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语常识

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王海珍院长赴任乌克兰工作纪实

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于2020年1月获批成立,受疫情影响,孔子学院工作尚未全面落实。 2020年底,王海珍院长主动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将于2021年3月12日上任。当时正值乌克兰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王海珍院长毅然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全副武装,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告别亲人,独自踏上了横跨两大洲的万里征程。

航班到了,但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她出来。 她打电话说行李箱不见了。 办完所有行李丢失登记手续后,我们终于见到了她。 经过20个小时的飞行,我们可以看到她已经很老了。 疲劳的。 她坐在前往文尼察的车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由于路面积雪、湿滑,又花了7个小时的车程才到达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 她原本以为这么紧张的行程,得先休息几天再开始工作,但从第二天开始,她就自我隔离,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热情,开始全力以赴地工作。她的能力。

我们问她为什么选择在乌克兰工作,她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说:“出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历练,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也许过了这一关,你会更加从容和从容,在异国他乡接受挑战,变得更加独立”坚强坚强,增加生命的韧性。既然要做,就要做得漂亮,更不能忘记初心,为这项崇高的事业竭尽全力。

她说:

此行就是为了让更多乌克兰人爱上中国人。

此行旨在为中乌两国人民架起一座中国桥梁。

此行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此行旨在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

一个人也必须成为一个团队

由于没有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只有王海珍院长。 但即使只有一个人,也会成为一个团队。 她指挥身心,知使命,担重任。 这五个多月来,她仿佛自己带领了很多人,不停地战斗,到处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着实令人感动。

王海珍院长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各项预算和工作计划、起草制定孔子学院章程、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汉语课程、完成捐赠订单等。组织学生参加乌克兰“汉语桥”比赛、招生宣传、起草孔子学院揭牌仪式议程、组织并参加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选美比赛、组织端午节吃粽子活动、组织中华文化问答比赛、夏令营学习汉语活动……不仅如此,王院长在课余时间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讲座。

在备战2021年“汉语桥”乌克兰比赛时,由于时间紧张,她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给学生精心辅导,一遍又一遍批改,一遍又一遍练习,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她的专业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 孔子学院的书籍抵达文尼察后,恰逢周末。 周末她没有休息。 周末两天,图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60多箱图书。 周一,当我们看到学院整齐的书柜里摆满了中文书籍时,我们都感到惊讶。 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两天内把这么多书整理得如此有序? 她小小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很大的能量,可见她是多么喜爱这些充满中国文化的书籍啊! 她来了之后,孔院一天天变了,变得越来越漂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孔院参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王海珍院长赴任乌克兰工作纪实

让更多的人学会说汉语,是王海珍院长来到文尼察的初衷和使命。 她从小热爱教师,如今已成为一名国际华文教育家和文化大使。 这是一项充满荣耀和自豪的使命。 她说:“以前我是取得公派留学资格、出国留学的,是祖国培养了我,现在是时候报效祖国了!” 她热衷于国际汉语教育,在亚美尼亚留学期间曾做过兼职。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让更多人讲好汉语、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她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她说,第一次见面不空手是中国人的礼节。 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她送给我们的一份非常漂亮且独特的中国礼物。 出发前往乌克兰之前,她准备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如中国结、扇子、脸谱、带有中国长城、清明上河图等图案的小屏风、小书签等。行李箱已经满了,她拿出了她穿的衣服和她想吃的食物,但她想送我们的礼物却一个也拿不出来。

她刚来的时候,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 有一位阿姨,是住家的看护人,每天都热情地关心着她。 他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当我住了几天准备搬走时,阿姨很不舍得走。 为了表达谢意,她送给她一个中国结。 阿姨很高兴,一直说她会保留这份来自中国的珍贵礼物,希望送给她。 带来幸福。 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国结,只不过是轻礼仪,重亲情而已。 它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人民重情重义的性格。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在于心灵相通。 也许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简单而有效的文化传播。

王海珍院长学习俄语10余年。 她俄语说得很好,完全没有沟通障碍。 当她做招生宣传或文化讲座时,人们多次问她俄语怎么说得这么好。 她认为,只有扎实的外语基础,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人的想法和想法,有效的沟通才能加深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是一所新型孔子学院,任何工作都具有开创性。 她随时随地不忘宣传孔子学院。 在出租车上、在公园里,如果学生有任何疑问,她都可以随时解答,并与学生分享很多汉语学习资料。 虽然一开始因为疫情影响,线下课程无法举办,报名的学生也很少,但每个学生开始学习后都产生了兴趣,没有人半途而废。 王海珍院长说:“学生们对汉语如此痴迷、如此热情,我们没有理由不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好的课程。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国和汉语的大师。”未来。”

我们经常看到她读书学习,就问她为什么还在学习。 她说:“在孔子学院工作,让我有一种传承文化的特殊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要深入学习经典,陶冶我的品格,净化我的灵魂,升华我的精神,从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向乌克兰人民阐释弘扬更多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思念是工作的动力

王海珍院长独自外出打工,年幼的孩子则留在国内。 我们经常问她是否想念家和孩子。 哪个妈妈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却为了工作而选择抛下家人照顾大家。 人们经常看到她停下来看孩子们玩耍,可能是在想她的女儿。 有一次,我们看到她伤心地低声哭泣。 原来孩子病了,她着急想念他。 她努力工作来打发时间,这样她就没有时间想家和孩子们。

每个妈妈都不想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但王海珍院长认为,成为母亲后,不能因为照顾孩子而放弃自我成长和完善。 母女俩的生活是相互独立的。 孩子想要成长,母亲也必须成长。 母亲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除了想念孩子,你还想念你的亲人和父母。 疫情期间独自离开祖国和亲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王海珍院长的父母都是老人。 她总是报告好消息,但不报告坏消息。 她向父母展示着自己快乐、乐观、幸福的一面,但私底下却不知有多少次偷偷落泪。 她把无尽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期待完成使命后能和家人幸福团聚。 前几天,她给我们展示了女儿朗诵的一首《夜雨送北》诗:“你问归期,巴山夜雨涨秋塘,何须剪烛烛”。一起西窗,却说巴山夜里下雨了。”看着她眼里的泪光……

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已经被这样的中国人深深感染和感动了。 她温暖又多愁善感。 在我们看来,她是一个积极主动、阳光明媚的人,不仅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前进的道路。 我们相信,在乌兹别克斯坦和王海珍院长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文尼察人民会爱上汉语、爱上中国。 (作者为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本文为采访译文)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