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西城图书馆德语,无所不能

很多朋友对于西城图书馆德语和无所不能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西城图书馆德语,无所不能

1、如果带着这个问题到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会是这样一番光景。被问到的老老小小先是脸上现出兴奋,接着是迷茫。在这里,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家图书馆包含的东西太多,已无法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来说清楚。在他们眼中,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无所不能”

2、史料显示,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最早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市立图书馆西单分馆,多年来几次换址更名。2010年,西城、宣武两区合并为西城区,西城区图书馆也于2013年6月正式更名为西城区第一图书馆。

3、现在,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已经建馆整整60年了。一个甲子过去,它依旧其貌不扬,声名不显。但它创造出的成绩却格外惊人。

4、全国首家获得国际图联会员资格的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部评选的一级图书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民阅读示范基地……这些荣誉都属于它。同时,它还是全国第一家现代化的视障人阅览室的创立者,北京市首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区县级图书馆和北京市首家实现自助借还服务的区县级图书馆。

5、每天,不同的读者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里。在他们眼里,图书馆早已经不是借书、还书这么简单。

6、润物细无声图书馆像个家

7、早上9点钟刚过,市民王大爷就拎着自己的水杯溜溜达达地来到图书馆。他轻车熟路地走到电热开水器前为水杯注满开水。等杯子里的茶叶慢慢伸展开筋骨时,他已经来到报刊阅览室,一如既往地拿起当天新到的报纸,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开始浏览当日新闻。11点以后,王大爷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照样踱着方步原路返回家里去吃午饭。下午2点钟左右,他再次来到阅览室,继续看书,或者跟这里的老朋友轻声聊天。

8、王大爷的生活几乎是西城区第一图书馆附近很多老人生活的缩影。据图书馆工作人员讲,每天来图书馆里“休闲”的读者大约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附近社区的居民,大约占了图书馆常来人群的50%左右。

9、“很多读者都把我们这里当家,就连除夕、大年初一这样的日子,也会来这里坐坐。”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小汤说,在这些老人眼中,图书馆有舒适的座位,免费的开水,大量的书报,免费的WIFI,还有公用的电脑,最重要的是可以认识不少朋友,比在家里舒适。

10、除了来读书看报的居民,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另一部分“常住人口”是不同类型协会和沙龙的会员们。

11、为了丰富读者的生活,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牵头组织了不少协会和沙龙。其中,历史最长的是摄影沙龙。据图书馆摄影沙龙的负责人小崔介绍,摄影沙龙最早建立于2001年,发起者是一位63岁的老人周崇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沙龙里的一些老人相继不在了,但是摄影沙龙却保存了下来,而且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沙龙里的人们因为共同爱好在这里相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15年下来,他们和图书馆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定期来图书馆做活动,每年在这里举办一次摄影展,这里是他们的大本营,是他们的活动基地。

12、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家庭成员”是附近的青少年和学龄前儿童。图书馆临近黄城根小学,很多孩子放学后直接来到图书馆。孩子们在这里做作业,温习功课,还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各种读物,跟小朋友们交流。这里没有安全隐患,更没有不良风气的影响,家长们都很放心。

13、不管来的人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图书馆都欢迎。这里没有门槛,不需任何证件,可以随意出入。开放时间一直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八点半。

14、读者的大量涌入当然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工作压力。从安全防卫到设施维护,从图书归位到文献修补,每一项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馆员们心里高兴。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馆长阎峥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一个图书馆,最大的失败就是资源得不到利用。把图书馆搭建成为老百姓服务的阅读平台,这是国际图书馆行业遵循的共同目标。因此,图书馆需要更精准地引导市民享受平等阅读的权利。

15、无论是来图书馆读书看报的老年人,还是前来做作业温功课的孩子,或者是前来借书看书的普通读者,他们都在受着图书馆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使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当然,这个影响是长远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一代或几代图书馆人去培养。

16、学本领长知识图书馆像学校

17、这是一家“奇怪”的图书馆。这是很多第一次和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接触的人的第一印象。如果要找出一个参照物的话,有人说它像是电影《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因为它经常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录取通知书从天而降送到一些人手里,就好像猫头鹰从天上扔下来的一样。

18、王浩是一名在北京一家餐馆打工的山西女孩。在不久以前,她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录取通知书”,通知她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来这里免费学习计算机知识。

19、一名打工妹,人生地不熟,居然有图书馆免费教计算机?王浩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她又不想放弃学习机会,犹豫再三决定去看看。到了图书馆,她几乎不敢相信,这里有先进的设备,舒适的学习环境,还有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当老师,手把手教她如何使用计算机的各种硬件和软件。最重要的是,真的完全免费。

20、王浩从此开始了在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学习过程,现在她不仅学会了frontpage网页制作、操作moviemaker等软件,还在课程中了解到目前软硬件的最新科技,如微软的平板电脑surface和云端技术skydrive等。她还顺便学会了在网上购买火车票,回家过年再不用去火车站排长队买票了。

21、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到目前为止,已有5000多人在这里学习了电脑技术。

22、除了外来务工者,西城区的老人、孩子、残疾人等很多人群都接到了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神秘通知书。绝大部分人会来一探究竟,他们无一例外受到图书馆的热情接待,并且留下来学习——图书馆有专门针对各类人群的培训课堂。

23、小孩子来了,图书馆教育他们如何做到在公共场合保持文明礼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引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图书馆里的各种学习资源提高自己。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学东西也快,这种教育在图书馆里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家长们都神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才去图书馆上了两三节课,回来之后就有了明显的变化。说话有礼貌了,懂得轻声细语了,也会尊重别人了。尤其到了图书馆里,他们可以熟练地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还懂得文明礼让和帮助他人。

24、老年人来了,图书馆将培训锁定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络的使用上,如怎么用智能手机和电脑连WIFI,怎样网上注册会员,怎么检索图书,怎么自助复印、自助办证,怎么用二维码下载电子图书等等。“现在是信息时代、电子时代,不懂这些东西,图书馆里的大部分资源老年人都享受不到。平常生活中遇到需要使用这些设备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用。所以老年人特别需要新技术。”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在来图书馆之前,一些老年人甚至不会用银行的ATM机,不会使用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

25、相比年轻人,不少老人即使有机会也不愿意学习这些新的技能,嫌麻烦。为了将老年人拉到课堂上来,西城区第一图书馆除了开辟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供读者免费使用外,还会给每一位来图书馆办新证的老人打电话进行邀请,鼓励老人前来学习。图书馆专门把一些常规活动转移到网上,设置网络报名、网络交流等,以此来促进老年读者学习网络和使用电子产品。同时,图书馆开辟的各种沙龙和协会,都是老年人的活动平台,让老年读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6、除了少儿活动中心和电子阅览室,西城区第一图书馆里还有一处神秘之所。这是个不大的房间。每张桌子上除电脑外,还有一些奇怪的机器。几个读者坐在电脑前,安静地享受阅读乐趣。仔细看会发现,这些读者都是盲人,或者按照图书馆里专业的说法叫做“视障读者”。这个房间就是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视障人阅览室。

27、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视障人阅览室建立于2002年,是全国第一家现代化的视障人阅览室。当时,考虑到很多视障读者阅读困难,图书馆专门购进了最先进的设备,并与盲人协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相关部门联系,邀请残障人士前来学习和阅读。

28、时隔14年,馆长阎峥仍清晰地记得,视障阅览培训班第一期开班时是冬天,那天天下着雪,天地都是白色的。工作人员早早来到阅览室,调试好机器后就等在大门口。他们心里都很没底,毕竟是第一次开班,又是这么差的天气,盲人走路不方便,估计没什么人会来。

29、就在大家要放弃时,图书馆东侧二环路边上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七八个人拄着盲杖,冒着风雪,一个牵一个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往图书馆的方向移动着,他们动作笨拙,步履蹒跚。风雪把他们的身上都打白了。

30、“就是那一刻,我们在场所有人都被感动了。那时候我想,这个培训班一定要坚持办下去。”阎峥说。

31、给盲人做电脑培训,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由于看不见,他们对于电脑键盘的运用完全靠记忆,需要培训人员手把手教。别的培训班都是一名老师教十几名学生,盲人培训班需要两三名老师才能教一名学生。而且盲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人连基本的字母和汉语拼音都不会,一切要从头教起,这给培训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但是,大家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图书馆已经有相当多的盲人读者。他们经过培训,可以自己使用图书馆的设备阅读各种书籍,浏览网页,甚至还能利用QQ等社交软件聊天和收发电子邮件。

32、在图书馆的视障人阅览室里,他们利用先进的语音软件,可以同步将各种信息变成语音。利用专业的点字显示器,可以把各种文字自动转化成盲文。在过去,一本书想要从文字转化成盲文需要四五年的时间,现在这种转换在视障人阅览室里同步就可以进行。在这里,盲人们真正享受到了和正常人一样的信息获取渠道。

33、成长和提高图书馆像大学

34、在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大厅里,常年贴着各种计划表。这些表格清晰地罗列了公益讲座的题目和大致内容。很多经常来图书馆的人,都会第一时间关注表格,将感兴趣的讲座时间记下来,以便前来听讲。

35、每周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名人来图书馆为读者进行公益讲座,是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老传统。到目前为止,这里的讲座已在业内和社会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公认的在公共平台上开创最早、规格最高、时间最长、内容最全面的讲座。

36、被邀请来的讲师既包括在不同领域有突出成就的知名专家学者,其中不乏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大师”,也包括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知名度的“草根”宣讲家。讲座内容当然以读者的关注热点和现实需求为原则加以确定。

37、多年来,图书馆的公益讲座拥有了数目不小的“铁杆粉丝”。这些“粉丝”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他们的目的一致——学习和提高。随着讲座“粉丝”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甚至北京一些高校的论坛、微博上都时常贴出图书馆的讲座时间表,学生们从各个高校跑来听讲。

38、“观众”越来越多,但场地有限,图书馆不得不采取报名制度。预先估测讲座上座情况,提前做准备,加强秩序管理。对于可能爆满的讲座,图书馆会在二层大厅里临时加设电视,码放座椅,进行直播。

39、为了保存和利用讲座资源,图书馆特别邀请专业文化传播公司对讲座视频进行加工编辑,添加片头、字幕、片尾等等。加工后的讲座视频会上传到图书馆的讲座数据库当中,供读者随时观看、收听。

40、除讲座外,图书交换活动也是读者称这里为大学的原因之一。每次图书交换,都像极了大学生毕业时的校园跳蚤市场。

41、图书交换项目最早启动于2014年11月。如今,这个项目已经成了这里的常规项目,每个周日按时启动。

42、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此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换书标准。每次交换活动当天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读者可以拿着打算交换的书籍到图书馆交给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按照书的价值换给读者相应的书票。凭这些书票,一个月之内,读者可以到图书馆的图书交换区域换取自己需要的图书。对于一些太旧太破、没有换取价值的图书,图书馆也会鼓励读者捐赠给图书馆。图书馆专门开辟一个位置存放这些书,供有特殊需求的读者免费取阅。

43、目前,图书馆的固定换取资源上架约五六百本,每次活动的流动图书数量大约120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图书交换活动将一直延续,而且未来可能规模越来越大。

44、1996年,西城区第一图书馆成为全国第一家加入国际图联会员的地市级图书馆,此后,参加国际图联的各种会议让图书馆的管理团队看到了国际上图书馆的发展,眼界的开阔带来了思想的转变。从2002年到2004年,这里建立了4个不同主题的阅读空间,分别是旅游资料室、音乐资料室、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中—瑞可持续发展信息中心。同时,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德语角,每个星期日,爱好德语的读者们都会来这里进行交流。这也是北京除高校以外唯一一个德语学习基地。为此,图书馆专门请了外教为读者进行辅导。每个周末,连很多天津的读者都慕名而来。

45、有了这些,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已经不光是一座藏书的大楼,而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

46、供给与输送图书馆像心脏

47、虽然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已是全市甚至全国闻名,取得的成绩也每每被同行称道。但是,图书馆的领导和馆员们仍然每天都在为如何推广图书馆,引导市民利用图书资源而思考。为此,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渐渐有了新的“发现”。一座图书馆无论如何能力都是有限的,为此,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开始下大力量加强西城区各个街道图书室的建设。

48、经过一系列努力,如今西城区几乎所有街道都拥有至少10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室。图书室里的图书全部由西城区第一图书馆集中购买和配送,并定期更新。不方便去图书馆借书的市民,可以直接就近到所在街道的图书室借阅需要的图书。遇到街道图书室没有的图书,还可以与图书馆的配送人员预订。馆长阎峥表示,以后图书馆还准备将盲人阅读设备、图书交换活动、讲座资料等都扩展到街道图书室,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

49、除了街道图书室,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阅读空间建设也是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为了扩大图书馆资源利用而进行的尝试。

50、所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阅读空间建设,主要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公办民助。核心是实体空间资源属于政府所有,引入社会力量负责经营和管理。政府无偿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设施,文献资源则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提供。该模式实现了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将文物保护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美结合。

51、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在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努力下建成试点。在西四南大街43号院内,有一处著名的全国文保单位万松老人塔,建筑面积350多平方米。图书馆在区文化委的领导下,引进社会图书经营方正阳书局,把万松老人塔打造成一个非营利的公共阅读场所,即“砖读空间”,而不再是简单的文保单位。区文化委负担院内绿化、摄像头安装等公共设施的费用,正阳书局负责运营管理,包括提供图书的借阅服务,阅览室、展陈室、图书室等主体区域免费开放的运营和维护。目前,依照此模式建设的阅读空间还有位于白云观北里的“白云驿站”等。

52、第二种模式是民办公助,即“功能搭载”。民办公助型阅读空间的核心是在民营企业中专门辟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开办成为公共阅读空间,搭载公共阅读的功能。政府提供专题文献资源和借阅设备,民营企业负责阅读空间的运营管理。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主题阅读特色。

53、位于西城区松树街24号的什刹海皮影文化酒店就是一处“功能搭载”的经典案例。这里本来是一家主题酒店,以皮影为特色,主打中国元素,颇受外国游客的青睐。作为阅读空间后,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多次来到这里与负责人沟通交流,并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老北京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题文献,2014年11月,全市第一家“书香酒店”就此诞生。在这里不仅可以进行传统的阅读,还可以通过皮影手绘体验活动、皮影戏等方式,感受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让这里真正成为中外游客的心灵栖息地。目前,依照此模式建成的阅读空间还有“书香剧场”、“书香银行”等。

54、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以这两种模式为基础,在区域内广泛发展合作伙伴,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同时也把自己打造成了区域内全民阅读的核心推动者。

55、今年,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迎来建馆60周年。然而,每一名走进图书馆的人都会感受到,它依旧年轻,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从它身上,人们能看到中国图书馆的未来。

56、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杂志官方”

西城图书馆德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无所不能、西城图书馆德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