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词汇

腊是什么意思、读音 腊月的“腊”是什么意思?腊八粥和祭灶习俗又是怎么来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腊是什么意思、读音,腊月的“腊”是什么意思?腊八粥和祭灶习俗又是怎么来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日子过得真快,刚刚喝完腊八粥,还没回过神来呢,就又该给灶王爷准备粘瓜糖了。

腊是什么意思、读音 腊月的“腊”是什么意思?腊八粥和祭灶习俗又是怎么来的?

2、现在,我们把过年的节日称为春节,一般从阴历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也有到农历二月二春龙节结束的。

3、这期间,经过喝粥祭灶、打扫房屋、购置年货、吃年夜饭、除夕守岁、走亲访友等活动,有条不紊地完成传统春节的各项礼仪活动。

4、在中国民俗中,人们习惯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腊月为什么叫腊月?喝腊八粥也好,祭灶王爷也罢,为什么非要都凑在腊月里?

5、农历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作为年终岁尾的十二月,虽然时值寒冬,却是一年当中最为红火热闹的时节,不仅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而且家里家外让人忙得后脚直踩前脚跟,累且快乐着。

6、不惟如此,农历十二月还有很多称呼,如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嘉平、季冬、大吕等等,有人统计了一下,差不多有三、四十种。在这么多眼花缭乱的别称中,最为人们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7、人们之所以忘记了其他名称,单单把“腊月”牢牢记在心里,是因为几千年来,一直到今天,我们在这个月都要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祭祀。

8、腊月的“腊”,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就是“腊祭”。

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祭”这一重要的祭祀活动在这个月举行。

10、“腊祭”,在很多典籍文献中也写作“蜡祭”,它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史前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千百年来,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每年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其规模之盛大隆重,为一年中之最,这一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作“蜡”。

11、蜡祭几经沿革演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礼制文明与文化风俗。时至今日,我们诸多年俗活动,比如喝腊八粥、祭灶、社火、春节欢宴等等,其实都有着古人“蜡祭”的影子。

12、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蜡祭之“蜡”的读音,据《康熙字典》:“蜡,助驾切,音乍。年终祭名。”也就是说,“蜡”在古代汉语中不读作“蜡烛”的“蜡”,而是读作zhà(音乍)。

13、那么,这个读音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4、蜡烛的“蜡”,在古代汉语中写作“蠟”,跟作为年终祭名的“蜡”,不是一个字。

15、蜡,《说文》释曰“蝇?也”,即蝇蛆,就是蝇类的幼虫,在农村的茅厕里经常能看到它,胖嘟嘟的,一下一下蠕动着,特别令人恶心。

16、《康熙字典》中的“蜡”与“蠟”

17、“蜡”字的读音,宋《集韵》、明《正韵》注为:“七虑切,音觑”。

18、“七虑切”是古代一种注音方法,叫反切法,即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七虑切”用现代汉语拟音,当为qū(音蛆)。

19、“音觑”,也是一种注音方法,叫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来标注生字的读音。觑,读作qū(音蛆)。

20、因此,“蜡”字其音其义,均与“蜡祭”之“蜡”无涉,显然个借字。

21、《说文解字注》中就这样说:“蜡字,《礼记·郊特牲》借为八蜡字。”又说:“李仁甫说文作‘蜡,年终祭名’,斯为巨谬。”

22、李仁甫是南宋人,他写了一本书,叫《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进行了一番研究。李仁甫把许氏《说文》中的“蜡”训为“年终祭名”,段玉裁认为这个解释是个巨大的错误。

23、那么,“蜡祭”之“蜡”的本字又是什么呢?

24、有观点认为是“?”。据《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助驾切,音乍。年终祭名。《广雅》夏曰清祀,商曰嘉平,周曰大?,秦曰腊。通作蜡。”

25、这段话解释了“?”的音和义,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说文解字注》也说:“?,寻八蜡本当作昔。昔,老也。息老物也。故《字林》作?。”

26、《字林》,晋吕忱所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字书,在当时几于《说文》齐名。吕忱认为,“?”为年终祭名,本义是“息老物”。

27、关于“息老物”,《周礼·春官·龠章》这样说:“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东汉郑玄《周礼注》也载:“十二月,建立之月也,求万物而祭之者。万物助天成岁事,至此为其老而劳,乃祀而老息之。”

28、龠,读作yuè(音月),古代一种管乐器,有人说像今天的笛子,也有人说像排箫。龠章,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员。每当举行“国祭”,即蜡祭的时候,龠章们就开始忙活了,他们要指挥乐师们“吹《豳》颂,击土鼓”。

29、《诗经·豳风·七月》影印本(一)

30、豳龠、土鼓是农事祭祀的乐器。《豳颂》,就是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的《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这是一首有关农事的诗歌,经常被用作蜡祭中的音乐。

31、“老物”,是指冬季凋零伏藏的一切事物。每当寒冬来临,也就是百木凋零、万物肃杀的时节,这个时候要举行祭祀活动。

32、主祭者为国君,他戴着皮弁(一种皮制的礼帽),身着素服,腰系葛带,手持榛杖,以这种近乎丧服的打扮,恭恭敬敬地把养育万民的“老物”送走,以期来年春暖花开,新的谷物生命诞生。《礼记·郊特牲》中就这样说:“万物育功民者,神使为之也,祭之以报焉。”

33、蜡祭不但要“息老物”,还要“息民”。即《郊特牲》所谓的“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34、在蜡祭这一天,农人都要停工休息,然后聚集在一起参加盛会。歌舞祝颂之后,主祭者又换上黄色的礼冠礼服,与民同乐。

35、黄色象征土地,表示国君和大家一起庆祝丰收,以此慰劳农民,让大家获得暂时的休息。《礼记·郊特牲》就这样说:“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

36、蜡祭,是年终报谢鬼神、庆祝丰收的节日活动,所以仪式非常甚大而热烈,故称“大蜡”。

37、关于大蜡的热闹场景,我们今天有幸从《诗经》和《礼记》中能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

38、《豳风·七月》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歌词。写一年辛苦之后,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要大杀羔羊,大办酒宴,一边吃喝,一边高声欢呼“万寿无疆”。

39、《诗经·豳风·七月》影印本(二)

40、《礼记·杂记下》也有这样的记载:“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4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对孔子非常忠心,也非常尊敬。孔子去世前,子贡因故未能及时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42、子贡观看蜡祭。孔子说:“赐啊,你看出蜡祭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欢乐了吗?”

43、子贡回答说:“一国百姓个个举止若狂,学生我从中看不出什么欢乐来。”

44、孔子意味深长地指出:“人们辛勤耕作一年,好不容易才有这么一天的放纵,其中之乐,不是你能体会到的。这好比一张弓,只张而不驰,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驰而不张,周文王、周武王也不肯这么做。该紧张时紧张,该轻松时轻松,一张一弛,这才是文武之道啊。”

45、大蜡之祭,在先生眼里是“欢乐”,在学生眼里是“举国若狂”,可见蜡祭实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表现和反映了劳动人民庆祝自己的祭典时的欢愉和热烈。

46、他们终岁勤于稼穑,长年劳苦于田野,难得一时闲暇。今日终得宽余,则举国若狂,肆意欢乐。

47、“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千百年来,直到今天,我们老百姓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48、既然是狂欢,那就少不了大吃二喝,少不了歌舞升平。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便是“乡饮酒礼”。

49、“乡饮酒礼”,古代嘉礼的一种,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乡人的一种集体聚会活动,后来演变为中国的一种宴饮风俗。

50、郑玄《礼记注》云:“蜡也者,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祭也。国索鬼神而祭祀,则党正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于是时,民无不醉者如狂矣。”

51、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党正,就是一党之长。直到今天,陕西、山西很多地方把老乡称作“乡党”,就是打这里来的。

52、每到年终举行蜡祭的时候,党正要把乡党们召集在党序(即学校)里饮酒,一直饮到“无算爵”的地步,就是不限定饮酒爵数,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以至“民无不醉者如狂矣”。

53、在周代,乡饮酒礼中又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人们得以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这就是《周礼》所说的“饮酒于序,以正齿位”。

54、所谓的“酒序”“齿位”,就是“长幼之序”。《礼记·乡饮酒义》曰:“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55、豆,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在乡饮酒礼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人,豆中所盛食物多少不同。年高者多,年少者少,这是明养老之意。同时,年六十者可坐,而五十岁的则立侍,这是明尊长之意。

56、在《礼记》看来,“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通过乡饮酒礼的教化,老百姓就能尊长养老,就能知孝悌。若天下人人都能尊礼循道,那么国家也就能够安然无恙了。

57、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不论朝代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神灵与保国卫疆,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都是同等重要的大事,《周礼》所云“国索鬼神而祭祀”,即是最好的注解。

58、所谓“国索鬼神而祭祀”,就是指蜡祭。古人认为,丰收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所以国家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索”字的含义,郑玄说是“求索也”,是指求索有功于农事的各路神灵。

59、人类的童年时代,由于物质生产条件差,科学文化不昌明,人类对大自然有着极其强烈的依赖感。换句话说,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但各种自然灾害又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于是,天地日月,水火风雷,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等等,便都被赋予灵性,成为各种各样的神灵。

60、《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是说蜡祭始于伊耆氏。伊耆氏,汉郑玄认为是帝尧,唐贾公彦认为是神农。蜡祭的对象有八位神灵,郑玄《礼记注》解释说:“所祭有八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61、按照《礼记·郊特牲》经文的解释,蜡祭八神,没有昆虫,而有“百种”,即各种农作物的种子。

62、“先啬(sè,音涩)”,即神农氏;“司啬”,即后稷(jì,音记),这两位都是农业始祖,五谷之神。

63、“农”,指农官田畯(jùn,音俊),即管理奴隶耕种的官员。

64、“邮、表、畷(zhuì,音坠)”,都是人造的便农设施。“邮”是亭舍,供农夫往来歇息和存放农具肥料等用;“表”是田界标志,用以区分不同的耕作范围;“畷”是田间大道,便于运输交通。

65、猫虎昆虫,或者能够捕杀田鼠、田猪(野猪),或者能够有益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先民们的隆重祭祀。“坊”,川河堤坝,即蓄水之处;“水庸”,指沟渠,有防洪排灌之功。

66、从上面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神农后稷,还是农官田畯,甚至水池沟渠、猫虎昆虫等,只要对人类有好处,都要虔诚祭祀、用心报答。

67、那么,先民们用什么来祭祀神灵呢?

68、说到祭祀用品,就又拉扯到“腊祭”之“腊”了。

69、在古代,岁末不但有蜡祭,还有腊祭。然而对此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腊与蜡各为一祭,毫无干系;有人倾向二者合为一祭,乃一祭异名。

70、《康熙字典》中的“腊”与“臘”

71、“腊祭”的“腊”,在古代汉语中写作“臘”。到了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臘”作为“腊”的异体字,1964年版和1986年版的《简化字总表》(第一表)均把“臘”简化为“腊”。

72、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古代汉语中,“腊”和“臘”不是一个字,意思也不太一样。

73、腊,从肉昔声,这个字的意思,《玉篇·肉部》释为:“干肉也”。关于它的读音,据《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思积切,音昔。”是说“腊”字在宋、元、明等朝代的韵书中,读作xī(音昔)。

74、《周礼·天官》:“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腊膴(hū,音呼)胖之事。”这里的“腊人”,是周代的官名,凡将猎获的野兽做成脯,或整体风干,或薄切成大肉片、或做成不干的咸肉片的事,都由腊人负责。

75、臘,从肉巤(liè,音烈)声。其字读音,据《康熙字典》:“《广韵》卢盍切,《集韵》《韵会》力合切,《正韵》落合切”,折合成今音,当为là(音辣)。其字本义,《礼·月令》释为“孟冬腊先祖五祀”,隋唐孔颖达疏:“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意为腊是“猎”的假借字,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献猎物祭祀先祖五祀。

76、所谓的“五祀”,据郑玄《礼记注》,即门、户、中霤、灶、行等五神。中霤(liù,音六),室的中央,指宅神,也有人认为是后土之神。行,门内地,后引申为路神。

77、“蜡”与“腊”虽同为年终祭祀,但各有侧重。前者是报谢与农事相关的诸神,在野外举行,所用祭品是“合聚万物”的农产品,即五谷杂粮,稻黍稷麦菽什么的;后者是祭祀先祖、五祀,在宗庙里举行,所用祭品是狩猎获得的禽兽,宰杀加工后,做成干肉。所以,“腊”与“蜡”的分别是很清楚的,起码早期如此。

78、然而,到了战国至秦,社会急遽变革,礼仪秩序日渐衰微,各种祭祀虽照常举行,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又由于“蜡”“腊”皆在岁末,形式上也互有相通,遂被后世混为一谈。

79、此后,王者或行“蜡”,或行“腊”,甚至将二者结合起来举行,各代无定。

80、《左传·僖公五年》中就有“虞不腊矣”的记载。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

81、虞公不以为然,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

82、宫之奇苦口婆心,再三劝谏,但无济于事,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83、宫之奇便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是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84、到了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

85、在先秦时期,腊祭一直是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到了后来,逐渐演变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比如腊八节、祭灶节均由此而来。

86、前已述及,周时被称为“田夫”“野夫”的农民祭祀蜡八神的祭物,当然只能是自己亲手在庄稼地里刨出来的各种农作物。以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最好烹饪方法,便是把五谷杂粮倒在鼎釜中,煮成粥食,这便是“腊八粥”的前身。

87、腊八粥之“腊八”,也不一定是指腊八日,因为初时腊日并没固定为腊八那一天。当然也不一定指粥中有八样品种,最早可能与蜡祭中的“蜡八神”有关。

88、后来,由于蜡祭日与佛祖释迦牟尼生日相吻合,于是佛教中献粥供佛的习俗与蜡祭百谷祭神的习俗相融合,演变为今天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的习俗,流传至今。

89、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也与先秦时期的腊祭有关。

90、灶神,在先秦腊祭中被列为五祀之一,受到民众的普遍崇拜。湖北荆门包山战国楚墓中出土有五祀的神牌,在五块小木牌上,分别写有“室、门、户、行、灶”五字,说明早在战国时期,灶神信仰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91、在最初,人们给灶王爷顶礼上供,不是在腊月,而是在夏季。在古人的观念中,夏季旺相属火,火神是夏之主神,所以先秦灶神祭祀以夏日为主,大概是在六月初至二十四日。

92、到了东汉以后,由于礼法的调整及人们信仰态度的变化,夏季祭灶习俗逐渐淡化,腊月祭灶遂成为年终祭仪的重头戏。北方一般在腊月二十三,南方推后一天,在二十四日。

93、也许你想不到,灶王最初是女人。《礼记·礼器》郑玄注称之为作“老妇之祭”。东汉时的灶神已经以男性为主,再后来还出现了灶神夫妇,男名苏吉利,女叫王抟颊。也有人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灶王奶奶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张文平)

关于腊是什么意思、读音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