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父母教育孩子道德语言,新时代公民道德呼唤语言道德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父母教育孩子道德语言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父母教育孩子道德语言以及新时代公民道德呼唤语言道德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纲要》强调共建共享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社会文明,坚持道德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道德”和“语言”都是一种共建共享的社会现象。语言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驱动力,本质上也是全民共建共享的事业。语言道德包括说话的口德和为文的文德。讲语言道德既是公民有道德的体现,又能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及的文明用语、行为准则、校训、家庭教育语言、网络媒体语言、广告牌语言景观等都属于语言道德建设的范畴。语言道德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适应现代文明、建设家庭社会道德、立德树人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纲要》指出,要研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文明用语规范;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更好发挥其规范、调节、评价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要用校训励志,营造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这都是全社会或特定人群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重要的语言产品,研制和修订完善这些语言产品,可以提升公民道德境界。承载这些语言产品的宣传栏、显示屏、广告牌等媒介,既能营造明德守礼的文明氛围,也是重要的语言道德景观。增强语言道德的文明用语规范,既可引导人们重礼节、讲礼貌,也能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维护我们的国际形象。《纲要》指出,要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依法依规严肃惩戒污蔑诋毁英雄、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言行;及时批驳违反社会道德、背离公序良俗的言行和现象。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坚决抵制社会上和文艺作品中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清除“三俗”中包含的丑言恶语,可以增强人们的语言道德意识。治理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剔除谎言,有助于树立讲诚信的语言道德观和防治语言腐败。弘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嘉言懿行,可以传承传播优秀传统美德和文化。《纲要》指出,家庭美德建设需要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的语言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道德水平。科学研究证实,父母对孩子大声吼叫、严厉斥责,甚至使用贬低和侮辱性的词句,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暴力,会对孩子的大脑结构造成永久性的伤害,会在精神心理甚至生理上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用语言教知识、育品德时,必须提高自身的语言道德水平。孩子耳濡目染父母良好的语言道德,才更有可能成长为有语德、讲道德的好公民。

4、《纲要》强调要抓好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和暴力等内容。网络媒体中的虚假、不健康的语言是网络媒体语言道德失范的表现,势必严重危害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空间的语言道德建设确有必要。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个人或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标准与评价取向,具有提高社会公众文明素养的道德价值,承载着实现社会道德理想的责任。网络媒体传递信息及时、审美示范效应大,已经成为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阵地,其语言更是道德信息的载体、道德传播与教化的工具,重视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意义重大。

5、《纲要》多次提及“诚信”,语言道德的核心就是讲诚信,“修辞立其诚”就是语言道德和诚信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修辞、诚信和道德水乳交融,修辞对人生、社会和国家发展极为重要。《易传·文言》的名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最早使用“修辞”一词,古人把修辞置于创造、治理、经营事业的高度,足见其重要性。刘向在《说苑》中不仅赞同子贡的“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的观点,更是提出“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的告诫,认为修辞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主宰事情成败和人身荣辱,是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自通的途径和方法。修辞既是在修饰文辞,也是在修炼德行,更是在保护和成就自己、他人和社会,修辞能力是一个人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而“立诚”是提升修辞能力的关键。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修辞即做人,首要是立诚,特别重视语言修辞与道德修养的关系,认为作为客体的语言与作为主体的人,本质上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修口、修心、修文德具有本质的贯通性。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与“信”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孟子就认为“诚”是“天之道”,“信”(思诚)是“人之道”,天人合一,天道人道互通。从语言道德的角度来说,“诚”指“内诚于心”,是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就是真实无妄,做实事,反对虚伪;“信”指“外信于人”,是内诚的外化,言论既要真实,反对假话、大话、空话,还要求真理、立真理。可见“诚”与“信”在基本概念上同义等值,都是指人的诚实无欺、言行相符、内外兼修,诚信就成为传统的伦理行为规范和传统文化对做人的道德要求。孔子提倡“有德者必有言”,荀子强调“不顺礼义,谓之奸言”,都是要求言辞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周易》主张“言有物”,老子提倡“言有宗”,都是要求言辞要有信实的内容。古人讲言为心声,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说出感人、动人的言辞,才能表达“信言、善言”。总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呼唤语言道德,“修辞立其诚”就成为一条为人为文的根本性的语言道德原则。

7、(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石锓为该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8、《中国教育报》2020年02月27日第5版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道德语言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