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新华社德语记者?全球首个AI新闻主播在新华社上岗

很多朋友对于新华社德语记者和全球首个AI新闻主播在新华社上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下午1点45分,北京大学创新创业中心,第十四届记者节公益论坛即将召开。今年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我的新闻回忆”。

新华社德语记者?全球首个AI新闻主播在新华社上岗

2、还差十几分钟,弧形的观众台已满坐,我在第二排中心的座位。身后有新闻学子耳语,似乎对要见到白岩松很兴奋。

3、掌声突然响起,我抬头,俞虹、陈小川、刘昶、敬一丹、陆小华、白岩松、吴克宇等论坛嘉宾一字形进场,落座第一排。白岩松的位置,恰巧在我前方。

4、连续14届,白岩松年年来记者节公益论坛“打卡”,是“铁粉”嘉宾。不同的是,之前论坛主题大多是新媒体挑战、网络直播等新潮范儿,而这次是“怀旧风”。

5、白岩松从改革开放四十年说起:“站在1978年看今天的新闻业发展会让人满意,因为40年前有很好的记者,却没有新闻。今天新闻随处可见,但新闻的温度、力度、深度、刻度和人们的宽容度却显得不足。”

6、我注意到,他穿着一件墨蓝色立领外套,休闲又有点复古,倒是和发言内容很搭配。8分钟的嘉宾发言,难免有人拖堂,他发言结束时看表:“正好7分59秒。”

7、提问环节,有北大同学直言不讳:“十年前看白老师的书,决定学新闻。不过这两年,我看新闻业状况,改学哲学了。”

8、白岩松脱口而出:“你看,新闻学不明白学哲学,可见这新闻学问得多深啊。”全场笑声清亮。

9、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金大侠笑傲江湖,留下永不幻灭的武侠梦。怀念文字齐刷刷在朋友圈接力。我注意到,中国传媒大学宋晓阳老师在一个主持人艺术微信群里,推荐了一期节目,《新闻1+1》播出的《纪念金庸也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白岩松是评论员。

10、群里大多是高校老师,有人接话:“候机飞机晚点,我是站着看完这期节目的。”北京语言大学卜晨光老师分析这期节目是“话题牵引+逻辑推演+人格化表达>新闻原价值”。

11、有人问,白岩松纪念金庸也要联系改革开放,是一种“政治正确”的新闻修辞吗?

12、白岩松在节目中的评论点是:没有改革开放文化敞开大门,金庸、古龙、琼瑶、邓丽君、三毛都不会来到我们的面前。金庸在香港回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为《香港基本法》的起草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

13、白岩松不是没有别的情感抒怀。这本书中《侠客行》一文也提到,白岩松儿子白清扬的名字,就是取材于金庸小说人物“风清扬”。儿子长大后读金庸小说上瘾,对其中的明清历史好奇,大学干脆学了历史专业。

14、节目时间是稀缺资源,在满屏的金庸纪念主题中,白岩松用“改革开放”破题,捕捉金庸的政治“热点时刻”,这样冷静的评论是一种克制,也是一种深沉吧。

15、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白岩松在记者节还有一段发言是:“未来和历史不断洗牌,记者的核心能力是基本功,一种迅速提炼事物本质核心的能力。”

16、留学一年,回到热气腾腾的北京,我感觉自己像个“洞穴人”。

17、原来认识的记者朋友们,有的在报道VR(虚拟现实)戒毒等前沿新鲜事物,有的做出了轰动全国的新闻。我忝列在一些记者微信群中,看着那些挥斥方遒的新闻激情,汗颜自己落伍,好像舌头都有点拧巴。

18、加拿大印第安原住民村、墨西哥玛雅村、美国阿米什村落,对这些国外村庄的调研让我“复古”了好一段时间。发达国家里,边缘人群为自身权利的抗争,还有现代化冲击下的复杂镜像,都牵引着我去了解它们的历史与现实。

19、例如,阿米什人拒绝汽车、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出门用马车,所有人上学只能上到八年级,不参加美国社保教育兵役管理(获得政府同意),但是他们养羊驼、卖农产品,经济生活自给自足。他们复古,却怡然自得。我突然联想,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做记者有时也需要这样内心强大的自由和定力吧。

20、我和白岩松发信息分享过这些故事。虽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但是潜意识里,不用微博、微信,被媒体称作“新闻守夜人”的白岩松,似乎也有某种“复古”的力量?任凭风云变幻,我自心态笃定?当然,这种说法,也许他并不认同。

21、“复古”的能量爆发,是因为陌生、稀缺,还是刻奇(Kitsch,德语,意为讨好自己,迎合自己)、摩登?

22、2018年记者节前夕,一篇关于央视新闻评论部“风流往事”的文章,意外成为微信朋友圈的爆款文章。文中的内容,不过是很多年前的旧闻,于我,一点不觉得新鲜。

23、然而,当年评论部年会《东方红·时空》新闻人无厘头自黑,跳“小天鹅舞”,调侃单位领导等内容,跨越20多年,竟然成了一种“刻奇”的媒介景观,引来新人围观。

24、1993年开启中国的电视黄金时代,真的已经让人陌生了吗?2018年这次记者节公益论坛上,敬一丹对着90后、00后学生哭笑不得地感慨:“没想到你们那么快离开电视了!”

25、论坛上,白岩松被提问的另一个问题是:“最近全球首个AI(人工智能)新闻主播在新华社上岗,白老师怎么看?”

26、白岩松回答:“大家总得在变革的时代玩点新东西,但是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新鲜了一下又消失的远远超过留下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探索是必然的,在一系列成功或不成功的探索中,我们走向了未来。所以,没有什么可谈论的,玩呗。”

27、我在朋友圈也转发了那篇《央视新闻评论部风流往事》的文章,配了一段文字:“忆往事,都是风流。向后看历史,向前看大势,不执念,不迷惘。”

28、这本书终于要出版了,此刻的心情,各种感触复杂交织。

29、从2016年12月第一次告诉白岩松想写这本书开始,我绷紧的心弦一直没有松懈,出于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担心,我在写完初稿后,一度有强烈放弃出版的念头。

30、在序言中,我已经详尽表述了写作这本书的因缘、动机,而我必须在乎白岩松——这个我新闻职业道路引路人的感受。我不希望我的书写给他带来任何麻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为此而刻意夸大、遮蔽某些事实。

31、感谢白岩松,他对这本书给予了最大的包容,表示“不审稿”,尊重我书写的权利。2018年8月白岩松50岁生日,我托《新闻1+1》的同事给他送去了两份礼物,一个是《独立宣言》签署的纪念笔,一个是“最美声音”风铃。书写的自由,以负责任为前提,以“留声”效果为验收。

32、感谢央视新闻评论部,那些点燃新闻理想的日子,我会永远窖藏。改革开放孕育了这个部门的成立,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用此书表达一种敬意。感谢评论部前副主任陈虻,这本书也是对他去世十年的纪念。

33、感谢此书的推荐人。谢谢前领导陈朝华老师,他的宽厚善意是新闻人最稀缺的精神光亮;谢谢沈迦老师,《寻找·苏慧廉》是我写作此书的重要心灵源泉;还有“越清醒越优秀”的蒋方舟,在我酝酿此书期间,是她慷慨推荐我看一些人物传记作品;谢谢曹林老师,同样是新闻评论员,同样对新闻热点保持敏感,他鼓励我把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黄金时代的新闻理想和公共关怀记录下来。

34、感谢中信出版社的黄静、何烨等老师,他们对我这个不知名作者不嫌弃不抛弃,每个环节精心认真,是这本书的伯乐。感谢我的朋友刘碧芳,最早正是她建议和鼓励我写作这本书的。

35、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刘京林教授、博士导师周小普教授、联合培养博士导师赵月枝教授,她们见证了此书的出炉,并提供了有力而丰盈的精神支持。

36、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孩子。央视评论部成立二十年纪念时,我在怀孕期间“带着他”完成了《新闻撞武侠》《有一种基因叫理想》两本书的写作。2017年,在他成长的重要阶段,我遗憾缺席,留学、写作。

37、白岩松在《白说》序言《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儿》中写道:“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中。”“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38、是的,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我一直提醒自己,无知的书写也是冒犯,这部书稿我反复修改,希望能减少事实的冗余和理解的偏差,不周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39、回到文章开头,2018年的记者节公益论坛上,我恰巧坐在了白岩松背后的位置,和他打招呼,他竟然先提起的是这本书。

40、“对这本书我是不干涉主义。出版前我不能审稿,当然,出版后我会认真看的。”

41、感谢他给我的“不说白不说”的自由,让我有了人生格外重要的“寻找”之旅。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