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装甲用德语怎么读音,德军在东线的真实装甲实力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装甲用德语怎么读音和德军在东线的真实装甲实力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装甲用德语怎么读音以及德军在东线的真实装甲实力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943年1月1日,德国在东线部署了21个装甲师和6个装甲掷弹兵师,共有41个装甲营。此外,还有2个独立重装甲营,合计40辆“虎”式和40辆Ⅳ号坦克,再加上一些临时的连级坦克分遣队。理论上说,总共应该有3200辆坦克。然而,经过前6个月的激战消耗,德军装甲师的装备和兵力都大大减少了。从表面来看,根据托马斯·J.詹茨提供的数字,新年伊始,德军在东线总共拥有1475辆可用的坦克,约占其总编制的46%,另外还有1328辆坦克在等待维修,这意味着报废(德文术语TotalausFalle)的坦克总数仅占12%。

但是,这些数字都被夸大了,并未反映出德国装甲部队在东线的悲惨状况。只有2个装甲师,即新投入的第7装甲师和原有的第9装甲师拥有100辆以上的坦克,剩下大部分师都已消耗殆尽,仅有30—40辆坦克,不到编制的25%。一些受到重大损失的师,如第3、第4、第8、第13装甲师,都只剩下十几辆坦克还能作战。此外,有3个装甲师(第14、第16、第24师)和3个装甲掷弹兵师(第3、第29、第60师)—总共12个装甲营和第六集团军一起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包围之中。尽管被围的师还有94辆能用的坦克和31辆突击炮,但燃料均已告罄,这些装备也已处在崩溃边缘。3因此,在前线真正能够用于作战的德国坦克可能还不足800辆,与1941年6月入侵苏联时的光景迥异。到1943年,德军已无力再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

1943年初,德国使用的坦克主要是安装50毫米口径KwK39L/60长身管火炮的Ⅲ号L型、Ⅲ号M型坦克和配备75毫米口径KwK40L/43长身管火炮的Ⅳ号G型坦克。在条件有利时,这两种中型坦克都能在典型的交战距离击败它们的主要对手—苏联的T-34中型坦克,尽管Ⅲ号坦克的一个缺点是装甲防护水平欠佳。与T-34先进的倾斜装甲不同,德国中型坦克只能通过附加装甲板的方法来加强防护,从而增加了自重。Ⅲ号和Ⅳ号坦克在机动性上明显落后于T-34,它们使用的都是迈巴赫HL120TRM汽油发动机,至多只能产生300马力的动力,而苏联坦克强大的V-2柴油发动机产生的功率高达500马力。无论是Ⅲ号坦克的扭杆悬架还是Ⅳ号坦克的钢板弹簧悬架,都无法和T-34的克里斯蒂悬架在越野地形上一较高下。

此外,德国最新的两种中型坦克仅占前线总兵力的42%,约300辆,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坦克是安装50毫米或75毫米短管火炮的老式Ⅲ型和Ⅳ号坦克,完全不是T-34的对手,它们还在服役只是因为新式坦克供不应求。剩下的20%则是Ⅱ型和捷克造38(t)轻型坦克,在前线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德军在东线的装甲力量实际上是建立在数量极少的新式中型坦克上的。“虎”式重型坦克的数量太少,最新的“豹”式中型坦克1月份才刚刚开始生产,它们要影响东线装甲力量的天平还须等上好几个月。

除了装甲师,德国在苏联境内还有22个突击炮营和7个坦克歼击车营。理论上应有900辆安装了反坦克武器的装甲车辆,但其中有7个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其余的则减员至30%—50%,德军一共只剩下约250辆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而且,它们虽然增强了德国步兵的反坦克能力,却并不适合1940年以来德国机械化理论所青睐的那种快速机动作战。

苏联发动的两次强大的反攻——勒热夫的“火星”战役和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战役——致使德军将他们的装甲力量集中在东线的两个方向:一是防御勒热夫突出部的第九集团军(5个装甲师、1个装甲掷弹兵师、3个突击炮营),二是顿河集团军群(6个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3个突击炮营)。

(上图)一辆“虎”式坦克与一辆被击毁的KV-1坦克并肩而立。有趣的是,可以看到两者体积相似,并且都为传动系统的问题困扰。

1942年11月至12月,瓦尔特·莫德尔将军的第九集团军成功击退了苏军试图切断勒热夫突出部的“火星”行动,但几乎用上了中央集团军群所有的坦克。新年到来之时,负责抵御苏军向罗斯托夫推进、保护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的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元帅的顿河集团军群仍然身陷危机。曼施泰因在整个1943年都拥有绝对优先的补充权,因此其余大部分德军都没有装甲后备力量,尤其是在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北方战线和以奥廖尔为中心的中央战线。名义上德军在东线还有4个装甲集团军,但几乎都只剩下了空壳,没有一个还拥有100辆以上可用的坦克。

1942年7月至12月,东线的德国装甲部队因为彻底报废失去了1256辆坦克,同时补充1365辆坦克,因此德国坦克的数量在1942年还略有增加。实际上,当苏联在1942年11月发动冬季反攻时,德国的坦克数量比7月实施“蓝色方案”时还多了40%。不过,东线装甲部队只得到了1942年7月—12月生产的坦克总数的67%,由于北非战事吃紧,最后3个月,这一比例实际下降到只有60%。其余33%—40%的坦克被派去其他战场或保留下来用于新单位的培训,没有送往东线。东线的装甲师仅仅得到了维持编制的补充,没有真正的后备力量。按照普遍的经验原则,一支机械化的军队应该拥有超过编制10%的主要武器储备—比如坦克—这被为称为“作战浮动储备”,以作战时备件补充损失。没有备件储存,意味着德国装甲师的兵力水平不能在前线的自然消耗下保持编制。然而,如果德国的战区后勤充实有力,这种方法可能就足够了。

陆军司令部下辖的坦克预备队位于西里西亚的萨根。从德国制造商那儿接收的新坦克一般通过铁路运抵萨根,然后被送往东线部队,或者暂时留在维也纳的仓库。补充新坦克的次序由陆军司令部决定,但其逻辑往往令人难以理解,例如把“虎”式坦克派往列宁格勒地区,那里的地形显然不适合使用重型坦克。补充的坦克以10—20辆为一组,派往特定的装甲师。这种补充方法平均分配了资源,让作战单位足以继续战斗,不过没有一支部队能够完全恢复力量。

此外,德国战区后勤供应的缺陷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在东线的装甲力量,而从后勤角度来说,整个东线战争都是不切实际的。1941年—1942年的进攻使德国装甲师远离本土和东欧的后勤保障基地,极大地增加了车辆野战维修和库房保养的难度。例如,在高加索地区,A集团军群只能依靠一条单轨铁路来为第一装甲集团军运送给养,完全无法满足其燃料和备件补充的需要。在勒热夫,连接维亚兹马的主要铁路线一直没有换成标准轨距,因此每天只能开行两趟补给列车,第九集团军被迫在这样的条件下抵抗朱可夫的“火星”攻势。

(上图)一辆崭新的Ⅳ号坦克,旁边是堆积如山的新履带,大部分将被用于修复旧的车辆。

和英美、苏联标准化生产的坦克相比,德国坦克配件缺乏标准化是一个特别不利的问题。当部队缺乏足够的配件来修理受损的车辆时,他们通常会采用“自我蚕食”的方法(也称为“有限替换”,即从一辆或几辆受损的坦克上拆下零件来修理另一辆坦克),但这种方法会导致为了获取零件而拆散坦克。通常情况下,重度使用的坦克每3至6个月就应在后方维修,特别是悬挂系统和发动机。野战维修可以让坦克再开上几周或数月,但这些小毛病终将发展成在战场上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如燃油系统的破裂。一些坦克曾多次被打瘫,某些类型的战斗损伤可以在战场上修复,但只有依靠后方维修才能完全恢复战斗状态。

将一辆损坏的坦克送回德国进行基地级别维修意味着它可能要消失好几个星期,而与此同时,部队就少了一辆坦克。因此,捉襟见肘的德军装甲部队倾向于在前线保留大量的非作战坦克,希望通过“自我蚕食”和各种战场上的修修补补来维持一定数量的可用坦克。例如坦克炮塔的旋转电机损坏而又没有备用电机可用时,乘员就采用手动旋转的办法,尽管这会让他们在交战时冒更大的风险。在“降格模式”中行驶的坦克会变得十分脆弱,当冬天来临时,这些“降格”的坦克往往最先瘫痪。

支援装甲部队的德军后勤基础设施也十分脆弱,一旦遇到部队长距离撤退、冰雪使道路翻浆或是苏联游击队袭扰时就会失效。这一弱点在1942年末苏军突破B集团军群在顿河的防线时尤为明显,德军的供应基地超负荷运转,经常由于运输工具不足而不得不放弃。缺乏运输工具——火车、长途卡车和运输机——被证明是1942年—1943年冬季几乎令德军装甲力量崩溃的致命弱点。东线的德国战区后勤基本上没有回旋余地,即便是一点轻微的干扰也会延缓和暂停向前线运送关键的备件、弹药和燃料的进程。

关于装甲用德语怎么读音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