎是全能,能搞定各种生意应酬,谈合作,谈婚姻,协商矛盾等等。而我们这些学生的饭局,则少了世俗利益的成分,更多的是“一壶浊酒喜相逢”的惬意,交流的则是专业学习,学校趣闻轶事,以及每个人的“Wasistneu”(你最近有什么新鲜事)?或者想要找朋友出出主意的烦心事……正如饭局能够拉近生意人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同学聚餐也能交流彼此的留学生活,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也能为自己以后难免在留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多提供一条解决的出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外靠朋友吧”!

心“酸”的找房之旅

初到哥廷根,并不是仅凭一纸录取通知书、学费收据,就能顺利入学开启学途的,这之前要办的事情,多得超乎你想象。如果办起来不顺利,真的会影响自己留学的积极性,总是不得不以“好事多磨”来安慰自己。

在开学之前签到长期的住房合同,便是保证自己在学校顺利注册、在Rathaus(市政厅)成功延签的保障,但是我的找房之旅并不是那么的顺利。

通常情况下,在拿到学校的Zulassung(Admissionletter录取通知)时,学校会通知你尽快申请学生宿舍,尽早拿到房源。但是因为哥廷根城市小学生多,再加上最近的难民潮,使得房源尤其是好房源很紧张。而没有房子合同就没有办法在市政厅注册地址,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延签(因为申请德国留学的签证初期都是给的三个月的旅游短签)。由于学校的住房申请迟迟没有答复,我便去了学生会(Studentenwerk)询问网上申请排队的情况,然而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地宽慰诉我道:至少还要等一年左右。于是,我立马投入漫漫的找房之旅。

刚去德国时,我在哥廷根旅游中心找到了一份私房房源的名单和联系方式,所以试着发邮件问各处的房源,先解决了短期一两个星期的住房问题。同时,万分火急地开始在WG-Gesucht(类似国内58同城上面的房源板块)上面寻找合适的住房。然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并非你带着票子在网站上面选房子,nonono,这个流程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单纯。毕竟嘛,谁有房源谁就是boss,所以辛苦找房的你便处于严重被动的状态,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前,你要经历的便是在房源网站上无限重复如下几件事:1.发邮件2.等回复3.拿到招合租人的Termin(约的见面时间)4.面谈5.等待答复。

在几十条邮件发出之后,会时不时收到招租人的回信并提供一个双方都便利合适的时间准备见面洽谈。于是,这个时候的还是比较单纯的我,便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带春风,脚踏烽火轮般,风风火火去应约。然后各方谈下来以后你觉得对方很满意我,我也对房子和未来的室友很满意,但是因为找房子的人远不止你一个,所以最后离开之前你会被人家友好告知:我们还需要商量考虑一下,这几天会把结果邮件知会你的。然而,结果总是“没有结果”,也许这也是人家会倾向于用邮件交流,以免让你面对被拒绝的尴尬。

对这些外国同学来说,安排这样一个面谈,主要是在不同的求房者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而很多人对亚洲来自东方异域的人并非很了解,所以欧洲的同学有时候会倾向于选欧洲本土的人;还有的WG是带不同性质的,比如说,partyWG就会一周好几次的party,如你有意向住在一起,便一定要有人家夜夜歌舞升平你仍不急不躁的好性情,要不然你也是个爱开趴的人。

从历经两个星期慢慢找到一个月的住房,到后来签下一年的长期合同,这个过程确实使我得到了独立找房的锻炼。更意外的收获是,用谷歌地图挨个儿找房,基本上一周的时间,我就已经把哥廷根大学周围环境摸得很熟悉,认路也变得得心应手。

开启留德之路的“甜”

在学校注册,选课,O-Phase,找房子,签合同,延签,搬家这一系列的事情结束之后,我便顺心如意的开始了研究生阶段在哥廷根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开启了“甜蜜”的留德之路。

这样一想起来,发现当时在国内时候收到哥廷根寄过来的录取通知书,并不意味着你就开始了留学之路,因为就算是这个录取通知也是有有效期限的,通常是一年。我一开始收到的其实是夏季入学的通知,也就是2014年4月初,后来因为奶奶癌症病重,我在家多呆了半年,并跟哥廷根学办的人申请改成冬季入学。

在哥廷根这个德国中部的小城,人们淳朴善良,同城的大学生非常的国际化,所以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比较的自然和友好,大家都以礼相待,以微笑示人,个别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尤其是如果你擅于打破被动局面,主动的去寻求帮助,找到对的人来帮助你。整个过程,可以说都是一个积极地锻炼人独立的生活能力的过程。当一切该办之事办妥之际,迎来的当然是激动人心,满心雀跃的,正式的研究生求学之旅!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问路的德语对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初来者的、问路的德语对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