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小朱说德语(方言的亲和力和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小朱说德语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方言的亲和力和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申小龙|“室友被乡音感染的‘不标准’的普通话,已让我感到很难受和不太自在”——谈方言的亲和力和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

经济学院保险系14级小朱同学来信说:

小朱说德语(方言的亲和力和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

“之前有次课上,您提到台湾腔和东北腔都很容易带跑非台湾、东北地区的人。我不禁想到,这是为什么呢?

“以及,更有趣的问题是,假如这两种语言相遇,到底谁会带跑谁?”

小朱的结论是:“我的身边都是东北腔的同学带跑了台湾腔,在知乎或者微博上看大家的发言,也无疑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可是为什么呢?我实在想不出原因。”

我对小朱说:“东北腔带跑台湾腔发生在大陆,如果是在台湾,还不知道谁带谁呢。在大陆,东北话的幽默值高于其他方言,标准音值也高于其他方言,好玩加上容易懂,东北话就带着其他方言跑了。”

然而小朱又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方言有很多,大家普遍对广东话、上海话、四川话感兴趣,并加以学习练习,为什么呢?”

小朱认为根本的原因要从语言的社会性上找。“就像假如有人问你,为什么学英语,你不用思考也能列出一大堆合情合理的理由。”

从文化源流方面来看,小朱认为:“在清朝统治之前,汉族使用的语言更接近于广东话的发音和用法,而这一切或许和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加契合匹配,人们对于追本溯源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

从文化融合方面来看,小朱认为:“上海话是吴语的重要代表,据传日语中的吴音就是从吴语地区传播过去的,所以上海话很多时候听上去有一种日语的错觉,对于熟悉日本的人来说,上海话也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从社会开放方面来看,小朱认为:“粤港澳地区的发展和社会氛围更加开放和国际化,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旅游或定居,当地的语言自然会引起外来人的关注。同样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直辖市重庆,还有一直物产富庶繁荣的天府之国成都,也对外来人口有同样的吸引力,人们自然会对它们的方言感兴趣。”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小朱认为:“上海、广东、川渝分别位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江上游,都是周边片区的经济发展中心,繁荣和发达的经济促使人们热衷于学习当地的方言。”

据此,小朱同学说:“我的理解是,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精髓,是皇冠顶上正中那颗最灿烂夺目的宝石。当社会文化渗透进一种语言,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地融入一种社会文化,而一种社会文化也在激起你的兴趣,促使你学习一门语言。社会文化与语言相互交融,密不可分,这种魅力令人着迷。”

小朱同学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语言(包括方言)亲和力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呢?

一、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

小朱同学谈的方言跨区域流行,的确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与方言自身的特点关系不大。

这些原因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对某种语言和方言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二者决定了对该语言的心理定势和行为倾向。它和言语社团的文化认同、社会价值系统联系在一起,并深刻作用于整个地区的语言状况。

每一个族群在对语言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中形成特定的语言心态。它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中,包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教育、人口数量、年龄、性别、职业、社团聚合性、文化程度、城乡差别及语言本身的发展程度等。

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造成社会地位的落差,从而影响语言心态。

特定的语言心态代表特定的文化认同心理。

一方面,语言使一个人具有了某种文化承诺;另一方面,文化又使一个人具有某种语言心态,鼓励他与某些人建立起联系,又阻碍他与另一些人建立联系。

民族和睦的地区对各种语言取互相尊重的态度,并在看待本地区各种语言的不同交际功能时取较为客观和实际的态度。

民族矛盾尖锐的地区各民族更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而且敌对的气氛事实上使民族间不易交往,人们感觉不到掌握对方语言对自己有何好处(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民族同周围民族密切经济交往的需要决定该民族对周围民族语言的态度。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曾告诉我们,卢森堡作为欧洲工商业最发达的枢纽之地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它采纳德语和法语的态度。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统治阶级在爱尔兰强制推行英格兰化政策。此时爱尔兰一些民族主义政党的领袖、天主教神父、热爱古老盖尔文化的爱尔兰诗人都主动放弃爱尔兰语而使用英语,认为“古老的爱尔兰语”是现代进步的障碍。这显然是英语的社会经济发展地位在起着主要作用。因为当时的爱尔兰的经济正被纳入英国的资本主义市场。

我们从这里看到,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改变一个民族对自己古老语言的信念。民族的经济利益高于语言信念,决定了当时爱尔兰人的语言心态。

从教育来看,多语教育先行带来的实际利益往往决定人们的语言心态。

例如欧洲的袖珍国安道尔以法国和西班牙为宗主国,从普通教育开始学生除学习本族语外,还要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这种由教育带来的交际能力一方面使大批安道尔人方便地到国外工作,一方面又推动了旅游业的兴起,并带动了一系列有关行业。

安道尔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这里的人们对法语和西班牙语持肯定的心态。

从人口数量看,人口居多的民族在语言使用上常占优势,人们对它的心态也往往是肯定的。

例如在云南丽江县,纳西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6.7%,不仅许多少数民族掌握了纳西语,而且大多数汉族人也掌握了纳西语。(少数民族材料引自张伟《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下同)

从年龄看,年轻人思想较开放,容易承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语言心态的变化,从而“再社会化”;而老年人难以接受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语言心态,较为保守。

例如云南德宏的景颇族,不同支系的老年人在一起交谈大多是各说各的语言,一般不愿改用其他支系的语言。而不同支系的年轻人在一起交谈则比较随便,用哪个支系的语言方便就用哪个支系的语言。

云南丽江县的傈僳族,年轻人进城不穿本民族的服装,不讲本民族的语言,老年人则不改服装和语言。

从性别看,女性不易改变对自己母语的忠诚心态。她们在性格上较为保守,不像男性那样开化,不敢偏离传统的语言价值观念,而且她们与外界的社交活动也少于男性。

据对贵州永宁县的调查,少数民族中老年人、女青年的交谈用本族语,而男青年的交谈一般用汉语。

另外,女性的语言心态比男性更敏感。中学里男生同女生交谈大多用本族语。而女生同男生交谈倾向于用汉语,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被其他民族的同学猜疑他们谈恋爱。

对职业交际用语人们一般都持肯定的态度。出于谋生的需要人们都会努力掌握这种语言。

民族聚居的地方,语言忠诚都比较强烈,使用本族语是一种严格的团体规范。而民族杂居的地方,说什么语言视个人方便,不使用本族语不会受到来自团体的压力。

文化较高的人比文化低的人有更为广泛的交往需要。母语以外的更大范围的共同交际语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因而文化程度高的人对母语外的共同交际语持有肯定的心态。

乡村社会小型而封闭,家族关系维系着村民组织,统一的母语成为家族感情的纽带。

城市社会汇聚了来自不同团体的成员,维系市民组织的不再是某一地的家族关系,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于是语言忠诚的观念也淡化了,一般更倾向于说城市的共同交际语。

据对广西融水县360名在县城的苗、壮、侗、水、瑶、仫佬族学生的调查,会说本地语的只有22.2%,会听不会说的有21.9%,只懂汉语的占55.8%。

二、语言心态的交往基色

语言心态直接影响人与人、族群与族群的交往。在表现丰富的色彩图谱中,我们看到的影响语言心态的颜色,都根系于人的生存和交际的需要。然而还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因素,即语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语音特点,在其中起的作用。

我们说语音的因素“微妙”,是因为它非常感性,往往不被人察觉,同时也因为它莫可名状,往往让人无法以理性自恃本己和相待他人。

语言心态其实是一个非常隐秘而微妙的问题,我们每一个同学几乎都身处这种微妙的心理中。在语言与文化课上,外文学院13级小语种的一位同学就告诉我这样一个“秘密”:

“室友被乡音感染的‘不标准’的普通话,已让我感到很难受和不太自在。我要怎么很快适应她从小生活的那座城市浓郁的方言气息呢?”

这位同学同样也反思自己,她说:

“这里说她们‘不标准’不是在自诩自己多么‘标准’,只是想表达作为一个习惯上海语音的人,很难习惯其他地区的语音。

“我不能断定室友喜不喜欢上海,但她们的确经常表示我说话上海话味道太重。”

到这里,语音特点已经“一点不讲道理”地影响了寝室同学的语言心态。外文学院的这位同学仔细体认了语音特点对于交往心态的深刻感染:

“喜欢一座城市与否,在最原初和一座城市本身的好坏几乎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你身处一座城市,你第一接触到的不是它空气好不好、交通方不方便、房价高不高,而是人;你第一接触到的不是这个人善不善良、厚不厚道,而是他的语音。如果他一张口你就感到袭来一阵不自在,你一定会想家乡、念乡音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言给予了人们归属感,使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心灵上归聚了起来。

“当然我没有否认方言在人们心中的感情,人们心中对自己家的一切所持有的深情当然都是构成人们归属感的重要原因;但我要说,试图融入其他地区而在语音上受到打击,这也是人们转身回归自己家的重要原因。”

显然,语言本身的特点,尤其是语音特点,在有些情况下会成为决定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中重要的基色。

这里说的“有些情况”,当然是指不涉及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情况。也就是说,语音特点作为交往基色,是敌不过人在发展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需要的。相反,后者会深刻影响前者,以保证人与人最佳的交往效果。

社会语言学家曾经在离新英格兰海岸不远的一个马撒葡萄园岛上,发现该岛居民对house、mouth、loud这些词中的双元音有两种发音。老式发音为[?u],新式发音为[au)。

显然,新式发音更接近英国英语的标准读音和美国大陆上某些地位高的方音。这是由于夏季到该岛度假的人越来越多,使岛上居民的语言心态起了趋向高变体的变化。

然而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多久,老式发音又重新流行起来,居民们甚至有意强调这种发音。究其原因,是岛上居民们的语言心态起了微妙变化,他们对外人大规模涌入该岛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剥削非常反感,留恋原来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心态下,语言就成为他们维护传统、认同文化、区别外人的标志。

回到小朱同学的问题:中国的方言有很多,为什么大家普遍对某些方言感兴趣,并加以学习和练习呢?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是人们的语言心态。我们分析一下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条件,尤其是语音特点,就可以明白其中的理由。

在这些理由中,最没有道理,但也最让大家感到无奈和“身不由己”的,

是不是“他一张口你就感到袭来一阵不自在”的语音呢?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小朱说德语和方言的亲和力和语言心态的色彩图谱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