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小学德语教育教案?探索小学思政教育新路径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小学德语教育教案和探索小学思政教育新路径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小学德语教育教案以及探索小学思政教育新路径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立足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新要求,海阳市确立了“为核心价值而教、道德内生于教学、致力德性实践”的小学思政教育理念,立足于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县域小学思政教育融合,探索思政大课堂建设新路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新路径、思政德育策略新路径,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全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小学德语教育教案?探索小学思政教育新路径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县域内小学思政大课堂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精准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特征。思政课讲的道理,既有社会发展的大道理,又有人生选择的小道理,道理讲得好与坏直接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影响深远。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县域内小学思政课堂的建设质量,主要看县域内常态思政课的推进质量。海阳市一直倡导思政大课堂建设理念,展开基于德育实践的思政大课堂建设,要求思政教师立足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生的学习场域落脚在生活、社区、课堂三部分,将学习目标聚焦于学生德行综合素养的发展,将学习活动指向于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

(一)课前,立足新精神,感悟新时代

在制定学期计划和教师集体备课时,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找准小学生“蒙以养正”的关键点,指导学生在课前或小长假时间进行主题性调查采访、生活德育实践或社会体验性活动,立足儿童生活与社会发展,感悟党引领下的美好生活,学习把幸福生活讲实、讲透、讲好。方圆街道小学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中国有了共产党》学习活动,在“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一主题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的影响,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这一教学目标,课前布置电影回放、阅读展示、走访革命人物等感悟性活动,引导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感受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的青春乐章。

(二)课中,探寻内在关系,寻找融合路径

厘清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堂的内在关系和融合路径,是思政大课堂建设的关键环节。海阳市小学思政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思政教材、各学科教材中德育内容进行融合,展开基于思政核心素养的全科育人活动。课中,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精准定位学习目标,依据目标精准设计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基于课前的感悟性实践,在教师引领下主动进行道德认知建构,政治认同感、责任担当意识得以萌发,由此也激发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情。育才小学二年级教研组组织学生学习《家乡新变化》时,通过“参观回放”“特产展示会”“我为家乡来添彩”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与准备接力的责任意识。

(三)课后,结合学习目标,展开项目化德育实践

德育务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海阳思政教育以基于德育实践的项目化作业为依托,要求教师结合课时教学内容或单元学习内容渗透党的二十大精神,设计便于学生回归生活或社区的、合作性的课后实践,旨在引导学生聚焦主题,关注生活与社会,以小公民的身份进行德育实践。为了更好地落实项目化作业,海阳市明确提出项目活动的“4P”原则。即有基于整体思考、符合学生道德认知建构理念的好项目,有基于积极情感、符合学生认知天性的学习热情,有基于团结协作、符合学生归属天性的好同伴,有基于创造、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理念的游戏感。2022年下半年,组织骨干教师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设计完成与小学思政教材配套的德育项目化作业,思政教师以项目化作业“展示课”的形式,突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认同感。育才小学五年级教研组在《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学习活动中,设置了“伟大思想巨匠”“伟大历史工程”“伟大科技成果”“伟大艺术作品”“采撷文明硕果”等系列实践活动,并通过《传承中华文明》的德育实践展示课彰显新时代少年风采。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县域内思政课建设一体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县域内统筹推进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既可以丰富二十大精神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又可以推进二十大精神指导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可以促使思政学科新课程标准常态化落实,防止出现游离核心素养之外的教学形式化问题,对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海阳教研室展开了以思政教育设计、思政教育实施、思政教育评价为主题的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德育教学设计一体化

思政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很多的契合点,将德育目标植根于学生课堂,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重要一环。海阳市要求教师制定思政教学方案,完善德育教学目标,有效整合学科内、学科间、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英才学校五年级教研组在研讨《辉煌的古代科技》中确立的教学目标为:1.建立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珍爱祖国科技文化遗产。2.从中医药学、农学、天文学、算学等角度,了解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3.收集、了解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从青铜器、丝绸、陶瓷等方面感受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创造。这不仅可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标融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也落实了核心素养目标中的政治认同目标,即“热爱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思政教学实施一体化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思政课教学实施一体化,包含教学方式一体化、德育策略一体化、家校社教学空间一体化研究,它有助于锚定课程的“育人立意”。由此,海阳市倡导学校积极构建“教室小课堂”,拓展“学校中课堂”,融入“家庭、社区、社会大课堂”,为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实践模型和技术支撑。亚沙城小学四年级教研组在《弘扬优秀家风》一课中,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学习中感悟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生动体现,传承和谐、孝道、劝学、劝善、勤俭、励志等优秀家风是每一个新时代少年儿童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缩影。这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又有助于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让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从学习走向实践。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基于儿童成长的思政教育评价一体化

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的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包含评价标准一体化、评价资源一体化、评价策略一体化研究。海阳市在县域内展开了基于儿童成长的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研究,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转变教师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增值功能,探索构建主体多元化、尺度弹性化、结果动态化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育才小学一年级教研组在《快乐过新年》主题德育活动中,设计了表现性评价标准:第一,能展示在家人指导下查阅的各地庆新年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小伙伴讲述,并能为家人准备一份亲手绘制的新年礼物;第二,能讲述自己参与的春节活动,展示当地的春节礼仪。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落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助推县域内德育策略的落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师在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之后,“怎样培养人”是落实思政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对全市思政教育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海阳市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理论依据,结合《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指导纲要》,力推“玩偶之声、心灵剧社、新闻播报、道德辩论”四个德育策略,县域内小学思政教育有了独具特色的海阳德育文化。

(一)“玩偶之声”———在童真童趣中学会健康生活

小学思政课堂上的“玩偶之声”,指的是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内容,借助袜子、手套、气球、胶棉等废旧材料,创作自己喜欢的、有童趣的各种玩偶,并借助玩偶进行质疑或情景剧表演。在引入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中,引发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平等对待他人,尝试换位思考、学会创意表达。如此,提高了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真善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奠基。

(二)“心灵剧社”———在情境浸润中提升道德修养

“心灵剧社”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与德行成长相关的戏剧表演,在表演中探索角色内心深处的想法与情绪,表达情感与感受。表演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思辨、道德行为都得以成长。这种学习方式也被各学科引入课堂,在情境浸润中,学生的自尊、自信、协作、应变等素质以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都得以提高。

(三)“新闻之眼”———在家事国事中增强政治认同

“新闻播报”指高年级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或社会实践中搜集有价值的时政热点话题与同学分享。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新闻播报中提高搜集、筛选、整理、播报信息的能力;在情感和政治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引导学生走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小公民境界。

(四)“道德辩论”———在主题思辨中培养法治意识

“道德辩论”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辩论双方(通常各方3~4人)围绕一个对象(特指事件、现象、说法等)阐述不同观点,引导学生就两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世界重大事件等进行理性思考,以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目标。此举旨在培养学生广泛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结合辩论主题提炼观点、阐述论据、总结发言,从而拓展视野,关注儿童生活与社会民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

总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落到实处,可以让师生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提高思想认识,把握教育规律,做中国故事的见证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形象的推广者、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

关于小学德语教育教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