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魔笛莫扎特德语(莫扎特歌剧)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魔笛莫扎特德语的问题,以及和莫扎特歌剧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1、《魔笛》是莫扎特最后的一部歌剧作品,是他去世前几个月完成和得以演出的作品,也是他本人最为钟爱的一部作品,莫扎特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

2、德、奥民族歌剧的发展,对于莫扎特而言是十分关注并衷情的,而《魔笛》题材的选择和脚本的创作,则是来自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同时也是莫扎特的一位老朋友E.希卡内德,在他的提议下根据维兰德的神话故事《露露》所改编。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古埃及王子塔米诺在山中遇到巨蟒袭击,被夜后的三位侍女所救。当侍女们回去报信时,苏醒的王子恰遇捕鸟人帕帕盖诺,帕帕盖诺谎称王子是他所救。谎言被返回的侍女们听到,当场予以揭穿,并说明他将受到惩罚与考验,指示他陪伴在王子身边。侍女们拿出夜后女儿帕米娜的肖像,说明她被“光明之国”的首领萨拉斯特罗掠走,如果王子对她倾心,可使帕米娜得救,并送给王子一支金魔笛,送给帕帕盖诺一柄银铃,以用做驱魔救急。一路上王子与帕帕盖诺经受了种种考验与磨难,在生死关头,王子的坚定不移与帕帕盖诺常常出现的动摇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最终他们克服困难,勇敢向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与帕米娜、帕帕盖诺与帕帕盖娜实现了彼此相爱的愿望,走向了光明的殿堂。而剧中代表“光明之国”的萨拉斯特罗,也并非掠走帕米娜,而是为了使她免受以其母夜后为代表的“黑暗之国”的迷惑。

3、《魔笛》是莫扎特对德国民族歌剧做了进一步提高的重要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伟大之处的第一个方面,在于《魔笛》是以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神话剧形式,隐喻和象征着“共济会”的理想。而“共济会”作为当时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产物,是以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来代替宗教主义的。莫扎特借用这部歌剧的神话内容,影射了当时奥地利封建政权愚弄人民、镇压“共济会”的行径。剧中通过代表“光明之国”的领袖萨拉斯特罗和代表“黑暗之国”的头目夜皇后,以他们之间的对立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来揭示这一主题。并且将男主人公塔米德王子为追求理想,勇于排除一切磨难,经受种种考验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事实,反映出以黑暗为象征的封建势力一定会失败和灭亡,以光明为象征的“启蒙主义”思想必定会取得胜利,以此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主题。

4、《魔笛》伟大之处的第二个方面,则是它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魔笛》可谓是歌唱剧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用德语对白写成,唱白结合;声乐方面继承意大利的声乐传统;音乐风格吸收有德国歌唱剧、奥地利歌唱剧以及神话剧的传统。就是说对整部剧的创作,莫扎特天才地运用了意大利与德国、正歌剧与喜歌剧中的不同因素以及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等,并将它们集于一身,既具有正歌剧庄严与崇高的性质,也具有喜歌剧明快与欢乐的气氛,更有着宗教色彩的神秘与圣洁,并且不失将世俗性明朗的色彩与趣味融合在一起,体现出莫扎特对众多因素做和谐、巧妙结合的多重特点。而多重性的统一,使《魔笛》的音乐显得十分动听和富有特色。因此,《魔笛》不但是一部真正带有综合性意义的古典式歌剧,也是一部传世佳作,它为后来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先驱之作。

5、《魔笛》为二幕或四幕歌唱剧,序曲写得很精彩,采用复调和奏鸣曲结合的形式,前面带有庄严肃穆的引子,在主题及展开部的处理上都采用了复调手法。其中序曲里代表光明使者萨拉斯特罗的音乐,在剧中“光明之国”的场面中有多次出现。结束部分,主题又以单音出现,形成了集中表现的高潮。音乐表现上,莫扎特将有些场面中的器乐独奏与合奏进行更替,有如人声说话中的独唱与合唱,带有着令人易解的生活化的情感及崇高。对于人物音乐,莫扎特能够很准确而恰当地根据人物的特性来谱写,并灵活运用不同歌剧体裁中的音乐风格。如剧中大祭司萨拉斯特罗,莫扎特安排用男低音来表现,以尽显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庄严、肃穆、崇高、明朗的性格特征,其唱段中所表现出的内在力度,显示出了其光明的力量和它不可战胜的一面。女王夜后作为反面角色,有着阴险、狡诈、毒辣的特点,这一角色由花腔女高音来担当。对此,莫扎特采用了意大利正歌剧中高难度的花腔技巧,显得光芒四射,并对演唱中剧词所规定的一些描写有所突破。在展示花腔的丰富性和优美的音乐技巧时,莫扎特有意让人物显现出内在感情因素的缺少,以体现夜后这一人物冷漠无情的性格特征。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是象征战胜黑暗的主要人物,他对爱情的纯真与执著,使莫扎特采用了正歌剧中抒情咏叹调的手法,将音乐写得优美而动人。女主人公帕米娜作为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也写得十分优美,有着很强的亲和力与朴素感。而捕鸟人帕帕盖诺与妻子帕帕盖娜则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如帕帕盖诺“我是快乐的捕鸟人”的曲调;同时也带有着意大利喜歌剧的元素,如帕帕盖诺夫妻在终场二重唱中快速的字句反复,则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

6、总而言之,《魔笛》作为一部神话剧,显示出了它很真实的一面,莫扎特以独特的表现视角将这部作品演绎得非常完整、透彻和出色,其音乐的写作含有很强的高尚气质和某种内在的精神元素,他以通俗与深刻相结合的特点,使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够接受这部作品,从中也体现出他自身所具有的质朴与纯真的人性特点。

7、1791年9月30日,《魔笛》在维也纳上演,观众对演出的热情一次次高涨,以致场场爆满。对此,曾经首演过《魔笛》中帕帕盖诺的希卡内德对场次有过记录:截至10月,演出达24场;到次年11月3日,演出达100场;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演,并走向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很多国家,常演而不衰。(《魔笛》的国际性演出:在柏林首演为1794年;在巴黎首演为1801年;在英国首演为1811年;在美国公园剧院首演为1833年,在美国大都会剧院首演为1900年。)

8、《魔笛》演出的成功和人们对它喜爱程度的升温,让莫扎特欣喜和快活,可以说它伴随着对莫扎特心灵的慰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就在莫扎特临终的那个晚上,他还让人将钟放在床头,计算着每段音乐开始的时间,直至随着它心爱的《魔笛》音乐走向了天国之路。

9、莫扎特于生命结束时的平和心态,可谓来自于《魔笛》创作即将结束时所接手的一部《安魂曲》的创作,莫扎特认为《安魂曲》的委托人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是召他回去的。对此,他运用了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和最后的生命能量来创作这首《安魂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切可说是最终体现了莫扎特为音乐艺术予以献身的崇高本色。

10、以上三部歌剧作品是莫扎特影响最大的三部作品,其他歌剧作品也表现得十分出色,这些与莫扎特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才能有着紧密的关联。莫扎特偏重于对歌剧的创作,也很擅长对歌剧的创作,他清楚地认识到歌剧表现的首要方面就是音乐中的声乐演唱,对此他十分重视这一点,对歌剧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非常严,难度也很大。特别是对女高音的要求更高、更严、更难。对此,莫扎特曾经写过一本声乐教材,力求使每一个歌剧演员都能够将他的作品达到最完美的体现,表现出他对歌剧创作及表现的严谨态度和独特视角,这使他歌剧中的很多唱段都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唱段。作为一名作曲家,莫扎特的伟大与出色是整体性的,是立体感的,是能够经受永久性推敲的。

11、更多视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12、“天秤的艺术格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