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辛亥革命德语怎么说(玩啥都灵却不会打仗的陆军司令)

今天给各位分享辛亥革命德语怎么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玩啥都灵却不会打仗的陆军司令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之,大清王朝轰然垮台,封建帝制宣告终结。“

辛亥革命德语怎么说(玩啥都灵却不会打仗的陆军司令)

2、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当然离不开无数志士仁人的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那些为之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孙中山、黄兴等等,自然应当被视为革命的大功臣。相对于这些以正面形象青史留名的人物,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位,却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帮助辛亥革命加快了成功的步伐、推动大清王朝加速了死亡的速度。这个人,名字叫做荫昌。

3、在现如今,荫昌已经没有什么知名度了。如果不是对清末民初历史有兴趣的人,大约是不会知道,历史上还曾有过这样一个人物的。但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荫昌却曾风光一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名人,地位那叫一个显赫,名头那叫一个响亮。

4、荫昌,乃满洲正白旗人氏。大约是因为曾经学过一点德语、算个半瓶子醋外语人才的缘故,他早年曾被大清政府选派留洋深造,赴德国学习军事指挥。留学期间,他跟当时贵为皇太子、后来大名鼎鼎的德皇威廉二世是同班同学。在那个时代,威廉二世在全球绝对风头无两。有这样一个同学,荫昌自然也就有了人前人后炫耀的资本。

5、因为有这段经历,学成回国之后,荫昌先后数次跟随李鸿章等大臣出使德国,并曾跟已经登上皇帝大位的老同学威廉二世开怀畅饮、谈笑风生,为自己、也为大清国挣足了面子。大约也是因为这一点,荫昌后来又干上了众人瞩目的重要外交官,担任了大清国的驻德公使,一时间风头出尽。

6、任满回国之后,荫昌先后担任过大清政府陆军部副部长(右侍郎)、陆军总司令(陆军大臣)等职务,也算是朝廷军事重臣之一了。因而,若论荫昌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跟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端方、良弼等人相比,即使不说是相提并论,也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7、荫昌是个性格随和之人,他很善于交际,跟谁都能合得来,在朝野人缘极好。天资聪颖的荫昌,还是个典型的玩家子,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吹拉弹唱,无所不爱、无所不玩。总之是社会上流行什么,他就玩什么,并且一玩就灵、一玩就精,水平让很多行家都自愧不如。

8、荫昌又是个很有些超前意识的新派人物。早在留德期间,他就剪掉了脑后那根不雅的、被老外们取笑不已的大辫子。在当时,剪了辫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放在一般人身上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在国外天高皇帝远,回国之后咋办?对此,心眼活泛的荫昌也有应对之术。每逢进宫拜见慈禧太后的时候,他就在脑袋后面安上一根假辫子糊弄老太太。好在他很讨老太太喜欢,并且人缘不错,因而也就没人拆穿他的西洋镜。

9、武昌起义爆发以后,乱了手脚的清政府,委派时任陆军总司令的荫昌率部前去灭火。尽管留过洋、学过军事,但是玩什么都擅长的荫昌,却就是不擅长带兵玩打仗。因此,让这样一个人做大清的陆军总司令,并担任镇压武昌起义的前敌总指挥,实在是一个错进错出的安排。用阴差阳错、乱点鸳鸯谱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人事安排也可以,总之就是那么一个意思吧。

10、对于政府这样的安排,荫昌心里是一百个的不情愿。接到任命之后,他是这样对摄政王载沣说的:“我这个陆军总司令,其实就是挂了个名,一个光杆司令而已。我手里连一个兵都没有,你让我拿什么去打?是用拳头打呀,还是用脚来踢?”载沣就说,这还不好办,没有兵本王可以给你调嘛,要多少给多少,并且还让你带着本朝最精锐的北洋兵去打,不就结了。

11、事已至此,荫昌即使再不情愿,也只能是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了。荫昌的出征仪式,很有些别出心裁,外行人看来很热闹。但在内行人看来,却很搞笑。他脚蹬德国高筒军靴,身穿长袍马褂,在一干随从的前呼后拥下,嘴里有板有眼地唱着京剧《战太平》,迈着四方台步,摇头晃脑地登上了开往武昌的火车。这阵势够拉风、文艺范儿够足,派头也够酷,但怎么看也不像是要去出征打仗。

12、荫昌乘坐的这列火车,是被他当做战时指挥部使用的。火车上,不仅布置了火力十足的机枪火炮、安排了重兵保卫,还在车头车尾各挂了一个机车车头。这样的架势,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战事顺利的时候,方便前进。局面危险的时候,方便逃跑。好一个荫昌,前进后退思虑周全,真叫一个应对裕如啊。

13、应该承认,不擅长打仗的荫昌,还是个胆小鬼。从北京出发之后,他五步一歇、十步一停,一路磨磨蹭蹭。当走到离武昌还有老大远的河南信阳,荫昌就说啥也不肯再往前走了。不管是谁催促他赶快进兵,他都以兵力不足、粮草弹药不够,或者时机不成熟、部署调整不到位,等等理由,百般推诿拖延。

14、这期间,还闹出过这样一个笑话:某天,在火车的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人。荫昌以为那是武昌义军派来的伏兵,吓得赶紧命令火车向后开。跑出去好远以后,不见有啥动静。一个胆子大些的参谋官,自告奋勇地下车前去探查个究竟。过了好大一阵子,那个参谋官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说,报告司令官大人,战斗警报可以解除了,那些人不是兵,只是一群下地摘棉花的农村老娘们儿。

15、兵贵神速,时间既是胜利之因,也是失败之由。荫昌就这么左等右靠,拖拖拉拉,足足耽搁了十几天的功夫,几乎啥事儿也没干。这样一来,对于灭火者来说最为宝贵的东西——时间,就在等靠拖拉中白白流失掉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武昌起义点起的星星之火,在全国不可遏止地燃成了燎原之势,局面也就变得没法收拾了。

16、有人说,荫昌之所以迟迟不敢有所动作,是因为他胆小怕死。这样的人跟革命党打仗不行,如果跟外敌去打肯定也不行。这话没错,但荫昌在胆小怕死的同时,性格中也有值得称道的一面,那就是他比较温和厚道,不那么嗜血好杀。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胆小怕死的荫昌很残暴、不怕流别人的血,他大可以不必亲临一线拼杀,只要下死命令让手下部队猛打猛冲就完了。

17、如果荫昌够凶够狠,严令手下北洋兵拼命进攻的话,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北洋兵的战斗力而言,发动武昌起义的那些缺枪少弹、实战经验不足的新兵蛋子,能不能顶得住、能顶多长时间,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辛亥革命因此而出现另外一种走向和结局,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18、我们再来设想一下,另外一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不是载沣等人昏了头、花了眼,错进错出地委派荫昌担任灭火总指挥,而选择的是袁世凯、良弼、段祺瑞,甚至是辫子大帅张勋那样的狠角色,结果又会怎样呢?历史不容假设,在此我就不再妄加推测了。我只是想说,对于大清政府来说,选择荫昌这样一个陆军总司令、前敌总指挥,很是有些无厘头。而对于革命党来说,遇到荫昌这样一个敌手,则是一件天大的幸事。这也说明,许多历史事件的结局,往往跟当事者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19、也许有人会说,腐朽透顶的大清王朝,倒台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少数几个所谓的“能臣良将”,并不能挽救它覆灭的命运。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我只是想说,如果一开始被派去武昌灭火的不是荫昌,而是袁世凯、良弼等等那些所谓的“能臣良将”,辛亥革命要想取得成功,过程可能要艰难许多、时间会漫长很多,会付出更多生命和鲜血的代价,老百姓也会更遭殃。比方说,当袁世凯重新出山,取代荫昌做了前线总指挥之后,革命军很快就被打得吃不住劲,重镇汉口也被北洋兵攻破。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这一切来得太晚了一些。

20、值得一提的是,荫昌这个人虽然不擅长打仗,但在军事方面看人的眼光却很准。比方说,当初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时候,曾经请荫昌给他推荐合适的指挥人才。荫昌提供给他的推荐人选是: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梁华殿。这几个人可都不是白给的,后来著名的“北洋三杰”,都在这四个人里面。

21、因为手上没怎么沾血,荫昌在大清政权倒台之后,既没人追着他讨还血债,也没人说他什么不好。因而,他也就没受什么难为。荫昌的儿女亲家袁世凯,本着内举不避亲的精神,给他安排了自己的侍从队长这样一个职务。虽然从堂堂的陆军总司令,降格成了一个跟班跑腿的保镖头头,但没有什么政治野心的荫昌,一点也没有低职安排、怀才不遇之类的不满和失落感,依然高高兴兴地爱玩啥玩啥、爱吃啥吃啥,小子日过得有滋有味,很是安逸巴适。

22、我在本文当中,几次使用了错进错出这个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掺杂了不少错进错出的因素。计划不周、准备不足、仓促发动的武昌起义,是一种错进错出。时任湖广总督瑞澂的首鼠两端,贻误时机,处置不当,再到后来临阵逃脱,也应当算是一种错进错出。至于荫昌的所作所为,就更不必说了。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加快辛亥革命胜利的进程、并且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血最少的成功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尽管这种“贡献”有点另类。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将荫昌称为辛亥革命的另类“功臣”。我的一位老同学,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荫昌的随笔,标题是“可爱的荫昌”。从荫昌镇压武昌起义过程中的表现看,他确实够“可爱”。

23、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或许就是由一些错进错出的人物、错进错出的事件所构成。

24、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OK,关于辛亥革命德语怎么说和玩啥都灵却不会打仗的陆军司令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