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性格恶劣德语?语言的文化性格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性格恶劣德语和语言的文化性格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性格恶劣德语以及语言的文化性格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一些中国公司,员工时兴起个洋名字,David、Amy、Frank、Charles等等。很多人抨击讽刺这种做法,以为这是“装”。其实,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2、1997年8月,大韩航空的一架民航飞机,飞往关岛,降落时遇到大雨。这个飞行员多次飞过这条航线。大雨虽然带来麻烦,但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麻烦,况且他驾驶的是一架先进的波音747飞机。

性格恶劣德语?语言的文化性格

3、可是,在种种错误之下,这架飞机撞上了机场附近的山,机上人员254人共有228人罹难。

4、事故原因主要是飞行员的责任。他低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当天他非常疲倦,做出了错误决定。其他机组人员发现了问题,他们也提醒了飞行员,但是,提醒的语气非常委婉,简直就是暗示。

5、韩国是一个权力意识强烈的国家。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大副和机械师绝对不会对他们的上级——机长使用直接生硬的语气说话。那被认为是失礼。合乎礼节的说话方式是不那么直接,讲究委婉。这很符合韩国的文化性格。

6、在正常的环境下,机长不难听出下级的话外音,但在当时,机长非常疲倦,情况又很紧急,他没能听出下级委婉语气中的真实信息,没能及时修正错误,于是铸成大错。

7、韩国文化性格在空难中的作用被揭示出来以后,韩国航空公司痛定思痛,决心进行彻底的改变。他们请来了美国专家。专家研究以后,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

8、这个针对性的措施就是:要求所有韩国机组人员在工作时使用英语。两个韩国人在一起说英语,看起来有些怪异和做作,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语言中无处不在的等级意识。况且,英语是世界航空界的通用语言。机组人员和机场塔台指挥人员的交流,也要用英语。既然这样,始终都用英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理解。

9、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的性格,必然大量表现在语言中。韩国文化等级意识强,于是,在语法、用词、语气、称呼等方方面面,都有强烈的上下尊卑的分别。用这种语言交流,必然伴随着强烈的等级观念。

10、文化所携带的这种文化性格,很难突破,因为人的思维无法脱离语言。因此,像韩国航空公司这样,有意识地使用另一种语言,是摆脱不利的文化性格的捷径。

11、在强调等级观念上,汉语也很明显。历史上,因为称呼的不同而导致重大人际冲突的例子,并不少见。

12、袁世凯早年投军时,张謇是他的老师,经常给他批改文章。张謇对袁世凯的文章很看不上,但张謇看出来袁是个实干型人才,多次向上推荐。这时期,袁世凯对张謇非常尊敬,称呼是“夫子大人”。

13、后来,袁世凯官做得越来越大,步步高升,对张謇的称呼也渐渐往下走,后来竟至于称呼其为“仁兄”。张謇听了,心里很不痛快,在给袁世凯的信中写道:“足下之官位愈高,则鄙人之称谓愈小矣”“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老师、先生、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其故”。

14、有一次,张謇写信批评袁世凯,故意不叫袁世凯的字“慰亭”,而称之为“袁司马”,当时袁世凯是五品候补同知,按清代官制是州的佐官,即古之司马,这个称呼有暗讽袁世凯篡权之意。袁世凯见了大怒,从此二人二十多年互不理睬。

15、其实,张謇和袁世凯之间,并无大的政治或者观念冲突。后来他们的和好,也是因为在立宪问题上的共同看法。但仅仅是因为称呼,就长期交恶。

16、有意思的是,经过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汉语中的等级意识实际上被弱化了。类似袁世凯和张謇的这种典故,今后如果不加注解,人们会很难理解。今天的中国人,虽然也强调长幼尊卑,但对称呼已经不是那么敏感了。虽然如此,汉语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性格。

17、中国文化重视家庭,强调家庭、家族成员的长幼尊卑、远近亲疏,所以,对每一个亲属都有精确的专有名词。舅舅和叔叔完全不同,伯父和叔父也一说就知道谁大谁小。英语则笼统地用Uncle称呼。也就是说,在说英语的人心目中,中国人看来各不相同、应严格区分的一大堆亲属,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较远的男性亲戚而已。

18、对不重视、不熟悉、不讲究的事物,人们的分类就会比较粗泛,相反,则会有详细繁杂的分类和相应的名词。阿拉伯语中骆驼有几十个名词,分别用来形容各种骆驼。汉语中显然不会有那么详细的分类。

19、可以想象一下,外国人读《红楼梦》时对其中人物种种亲属关系的迷惑。中国的“红迷”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画出一个清晰的示意图,把所有人物彼此的亲属关系表达得一清二楚,当然,前提是要用汉语。如果用英语,这个任务就要困难得多,甚至根本无法完成。

20、各大语言中,英语的特点是平等意识很强。这是因为几百年来英语被广泛应用于商务活动。商务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协商,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以后,英语就很适应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协商式交流。

21、1998年,戴姆勒奔驰兼并了美国汽车公司克莱斯勒。这次合并,以德国公司为主,但合并后的新公司却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而且,这不是个案。西门子、大众汽车、德意志电信、德国化学公司和德意志商业银行等大公司都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22、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德国人,特意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为什么德国公司要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个德国人有点尴尬地说,德语中鼓舞士气、号召奋进的词,基本都被希特勒用滥了。一用德语说这些话,大家就感觉怪怪的,产生种种不良联想。因此只好转而用英语,不然公司连个鼓舞士气的会议都开不好。

23、当然,德国人工作中说英语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更适应国际市场,表述商业词汇更加精准等等。但德语和英语代表的不同文化性格,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24、现在一些中国公司,即使涉外业务不重要,员工也时兴起个洋名字,David、Amy、Frank、Charles等等。很多人抨击讽刺这种做法,以为这是在赶时髦、“装”,其实,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25、英语文化中,无论上下级或者年纪大小,彼此直接称呼名字很自然很正常。汉语则不然,称呼上有很多注意事项,有时还很麻烦,一旦用错,免不了尴尬甚至不愉快。不如大家都直呼英文名,省了很多麻烦。

26、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从他者的角度观察自身,不再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束缚。而主动运用不同的语言,就是一种有效的观察方式。这不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本文化的优点和不足,还可以扬长避短,在文化融合中达到更高的水平。

27、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28、从根上就错了——简评《公天下——中国历代治理之得失》

29、慈禧为什么向列强宣战?——被误读的历史

30、从出口导向到国内大循环——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

31、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一)

32、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二)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