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阅读

向着死亡德语,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向着死亡德语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魂断可可西里,出走西双版纳: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必须尽早抓起

向着死亡德语,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

2、可可西里那位失踪的女孩终于被找到了,残忍的是,找到的只是她的遗骸。

3、女孩生前就有轻生的念头,她跑去无人区,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奔着自杀去的。

4、该事件才发生不久,又一位南京毕业生在跟男友吵架之后独自前往西双版纳,之后失联。

5、两位女生的选择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6、学业或感情遇到了困难,她们既不寻求他人帮助或心理咨询,也不愿自救,而是把自己囚禁在孤独、绝望和崩溃中,任由生命向着死亡接近。

7、不由叹息:我们的教育,太缺乏生命和死亡教育了。

8、“活着什么意思?”

9、中国人特忌讳谈死亡,数字4就是因为谐音死也被看作是不吉利的。

10、要是亲戚家有病重的人,便不愿带着孩子一起去拜访。

11、倘或有人去世,也不想让孩子参加丧礼,因为我们不想让孩子太早接触残忍的现实。

12、然而,即便各种阻拦,并不代表孩子就不思考。

13、其实,孩子从幼儿时就已经开始注意到周围的生老病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是怎么来的?”“死是怎么回事”等问题产生疑问。

14、如果不正确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并在现实中引发一些问题。

15、近些年来,我们总看到越来越多孩子自杀的新闻。

16、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我国,自杀是15岁到34岁这个年龄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17、另外,受教育功利主义影响,升学压力甚至下移到幼儿园,自杀现象愈来愈低龄化。

18、孩子们常常感觉到“累”“烦死了”“活着什么意思”。

19、结果是,有些孩子产生了逃避心理,放弃生命。

20、看不到生命的珍贵,也意识不到“死亡”的后果

21、一位幼儿教师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六岁的孩子,父母离异,有一天他要回爸爸家,妈妈不让,他就在六楼的窗台上站着说:“我不活了,我活着没意思,我要从这跳下去!”

22、这个老师后来就问他,“你知道死意味着什么么?”一开始他不说话。

23、老师接着说:“人死了,就吃不着好吃的,闻不到味儿,画不了画了...”

24、正好那时候男孩奶奶病危,老师便同他讲,“如果死了,你也就看不到你的奶奶了。”

25、从那之后,这个男孩再也没有说过“我不活了”这样的话。

26、是因为他不怕死所以才敢站到6楼窗台么?

27、并不是,是他没有意识到死亡究竟怎么回事。

28、此外,有的孩子是学校的小霸王,喜欢对别的孩子施加暴力。

29、今年5月,发生过这样一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30、3名男生不停地用脚踹女孩头部及背部,用细条抽,将女孩摔到在地等。

31、在这3个男生眼里,这个女孩的生命不值一提,她疼不疼,他们也不关心。

32、对他人生命淡漠和残忍到如此程度,实在让人费解。

33、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在提醒我们: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刻不容缓,这需要学校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家长擅于抓住契机引导孩子。

34、而生命和死亡教育,其实从幼儿时期就可以进行了。

35、以下策略建议就是主要针对10岁以下幼儿和少儿提出。

36、如何对孩子进行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教育

37、(a)如果有亲人去世,该怎么办

38、当有亲人去世时,比如孩子的奶奶,孩子的感受会是相当复杂的,恐惧、伤心难过,有的小孩甚至会有自责感。

39、如果家人这时候忽视孩子,他会感到一种被遗弃和孤立的感觉。

40、这时候做父母的最好能把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奶奶去世的原因,也跟他解释,虽然奶奶去世了,但她已经成为这个宇宙的一部分,而且她会始终活在你们的记忆中。

41、每年的清明节、冬至这些节日时候,或者没事时也带着孩子去墓地前祭奠,这种仪式会让孩子觉得你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的奶奶,也让他懂得珍惜当下和生命。

42、家中有丧事的时候,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担心,就把自己的伤心难过掩藏起来,更别提在孩子面前流眼泪了。

43、德国教育专家TrudiKühn认为在面对亲人去世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试图掩藏自己的情感,而是很诚实地告诉孩子自己很伤心,这样孩子会认识到,原来伤心难过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44、也可以在孩子面前哭,而且要告诉孩子,如果你也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因为有一些孩子他得知自己爱的亲人去世时,他首先是非常震惊的,他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攫住了,哭不出来。

45、大人真正关心孩子,蹲下来跟他聊聊,他可以更好地面对死亡,而不是把自己憋在孤独、恐惧或者愤怒的象牙塔里。

46、丧礼要不要参加呢?德国心理和系统治疗师KarinBarta认为应该尽可能带上孩子,而且参加丧礼的时候允许孩子带上他们自己准备的东西,比如画给去世的奶奶的画。

47、带上孩子,并不意味着用残忍的现实伤害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接受现实,一起度过悲伤,一起回忆,一起疗愈。

48、(b)家中有宠物死去

49、当孩子的宠物去世的时候,千万不能跟孩子说:“不就是一条狗么,再给你买一个!”

50、而应该十分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否则孩子会觉得内心非常孤独和愤怒。

51、有的孩子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也不尊重生命,他甚至会误以为大人都是淡漠的,无形之中慢慢封闭自己的内心。

52、有的孩子甚至也因为父母的这种“不作为”和“淡漠”开始忽视生命的珍贵。

53、在这里,仪式性的做法也非常有益处,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把小动物埋葬,举行个小小的葬礼。

54、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类似的契机,可以当做“死亡教材”来使用,比如当栽种的小花小草枯萎了的时候,当蔬菜或水果腐烂的时候......

55、擅于利用这些契机跟孩子解释,小孩子都很有灵性的,他们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

56、(c)绘本故事

57、利用一些与死亡有关但不悲情的绘本故事,也能举重若轻地让孩子感悟“死亡”。

58、比如苏珊·华莱编绘的《獾的礼物》。

59、故事里的獾乐于助人,他教会了土拨鼠剪纸,教会了狐狸系领带,教会了青蛙溜冰,教会了兔子婆婆做煎饼,小动物们都很喜欢他。可是,獾太老了,他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尽管獾走了,但他留下的“礼物”却像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60、因此,獾的朋友们学会了接受它的死亡,獾永远活在伙伴们的心里。绘本的配图也很迷人,把关于死亡和永别的故事,描述得温暖、细腻、深情。

61、作者还把死亡比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这对于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未知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再形象不过的“死亡”教育了。

62、类似优秀的诠释死亡话题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台湾资深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的原创绘本故事《祝你生日快乐》《外婆住在香水村》,以及《爷爷有没有穿西装》《麦先生的旅行》《一片叶子落下来》《世界上最美的告别》等。

63、这些经典的绘本故事,都是用轻松、温暖的语言、图画或照片,从不同视角向孩子去传达和诠释死亡,让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

64、(d)学校多设置一些关于生命和死亡教育的课程

65、在德国和日本,学校对生命和教育的系统课程设置已经比较完善了。

66、日本会提供比如鸡蛋孵化,最后鸡又怎样被人类食用这样的课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生命孕育的艰难,生命的美好还有生命逝去的痛苦。

67、在德国的教育网站上,我看到他们有非常详细的对生命和教育课程的规划和上课材料。

68、里面涉及的题目有“人变老”“死亡”“器官捐献”“自杀”“自杀援助”等。

69、在“年老”模块中,会告诉孩子们变老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老了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当地的养老措施等。

70、在“死亡”模块,会讲解“死亡的五个阶段”“濒临死亡的感受”“哲学和文学中的死亡”“丧礼”“亲人去世的话如何学会面对死亡乐观活下去”等。

71、在“自杀模块”会讲解比如“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期发生的死亡案例”,还有名人采访,采访的是处理自杀事件的专家,播放有关自杀教育类的电影,如《贝尼的最后一程》(德语:BenisletzteFahrt),还会邀请一些大学的教授去做关于死亡研究的内容等。

72、这些课程让孩子们对生命产生完整和深刻的认知,从而更加懂得和珍惜生命。

73、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非常善良的天使,他的底色是纯白的,能够长成什么样,他对待生命是珍重还是淡漠,父母和学校的作用不可小觑。

74、愿我们的孩子,不是那个只能在温室里才能活下去和活好的娇弱花朵,而能够可以长成既撑得住伞保护的了自己,也能用爱和生命温暖别人的人。

OK,关于向着死亡德语和对孩子的生命和死亡教育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