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词汇

aristocracy是什么意思?用法、例句(贵族(Aristocracy)往事——前世今生与未来)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aristocracy是什么意思?用法、例句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贵族(Aristocracy)往事——前世今生与未来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近年来,社会流动性降低,阶层固化与贵族兴起等茶余饭后的热搜话题议论不绝。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贵族的根源、历史发展路径,并以此展望其未来演变。

aristocracy是什么意思?用法、例句(贵族(Aristocracy)往事——前世今生与未来)

贵族,最初指的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包括军事贵族、世俗贵族、宗教贵族。贵族也指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封邑、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由贵族祖先衍生出来的家族,仅拥有贵族血统但无世袭爵位,则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们或许仍然具有崇高地位与影响力,却因为没有实质性的爵位和相应的特权,而成为贵族阶层中的边缘者,不过,他们因为累积的家世和土地财富庞大,不少家族也在政治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1)权贵的家族,多指帝王的内外亲族,或中央或地方的大豪族;(2)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及现代君主国家统治阶级的上层,有特殊权位或世袭权位;(3)世家或士族。

时人常为英国贵族的体面与排场,派头所俘获,吸粉。殊不知,贵族与一国统治历史相关,比较起来,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贵族统治传统,起码可追溯至东周,尤其施行诸侯封建制度,其类同于西方奴隶贵族制。周朝实行五等爵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除爵位制度以外,诸侯国实行“世卿世禄制”,由诸侯分封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等五个卿大夫等级,是没有爵位的世袭贵族等级。

本质上,贵族政治或统治的基础在于经济条件,古今中外,封建制度给予贵族垄断土地的权力,并可世袭传承,即为最核心的经济基础。

起码至工业革命以前,土地是最基本的第一生产要素,有土地即可吸引人口,从而具备农业生产条件。除此之外,贵族也常常以经济为基础,进而发展处文化与艺术等,从而为进入官僚阶级准备了必要条件,或以政治贵族反向发展处经济基础,互相交织辉映。如战国时期,各个地方诸侯国国主,即为传统贵族领袖,其下又有士大夫阶层,然而,战国时期,外部敌对环境与内部政治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诸侯、士大夫阶层也无法长期稳定传承,加上统治内部,士大夫贵族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常常导致贵族一朝倾覆,如“赵氏孤儿”案中,赵盾一族几被灭门。这样的恶劣斗争环境下,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是很难有贵族形成的,倒是在斗争中,各类迅速崛起的大家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与自保,豢养大量门客。如,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其家族皆有门客数以千百计,非有巨大的封地与收入,无法供养如此之多的客卿。而这些门客,又巩固了他们参与并干预政治的权力根基,助其逐渐发展为一方大豪。类似的情况在欧洲皆然。

春秋战国时期仅限于王公贵族使用的饪食器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郡县制替代封建制,中央集权,大一统加严刑酷法,贵族势力分崩离析。但秦历二世而崩,前后不足20年。刘邦建汉后,错误的吸取秦朝快速败亡的教训,而开始分封子弟为王,实际又复兴了数十年的封建制,经历了一系列的地方藩王叛乱之后,逐渐把地方权力收回中央,而世袭帝王制又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外戚与宦官集团对权力的觊觎(明朝的情况几乎完全重复)。于是,权力的分配逐渐形成了以皇族,外戚,士大夫阶层和地方势力的格局。历经常年中央顶层权力的残酷争夺与杀戮,相对而言,地方世家或士族则享受相对和平的时代,崛起壮大更为顺畅,因而,西汉末年,地方士族豪强因为拥有大量土地,从而促成了农耕生产力的进步,生产率远高于三农,因而开始聚集了财富,于是一个贵族阶层逐步成型壮大,豪强势力已成大气候,朝廷对他们的限制、打击变得困难,安抚、拉拢就成为主要手段。在西汉被王莽篡位亡后的十数年间,光武帝刘秀跟士族、豪族取得协调,成为夺取天下的主因,最终促成了东汉的的建立,地方士族豪强,成为东汉之后政治上最大的力量,并最终主宰了之后魏晋、南北朝、隋唐近800年的历史。如东汉中期,著名的班彪班固班昭“三班”班氏,其后的董卓,袁绍等也皆为当时的地方豪强势力,还有弘农杨氏家族等。

汉末,曹操打败袁绍,是一次地方寒门打败士族豪强的逆袭。曹魏时期,蓄意抑制豪强势力的扩张,然而,数十年后,司马懿高平陵兵变,至司马炎篡魏又是一次地方豪强势力的成功夺权,自此之后,晋朝的世家大族形成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及太原王氏等门阀,九品中正制又以谱牒家世,才干与口碑等选拔人才,由于司马氏乃一世家大族,故中正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阶层固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当其时,贵族与寒门之间甚至无法通婚——梁祝化蝶的爱情悲剧故事背景即为晋时。至东晋,王、谢两大家族成为最著名的皇族之外的贵族,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玄乃至谢灵运等皆为其家族著名人物。

晋时的贵族垄断政治权力,中上层官位与社会财富,又不事生产,生活奢靡,喜好清谈玄学、名教,饮酒、服食五石散等,又如,石崇与皇亲国戚斗富摧毁玉珊瑚,其种种行为,恰好是欧洲中世纪时期,贵族长期必以银器作饮食工具,而导致重金属中毒的特征“蓝血”贵族的向导。及至南朝后期,南方世家大族势力多分布居于城市,侯景之乱,大量豪强士族几乎被屠杀殆尽。而在北方,虽然也经历清河崔氏被灭族的事件,然而由于北方士族多以农村土地为势力根据地,反而在战争与政治斗争中,得以以各种方式自保,延续了北方大量士族的影响力直至隋唐。

隋唐的建国,不论杨坚与李渊,皆为西魏后期八位柱国大将军的后代,虽然隋唐时期革新了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选拔官僚人才开始吸收寒门微族,关陇集团出身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的影响力延续至唐末,如五大贵族(唐朝的陇西、赵郡李姓,清河、博陵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和太原王姓)的势力一直影响在唐的高层用人选拔,如

“从唐肃宗到唐朝灭亡期间担任过宰相的一共有179位,其中出生于士族、门阀有143人,占80%;出生于中等家族的有22人,占12%;而真正的平民宰相只有12人,占7%。”——《中国社会史》

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前四个为“关中四姓”。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竟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其力量也不容忽略。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其中,范阳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势力最大者。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军阀。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征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认其地位,世称藩镇。这些大大小小的节度使,又相继成了地方上的一股世家大族豪强。然而,中晚唐的藩镇士兵已经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兵不属将。于是,各类藩镇的内部兵将,欺负节度使年幼力弱,或能力不足而造反甚或合谋杀害节度使以代之,时有发生,互相屠戮,导致了节度使,大将成为一个不稳固高危职位,从而没法长期世袭,发展成类似欧洲的封建领主贵族势力。其后,黄巢之乱及其后朱温等对长安的世家大族的灭绝性大屠杀,贵族势力几乎被屠戮殆尽。

乱世烽烟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与分裂持续近百年,几乎对社会经济造成致命性的摧毁,当然也摧毁了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土壤。直至北宋建立,逐步消灭了十多个地方诸侯分离势力割据之后,地方士族豪强也已式微。宋初,仅有户650万左右。宋太祖吸取唐末藩镇割据教训,杯酒释兵权,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皇帝也不再允许任何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家族存在,皇族无分封之实,只有爵位,世袭减半,除财富外,几无实权。又改革科举制,以文化取仕,大幅增加社会寒门士族的社会流动性,武备以中央禁军为主,任文官管制武将。有宋一代的名相名臣,如寇准、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乃至权臣蔡京、王黼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家族内一旦没有后人中举,也就无法长期担任重要官职,从而也就很快丧失了政治影响力,地方上会有富户,但是绝没有强势的家族。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平民者则过半,且随着时间的演进,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这说明,科举制已经大大的拓展了社会流动性。

总体而言,有宋一朝,有官职的文人士大夫尤其名望,官位卓越者,享受较好的俸禄与地位,可视为一时的贵族,然而官职没法世袭,去职后,即沦为社会贤达而已,又宋朝,显著的官职三省六部、三司、枢密院等主要官员的任期皆较短,尤其权位最重的宰相,其任期短,平均而言,不足3年,常常“一年一考、三年一任”,以官职培养势力范围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如此,权力几乎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而皇帝又以较大的管理授权分予中央官僚系统,并切实践行祖法,规制自己权力,“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谓得到切实的实践。有宋一朝,初皇族外,没有世袭的贵族,社会上的所谓贵族,只有各领风骚数年的士大夫阶层。

元朝时科举式微,民间士子晋升无望,而蒙古人以四等人制划分人种权利高低。元代除皇族外,蒙古王公大臣,宗教上层人士皆享有特权,此外,由于疆土广阔,商业发达,以政治权势为标准,元代商人大体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由贵族、西域商人、官僚、上层僧侣和豪商组成,他们在行商时受到官方多方面的庇护和优遇,有的甚至不当杂贩差役、豁免或逃匿商税,取得持玺书、佩虎符、乘驿马的特权。但元朝统治不过百年即为明所取代,其蒙古贵族势力,也一并被扫除赶出中原。

明朝的情况类似西汉与唐宋的结合。明为了防范蒙古势力,恢复诸王分封制。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在洪武九年和十三年对地方和中央管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削弱了原行中书省的权力,改变了元末外重内轻的格局,解决了皇权、相权、军权的矛盾。然而,历代地方割据势力给朝廷造成的威胁,尤其唐末的藩镇割据,元末察罕帖木儿等拥军割据等远近历史教训,为避免类似历史悲剧的重新上演,朱元璋决心依靠宗室子孙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监督和限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在朝廷中央,有皇帝直接掌管权力;地方,则有宗室子孙协理防务等。内外相辅,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明王朝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凡事有利必有弊,分封制的弊端如地方叛乱等,很快就显现,朱元璋死后数年,其子燕王朱棣起兵叛变,夺取了帝位。分封的亲王权力范围,经历几个阶段的不断削弱,而政治地位与财富依然得以勉强维持,二百多年的延续,到明末之时,王室远近后裔数万成员的供养,甚至成了一笔沉重的王朝政府负担。

另一方面,继承自唐宋的科举制依然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最重要通道,文人士大夫通过科举入仕,其情况类似宋时,而科举制度的发展,由士大夫阶层把持的议事权力,又操纵结党营私,使其阶层享受减免赋役的特权,各阶层士大夫在乡村社会中形成了乡绅群体,保证了继续在基层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此外,继续宋代以来程朱理学、陆象山等的努力,在儒家义理上提出了更贴近民众的心学,用宣讲乡约的方式积极向民众宣传伦理,参与兴办义仓、私塾等公共设施,并把民间宗族组织、婚丧礼仪等等儒家化,进一步削弱了道佛在民间的影响力,提高了士人在民众中的影响力。

这样,明朝的贵族除了皇族,也逐渐发展出一个以士大夫阶层为核心的贵族阶层——地方士绅,如东林党就是明朝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士大夫阶层为主的贵族,掌握了大量土地,又享受减免赋役的特权,于是,明朝到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而赋税的负担逐渐为低下层农民阶层所承担,王朝收入入不敷出的问题逐步扩大,而皇权又部分的受到儒家士大夫阶层把持的内阁与三省六部所制约,迫使皇帝开始扶持宦官集团,与之对抗,并另寻提高国库收入的渠道。宦官集团被派到地方另开新税种以提高王室、政府收入,与士大夫阶层把持的朝廷以及被搜刮的地方士绅地主阶层矛盾不断,互相倾轧,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加上政治腐败,导致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十几年间,席卷全国,造成了巨大破坏,明朝贵族士大夫阶层几被完全摧毁。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最终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越过山海关,进入北京城,并势如破竹一路南下,取明而代之,国号大清。

清朝在明的集权基础上,却吸取了教训,没有分封诸王,王室除了爵位俸禄,几无实权,而隔代爵俸皆减半。除满族领导阶层外,由于蒙古族也为满清入关提供巨大助力,满清皇室与蒙古贵族间有君子协议,称满蒙联姻,指清朝的满洲贵族与藩部的蒙古王公贵族互为结亲的习俗。加上满族本身少数民族,人数不足数十万,即令八旗子弟皆为开国贵族,其负担不重。满族人口本极少,而管理诺大帝国,族中稍微有点才干之人,即被提拔授予重要职位,于是涌现了一大批满族重臣,以其姓氏划分,计有满清十大贵族姓氏,分别是完颜氏、马佳氏、佟佳氏、富察氏、费莫氏、那拉氏、乌雅氏、爱新觉罗氏、瓜尔佳氏、钮钴禄氏。如著名的外姓王福康安,即为富察氏出身,而慈禧则来自叶赫那拉氏。此外,满族贵族又通过相互联姻,构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

除此之外,满清立国大量依赖汉族人才,如早期的范文程,洪承畴等。而继承明朝的科举制同样负责选拔人才,社会流动性并未被堵塞,通过科举,受过良好教育的汉族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世家大族。安徽桐城张氏家族,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雍正谓“配享太庙”。

总体而言,清朝严格限制世袭制的权力爵位,除了极少数的几个皇亲贵族外,能长期享有特权的贵族少之又少——极少数几位铁帽子王,多数靠科举出身或靠能力出众的人才,偶或也能享誉一时,显赫数十载,如清早期的曹寅(曹雪芹祖父)家族,垄断供应皇室的江南织造职位长达60多年。又如清后期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因战功等也曾各领风骚,但因其官职不能世袭继承,而家族内部若不能持续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则不免逐步走上衰落道路,若因政治斗争落败,甚至不免如曹寅家族一样,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类似地,在中世纪至近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贵族几乎在欧洲的任何地方都控制着政治和经济权力,他们利用财富、对最佳土地的控制以及控制租户,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有清一朝,尤其中后期的闭关锁国相比,欧洲得益于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思想启蒙运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并催生了各类现代化的机械如蒸汽机,火车,轮船,自动化枪炮等。在19世纪,新兴的中产阶级造就了富有的商人,其中许多人用他们的钱购买贵族地位以保障家族势力的延续。然而,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各国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颠覆了既有的旧权力秩序,贵族开始失去对财富和政治权力的支配地位。1790年代的法国大革命,许多贵族人头落地,幸存者不得不流亡,失去了土地和权力。即便在1814年拿破仑战败之后,流亡者又回来了,但他们从未收复过失去的所有的土地,也未能恢复过往的政治权力。从英国、比利时和德国开始,19世纪的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财富日益集中在城市,城市重要性不断上升。此外,在18世纪末之前,贵族通常与教会,特别是天主教会有密切的联系,但在19世纪一波又一波对天主教徒的冲击浪潮中,贵族联盟软弱无力。在1900年之前,贵族们在英国、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仍然保持着政治统治地位,但岌岌可危。因为贵族势力中特别是年轻的贵族后代(Knight)在战争中常常是最勇敢的战士,历次的战争,最受重创的恰好也是这批人,以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显著削弱所有主要国家贵族权力。在俄罗斯,旧沙皇的农奴贵族被布尔什维克驱逐进而连根拔起了。20世纪初期,鉴于各国贫富的悬殊严重,而税赋负担常常落在中下阶层,民主选举上台的各国的自由党和社会党开始对土地所有者征收重税——财产税,土地税,遗产税等等,严重打击了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核心要素——土地等固定资产,他们逐步失去经济权力,大量的贵族开始衰亡,即便是最稳定、古老的英国,除王室外,其它贵族势力也已几乎名存实亡,走向平民化,空剩不附带权力、利益的各类贵族头衔,勉强维持日不落帝国的光荣余晖。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看,贵族的出现源于人性中的刻意追求高人一等的等级、阶级意识,即便在启蒙思想运动近300年后,此类意识仍然部分存在于各国人们脑内根深蒂固,从未得到根除。有了思想土壤,贵族势力的形成则需要维持家族的长久繁衍,并累积足够大的、可传承、力足影响社会并干预政治的家族财富。

然而,这几个条件在西方,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个人主义与自由的追求以及新教伦理思想的影响。以美国为例,自19世纪以来,累积巨大财富的巨头不可胜数,如第一代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其财富总值曾达到美国GDP的2.4%,折合今日之4000亿美元以上,不得不说,洛克菲勒完全具备了形成贵族的所有充分与必要条件。然而,洛克菲勒捐赠了大部分的财富,并没让其传承成一个巨大的“洛克菲勒门阀”,类似的,摩根,卡耐基,福特……乃至盖提,巴菲特,盖茨等巨富也选择了类似的把财富捐献于社会慈善的用途,而没有选择让带着血缘关系的姓氏成为新一代贵族。显然,在新教伦理的影响下,美国或欧洲社会实际已经从思想土壤上,扫除了成为门阀贵族的封建社会落后的阶级意识形态。

如果把眼光集中至东方,则情形又大不相同。如在最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日本,近百年来,垄断日本社会经济命脉的大财阀如三菱,丰田,松下,索尼等财阀,虽历经高低起伏,其家族后人仍然占据一定的影响力,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二战后崛起的亚洲四小龙如新加坡,李光耀家族自建国后,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超过一甲子。香港则由百多年前的旧贵族何东家族,加上战后新崛起的4大地产家族,占据经济、社会上最重要的角色,其家族财富得益于极低的税率与优越的传承环境,甚至不断壮大,形成极度缺乏流动性的社会特征,富者恒富几已垂百余年。类似的情况在韩国也类似,如三星财阀的李氏家族。又如台湾的王永庆家族等。纵观中国大陆的情况,自改革开放40余年来,社会财富急剧分化,形成的财富新贵,大致也类似。

以此观之,东方社会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权威的遵从与森严的等级观念,对家庭、家族价值的极端重视,对姓氏血脉、子孙后代的关心与传承等等,都为贵族的产生提供源源不绝的思想土壤。此外,多样化、国际化的资产配置手段,完善的避税手段,现代的企业管理人才等,都为传承发展家族财富提供了绝佳的必要条件。以此而言,一个稳定繁荣的东方儒家社会最可能为新贵族的形成提供了沃土,直至一个巨大的抑制豪富势力的领袖掌握政权——如曹操;或一次彻底的政治改革——如日本;又或者,等待另一个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另一个侯景,黄巢……

黑格尔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

杜牧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OK,关于aristocracy是什么意思?用法、例句和贵族(Aristocracy)往事——前世今生与未来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