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小众德语书籍,小众纪录片何以成爆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众德语书籍,以及小众纪录片何以成爆款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但是,还有书籍2》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小众德语书籍,小众纪录片何以成爆款

2、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的作用,读书带给人的力量,我们读了很多优秀的美文,看到了很多触动人心的观点。《方圆》也做了一个小策划《感谢读书,让我们摆脱了自己的“小”》

3、是的,书籍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我们想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和一群爱书就像爱生命的可爱的人。他们爱书的模样,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被窝里用手电筒读书的时光。

4、读书让人“心态开阔于世界”

5、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的第一集讲述了三位在图书馆里找到安身之所的人的故事:和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98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自学波斯语、拉丁语等十几种语言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在塔公建起一座草原图书馆的僧人拉美。

6、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工作并没有什么非凡之处,但通过与书籍打交道,他们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并将此作为职业。就像沈燮元说的朴素道理:“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

7、在国家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的12年来,顾晓军一直在自学研究、翻译着中西方古典文献。他觉得做研究不一定要去“庙堂”,也可以在“江湖”里,在生活中。

8、镜头里,顾晓军向导演翻译起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到一半时就难以自控地落泪了,对着镜头连连道歉,“对不起,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比较激动”

9、因为无论读多少次,他都会被文学里这种亘古不变的力量所打动:“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

10、2014年发生在塔公的一场地震彻底改变了僧人久美的人生,在分发救援物资、走访牧民家庭的同时,他深刻认识到了当地的贫困。久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在海拔3700多米的塔公草原上,为孩子们建起一座图书馆。因为要改变一个地方的贫困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

11、从制作青稞酱售卖筹措资金,自学建筑设计、构思图书馆建造的草图,到亲手搬运一石一木搭建图书馆,耗时19个月,久美一个人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建起了纳朗玛社区图书馆。

12、对于19岁的女孩拉姆来说,在偏远贫瘠的村庄里,读书有着抵抗命运的非凡作用。过去三年的每个日夜,她都选择在纳朗玛社区图书馆里度过。喜欢小说,最爱《巴黎圣母院》,想当作家的拉姆想通过文字讲述她和母亲的故事。

13、拉姆的母亲是位女建筑工,拉姆的父亲去世后,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着一双儿女。但每当拉姆看见母亲在别人家里辛苦打着零工时,她会觉得自己读的12年书没有意义,“看着母亲,我就觉得我好没用,都19岁了还这么没用”。

14、这样的想法在久美看来并不陌生,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他们被迫早早离家,外出打工。但久美坚信,只有读书才会赋予孩子们真正的选择,才能让她们“心态开阔于世界”,哪怕身处草原,内心也可以与世界的发展同频共振。

15、悲剧的英雄主义式劳作

16、青年诗歌翻译家包慧怡说:“翻译是明知必定会无法完全传递但还是要去做,因此有了一种悲剧的英雄主义的劳作。”她借助美国诗人毕普肖的话来说:翻译是“忘我而无用的专注”。专注于翻译这一行为是对时间本身的一个对抗,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办法被剥夺的幸福。

17、一名译者总要找寻独属于自己的原著,而好的译者总能与原著“情同此心”。在人生的疾风暴雨中,包慧仪找到了普拉斯。抛开任务、忘记截稿日期,包慧仪全身心投入到翻译诗歌这一总被认为“无法被译”的题材中去,而这一译就是7年。

18、无论去哪里,无论身处飞机还是高铁,包慧仪总是随身带着《爱丽尔》的手稿,灵感来了就修改几个字句。包慧仪总是在思考“我的翻译能为我的母语带去什么呢”?在她的身上,翻译这份注定有所缺失的劳作在寻找外语与母语之间的联系中找到了圆满,通过对他国语言的观照,她得以观照自身。

19、在翻译家的世界里,时间的尺度是以年来计算的。文洁若、萧乾夫妇翻译《尤利西斯》花了4年时间;范晔翻译《三只忧伤的老虎》花了7年时间;周克希翻译《追忆似水年华》的其中三卷花费了十多年时间。

20、在镜头的捕捉下,年逾八旬的翻译家杨武能向我们展现了他是如何误打误撞进入德国文学翻译的。而他的一生经历也映照着我们国家老一辈翻译家们为翻译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往事。

21、1978年,40岁的杨武能考入社科院研究生攻读古典德语文学。1990年,他与校友合译的托马斯·曼上千页的巨著《魔山》出版。但他心里一直留有一个遗憾,因为四个人翻译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译本并未达到完美的统一。但他从未忘记这座《魔山》,2005年杨武能独立翻译的译本出版,而这是他第一次涉足翻译领域20年后的事情了。

22、杨武能曾开玩笑说过,自己在年轻时贫困交加、罹患肺结核的经历让他更能了解主人公汉斯的困顿和愤慨。或许译者永远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与有限的原著对话,但书总有着无限延伸译者生命的力量。

23、找寻这个时代真正的作品

24、在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代代的出版人是如何前赴后继去挖掘那些我们时代真正应该被看到的故事。在他们的背后,是无数的失败,有金钱上的困窘,有不被读者和市场接纳的现实,有在时代变迁中难以自洽的失落感。但他们依然在做书。

25、纪录片的第四集讲了三个出版人的故事。曾获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编辑奖的杨全强说:“出版就是要勇敢,不怕赔钱。”

26、但作为多个文化品牌的拓荒者,他出版的小众而冷门的学术理论和文艺评论一再受到市场的冷遇。而这是众多中小型出版品牌所面临的集体困境,在业绩的压力下,出版追求的理想主义很难生存。杨全强因而辗转了多家出版机构,在文化的浪潮里进进出出,不变的是对出版那种能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书籍的追求。

27、对杨全强来说,出版人和编辑不应完全被市场和读者的偏好裹挟,要去为他们寻找并提供那些真正凝聚着人类的创造和想象的文字。做冷门而小众的书籍需要出版人有着敢于承担一切风险的勇气,但他们愿意把书籍完全展现给读者,在时代里找寻答案。

28、就像做读库品牌的老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书,不知道有没有人看,也不管有没有人买,但就是要做这本书,要去提供除了主流之外参差多态的声音。建立一个文化品牌并非易事,它时刻面临着被资本围剿、被大型电商平台垄断发行渠道等困难。

29、2016年,曾经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当过主编的涂涂决定辞掉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到云南大理创立自己的出版品牌“乐府”,它的意思是“大地上的歌谣”,他想在主流故事以外,重新捕捉一种来自民间和土地的声音。

30、涂涂与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聊天,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故事。他认为有一些书应该出现,因为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身之本”。出版素人作者的第一本书并非易事,乐府刚成立的两年仅出版了两本书,濒临倒闭。

31、这时候,《秋园》出现了。《秋园》作者杨本芬是位82岁的普通中国女性,在涂涂找到她之前,没人想到这样一个从未与文学有过交集的奶奶所写的故事会感动数万中国人。而她写书,是想记录自己的母亲在历史的沉浮中,如浮木般挣扎的一生。因为“如果没有人记录,她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

32、《秋园》记录了女性一生的苦难史、乡村的生生死死、女性之间生命的托举和接力。杨本芬在厨房里写作、在灶台旁改稿,两年时间,她写了8斤稿纸。她的写作是一种传达: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被写下来,都值得被看见。个人史,也是一种时代史。

33、《秋园》出版后,有读者鼓励自己的母亲去尝试写作,有读者每天在微信里给自己的奶奶念书里的故事。有做书的同行告诉涂涂,“你是在替我们做书,所以你一定要活下去”。

34、就像纪录片里讲述的那样:“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读书,无论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虚构的想象,还是把我们吞吐回乡村和土地,都有着让我们与时代共振的力量。(本文有删减,更多内容请关注《方圆》4月上期)

35、《但是,还有书籍2》在延续第一季的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升级。这一季仍致力于记录那些可爱可敬、对书籍怀抱热忱的编著者、创作者、爱书人,展现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定格这个时代烂漫动人的阅读风景,希望让第一季那枚点燃人们读书兴趣的小火花,继续燃烧下去。

36、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在醒目位置标明作者,并注明来源:方圆(ID:fangyuanmagazine)。

37、编辑丨肖玲燕设计丨刘岩

38、见习记者丨涂思敏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