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小子歌曲德语(说说那三个小子)

大家好,关于小子歌曲德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说说那三个小子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机缘凑泊、石光电火。得承认偶尔看到“音乐大师课”第二季中,惜字如金的“小漂亮”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激发了重新思考《魔笛》谜一样的一部分的兴趣:莫扎特最伟大德语歌剧的三男童是谁,所为何来,来自何方,又到何方去?为什么大多数指挥家拿女高音冒名顶替,是对这部无与伦比音乐剧犯下的难以原谅的错误?

小子歌曲德语(说说那三个小子)

2、在1791年10月1日写给妻子康斯坦茨的家书里,就当时《魔笛》火热上演,莫扎特提到了当天演出被喝彩打断的三个段落:“意料之中的是第一幕‘男人和女人’(MannundWeib)二重唱、帕帕基诺钟琴(《多么美妙的铃声》),还有第二幕男孩三重唱。”莫扎特明确说的是“SeidunszumzweitenMalwilkommen”(“欢迎你们来这里,这是第二次欢迎你们。”)

3、(三仙童从上而降,一拿笛子,一拿银铃。出现一铺着雅致台布的桌子)

4、说这是第二次相见。在第一次见面中,三男孩唱道:

5、但年轻人,你必须像男子汉一样去取胜。

6、当代人总觉得难以置信。用一位钢琴演奏者的评论说,这一段“小漂亮三重唱”(“niedlicheTerzett”)无论如何不像喝彩返场对象,而是“纤细脆弱的34小节”。“这里甚至缺乏旋律感”,“与莫扎特给妻子讲的另外两处返场片段反差明显”,“这一片段出现的时机也并无特别之外,属于枯燥乏味日常大白话”……“一句话,这不过是观众随心所欲的一时偏好,随意拣出来显示礼貌罢了。”

7、然而,《魔笛》早期时代,“乏善可陈”的“小漂亮三重唱”获得了超出歌剧院的独立存在。整个1790年代,以不同形式出现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小漂亮三重唱”出人意料地走向公众,是关于“三男童”一连串待解之谜及后世始终渴望有一部《魔笛指津》的一个体现。

8、在《魔笛》首演中,第一男童扮演者是24岁的安娜,《魔笛》创作者、共济会员、小剧院经理伊曼纽尔·施奈尔德的侄女,性别不对、年龄更不对——她比扮唱帕米娜的人都要大。根据不大精确的记录,第二男孩、第三男孩扮唱者情况要“好不少”——两个少年一个15岁,一个17岁。尽管年龄偏大,但至少都是少年,可能是从当地童声合唱团借用的(或刚变声的合唱队退役成员)。在演职员表中,他们都没留下姓氏。在莫扎特的演职员薪酬流水表中,三男孩和三女子部分都被省略,当时演出也没有留下批评,表明没有人认为这一“混合性别”三重唱有何不妥。

9、在施奈尔德1791年的脚本角色说明中,他把三男孩注为“DreiGenien”(三个天才,三个重要角色),也许应该是“DreiKnaben”——这种“双重标注”身份,1793年、1823年重印时都未加“纠正”。尽管莫扎特手迹与Simrock在1814年出版的第一部《魔笛》全谱使用的都是“Knaben”。整个19世纪大体上是“Knaben”与“Genien”混用。

10、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往另一个方向想一想:也许施奈尔德没错,只是过于简略地写出了角色指示呢?也就是说,作为《魔笛》创作者,他既指“三个男童”又指“三个重要角色”。

11、但这不能成为后世许多指挥家用女声充当“三男童”的理由。特别是在现场演出中,使用女高音扮演“三男童”,不仅仅形象上,而且音乐上堪称一种无法容忍的懒惰,要不得的“将就”。卡拉扬就较过真:如果不能用真正的男童演出《魔笛》三男孩,那就拉倒,干脆不演录。1950年代,中年卡拉扬或者“南方人卡拉扬”带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战后首批新人班底录制的《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魔笛》,与其后来录音相比,有一种不容追随的率真,使人们想象青年卡拉扬在亚琛小剧场指挥莫扎特歌剧的热情。这是20世纪莫扎特歌剧演出、也是卡拉扬歌剧艺术的黄金时代。

12、我们当然明白,单独割裂出来的“三男童”并不具备决定一切的力量。但就大师指挥层面而言,“三男童”就像一块豹斑或一条虎纹,是整体艺术精神的不可否认的体现。1980年代卡拉扬新版《魔笛》3张唱片由DG公司出版。这套唱片的最大亮点却是“附赠”的第4张唱片——上面只有一首《魔笛》序曲,卡拉扬1938年单声道录音。序曲当然没有声部,但它是那么清晰、澄澈,在顽皮狡黠之中流溢着“人类第二度的纯真”(富特文格勒论《魔笛》)。古旧的声音使我们穿越时空,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亚琛,那个“狡猾的萨尔茨堡小个子”指挥着另一个“顽皮的萨尔茨堡小个子”的最伟大艺术文献。

13、遗憾的是卡拉扬《魔笛》大幅删除德语对白。对这部“德语说唱剧”开山之作,是无法弥补的憾事——但卡拉扬避免了另外一大憾事:他坚持用三男童演唱《魔笛》三男童。这一时期也是富特文格勒归来并主导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时代,几场现场《魔笛》录音保留了德语对白,却一直以女高音演出三男童。看着收藏的三个版本,不能不发问:从维也纳童声合团或教会合唱团借三个男孩就那么难吗——从音高上,女高音唱起来不成问题,但天籁之音丧失殆尽,姑且不要说录像“女人扮少年”的别扭了。

14、克伦佩勒的著名演录也用女高音扮唱三男童。伯姆1955年维也纳爱乐录音由DECCA小双张发行,十年后与柏林爱乐的演录由DG正价发行,后者拥有更强大阵容,包括翁德里希、菲舍尔-迪斯考、汉斯·霍特等,但是总体不如维也爱乐版活泼热情。可惜两版都用女高音演唱三男童。DG说明书肯定地说“三位女士演唱几乎让人们误认为‘这就是男孩’”恰恰暴露了问题所在。在老一代大师名演之外,阿巴多指挥马勒青年交响乐团制作的《魔笛》是风格清新的新一代之作,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也坚持“男童演唱男童”。

15、就本人手头范围而言(翻腾了一天一夜,也未找到弗里恰伊版《魔笛》压到哪一个角落了),真正的宝贝是NAXOS的著名低价录音。1993年6月20至30日在布达佩斯意大利学会的录音,迈克尔·哈勒兹(MichaelHalasz)指挥FailoniOrchestraBudapest与匈牙利艺术节合唱团演出的《魔笛》,几乎可以说是当时由一群“无名之辈”演出的完美之作。指挥家和管弦乐团表明:多瑙河布达佩斯段仍然保留了被维也纳段所遗忘的许多东西。主要的歌唱家不受条条框框约束,在必要的环节天机自发、随心所欲。三位少年的声部犹如白色的翅膀从天而降,纯粹的童声(而不是文字内容)再次让我们起疑:就像古希腊悲剧中化解难以化解的矛盾时坐在人工装置上出现的神一样,在现代机械中从天而降的三男童是什么来头,从何而来,所为何来?

16、我们真的不知道,也许最好不要牵强附会去揣想。就像对莫扎特本人一样:我们欣赏音乐史上真、善、美巧合的唯一光明时刻,但那个全名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小子是什么来头,从何而来,所为何来,我们最好保持沉默。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