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文学德语翻译,是否离不开莎士比亚的翻译与介绍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学德语翻译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是否离不开莎士比亚的翻译与介绍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1、文学杂志是俄国文学的重要组成和独特现象,其对莎士比亚的翻译和介绍在莎士比亚的俄国接受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莎士比亚的名字和来自莎剧的引用常散见于当时的杂志评论文章、小说和故事中,在法语、德语、英语的翻译作品中都可以找到。

2、这一时期虽然还没有专门的研究者出版莎作译著或莎评专著,但杂志上间接的、偶尔的、碎片化的、借助第三语的乃至并不十分准确的提及、引用是后期大规模译介莎士比亚的前提和基础,并且其中不乏亮点犹如莎士比亚接受的星星之火。

文学德语翻译,是否离不开莎士比亚的翻译与介绍

3、杂志上涉及莎士比亚的文章有一个稳定的重要来源,那就是对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Steele,1672-1729)和约瑟夫·艾迪生(JosephAddison,1672-1719)合办的讽刺—道德期刊《闲话报》(?TheTatler?)和《旁观者》(?TheSpectator?)上发表的关于莎士比亚的各种文章,它们的法译本、德译本以及原件自30年代起就开始出现在俄罗斯,甚至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都没有停止,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俄国莎评的基本观点。

4、1764年在В.Д.先科夫斯基(ВасилийДемьяновичСанковский(1741-?)创办的杂志《良愿》(?Доброенамерение?,1764-?)上,刊载了一篇直接引用莎剧《亨利四世》中台词的译自英语的文章。

5、译者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兼英语教师米·佩尔姆斯基(МихаилПермский,1741-1770),尽管他很好地掌握了英语,但从译文中的错误来看他可能甚至没有读过英文版《亨利四世》原文,引文中的台词显然并非译者着重关注的部分,在这篇道德说教的译文中,莎剧的台词只是作为了论据,而这个论据出自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从译者到读者也并不真正关心。

6、曾于1762-1773年间担任俄罗斯大使馆参赞的米·伊·普列谢耶夫(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Плещеев,?-?),于1775年在《莫斯科帝国大学自由俄国协会文集试刊》匿名发表了《一个英国迷写给莫斯科帝国大学自由俄国协会文集试刊委员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普列谢耶夫第一111次让俄国读者看到了“哈姆雷特独白”的真面目。

7、普列谢耶夫出于对莎士比亚才华的敬仰,充分发挥了作为外交官的语言优势,尝试将“光荣独白”从英语译成了俄语,并在对伏尔泰的法译本和英文原文比较后,尖锐地指出伏尔泰在翻译这几句台词时的错误:“我把这个译本和原文比较一下,我发现伏尔泰与莎士比亚进行了一场搏斗,如果有人把伏尔泰的法语译文译回英文,没有人会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我发现几乎不可能像莎士比亚说英语那样讲法语,但至少你可以用俄语模仿它,当你无法保留它的力量和美丽时,至少可以保留它的精神。”

8、1783年俄国出现了《理查三世》的匿名翻译,随后莎士比亚热心的阅读者、翻译者和模仿者——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6年创作了四部莎士比亚仿剧,早在1776年女皇就订阅过法语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而在十年后又曾在书信中写到已读过九卷德语版莎翁全集。

9、这四部模仿莎士比亚创作的作品分别是:第一部是取材于《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的五幕喜剧《有篮子和内衣的感觉》(?Воткаковоиметькорзинуибелье?),为了便于俄语观众观看,女皇还特意为主人公起了俄语名字,该剧于1786年在彼得堡上演,成为了俄国第一部以莎士比亚名字上演的剧。

10、有趣的是该剧是莎翁奉伊丽莎白女王之命从《亨利四世》衍生而创作,据说颇受英国女王青睐,一百八十多年后这部具有早期女权思想的喜剧也激发了俄国女皇的创作欲;

11、下来两部是模仿莎翁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写成的两部历史剧,分别与留里克和奥列格的两段历史有关;最后一部则是一部未及完成的喜剧《挥霍者》(?Расточитель?),这部作品改编自《雅典的泰门》。

12、总体来说,这四部仿剧艺术价值和文学成就都不高,但却反映出18世纪80年代俄国统治者对英国文学尤其是对莎士比亚的关注和钟爱。

13、想要真正认识和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对于18世纪的俄国译者和作家们并非易事,如同要跨越英吉利海峡一样,首先要面临的是语言的障碍,尽管早在17世纪中期俄英两国就建立起了直接联系,在莎士比亚在世时莫斯科的大使们或许正是因为语言障碍使自己被排斥在了莎士比亚的剧院之外。

14、然而即便是到一个多世纪后的18世纪中期能够直接用英语阅读莎翁作品的也仅仅是局限于精通英语的外交使节和极少数的贵族作家,包括莎作在内的英国文学作品主要从法语、德语翻译成俄语,有时甚至借助意大利语和波兰语等其他语言。

15、在俄国与英国建立直接而密切的文化和文学联系之前,借力法语、德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翻译往往缺乏明确的原始来源,代以“从法语翻译”或“从德语翻译”这样的备注。

16、借助中介语言进行转译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相互交流最初阶段的常态,对外国文学进行改写和改编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学交流中常常出现的状态。

17、世纪散见于各大文学杂志的莎剧和莎评亦具备此种特征,然而18世纪俄国文学对于莎士比亚的接受不仅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跨越一个多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对莎士比亚的并不顺畅的解读过程。

18、可以说18世纪中叶才被译介到俄国的莎士比亚已经模糊了他最初的模样,而是一个被多方解读过的莎士比亚,俄国作家不仅通过法语、德语去阅读莎士比亚作品,更是通过伏尔泰和德国启蒙者的评论去认识莎士比亚,而进入俄国116后莎士比亚才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和意义。

19、期刊作为一种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从一开始就介入到了文学传播当中,在18世纪俄国的莎士比亚接受当中,文学期刊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文学期刊几乎参与了莎翁在俄国翻译、评价的全部进程。

20、第一位把莎士比亚介绍到俄国的学者苏马罗科夫就是一位杂志先驱,或许正是在办刊的过程中开拓了苏马罗科夫的关注视野,通过对伏尔泰的深入了解逐渐探寻到了海峡对岸的英伦;

21、在长达30年的潜伏期中,60年代以来俄国文学杂志对法、德尤其是英国文学杂志文章的译介成为俄国莎译和莎评的主要形式,莎士比亚以其在西欧各国文学杂志上持久的影响力进一步影响着俄国;

22、八九十年代俄国莎士比亚传播的高潮阶段,同样离不开文学期刊的加持,从叶卡捷琳娜女皇创办的官方杂志到诺维科夫的讽刺杂志,再到这一时期集大成的卡拉姆津,文学期刊上莎译和莎评作品越来越多,在专门的莎作翻译者和莎评专著出现之前,文学期刊几乎是莎士比亚在俄国传播最主要的阵地。

23、纵观莎士比亚从1731年到18世纪末在俄国的传播轨迹,可以看到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莎翁的名字和作品在俄国逐渐清晰,从剧名到人名、从台词到全剧、从借助第三语言到英文直译。

24、不论是莎翁本人的形象还是莎剧作品的人物形象都更直接和近距离地矗立在了俄国作家、批评家和读者面前,在历经1748年苏马罗科夫的仿写《哈姆雷特》到之后30年零星的、偶然的散见于各大文学杂志,再到八九十年代从女皇、大臣再到俄国文学代表人物乃至整个文学界对莎翁、莎剧的热译、热评,一如18世纪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准备期一样,这七十多年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莎士比亚接受也成为了19世纪莎士比亚对俄国文学影响重要的基础。

文章分享结束,文学德语翻译和是否离不开莎士比亚的翻译与介绍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