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最伟大的德语作品 曼之后最精微有力德语小说

其实最伟大的德语作品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曼之后最精微有力德语小说,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最伟大的德语作品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1、去年我们推出了德语作家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今年,塞巴尔德《移民》被首次引入中文世界。这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作,也是他讨论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中国读者对这位被誉为“21世纪的乔伊斯”并不是很熟悉,今天这篇推文来自新民说老朋友,资深媒体人姚峥华,去年我们也出版了她所著的《书人陆离》,这次她想和大家好好介绍一下塞巴尔德,这位不被了解的伟大作家。

2、凭杂糅风格享誉世界,塞巴尔德成名作《移民》首次引进出版

3、在中国,读者对W.G.塞巴尔德(1944-2001)可能相对陌生。十年前他的长篇小说《奥斯特利茨》曾被引进,201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品牌重新推出,时隔一年,新民说再次请翻译家刁承俊操刀,推出塞巴尔德的名成作《移民》,这部作品是塞巴尔德四部短篇小说的结集,首次被译成中文正式出版。

4、在英法美等国文坛,W.G.塞巴尔德是一位重量级作家。人们对他赞誉有加。尤其2001年初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奥斯特利茨》出版,引起轰动,被视为新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德语小说。该小说2002年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2009年被英国文学网站评为新千年最佳小说。

5、但对W.G.塞巴尔德的热议,则归结于他作品创作手法的无法归类。

6、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的塞巴尔德,1967年毕业于瑞士弗里堡大学,1970年起在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任职。1980年代起他开始文学创作。

7、塞巴尔德的第一本小说《晕眩》(也译《晕头转向》)语言简朴优雅,有评论称是"文学类型的杂烩"。"杂烩"当然是客气的话,不客气的潜台词却是质疑他的"包罗万象"。

8、《移民》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92年。随后《土星之环》发表于1995年。六年后长篇小说《奥斯特利茨》出版,这部作品使塞巴尔德进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行列。

9、塞巴尔德的小说,每一部都与众不同,熔散文、杂文、历史著作、随笔、回忆录、小说、游记于一炉,锻造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学体裁。

10、有人把他这种揉合了各种元素的写法称为"创意写作",或是"塞巴尔德的漫谈"。心理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甚至认为他是"某一类新型的历史学家,而非某一类新型的小说家"。而塞巴尔德把自己的作品称为"纪实小说"。在学院高墙内当了二三十年老师的他,承认自己考虑到学术出版的种种限制,才决心打破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推翻虚构与非虚构的壁垒。并放弃叙事小说的常规要素——情节、角色、事件、节奏、冲突、高潮,以平缓节制漫谈式的文本叙述,夹杂大量的黑白照片为历史写照,呈现作品的纪实面貌。在塞巴尔德看来,照片如同现实,终究会消失在时间的灰尘中,而留存影像,只是为了挽留历史的瞬间。他个人有收藏照片的习惯,也会到处拍摄照片。小说中他所使用的大部分照片都是真实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出于小说的要求进行虚构。

11、在塞巴尔德文图互构的作品中,主题多着重于反映局外人、外乡人的命运,进而讨论族群及其历史渊源,有意凸显记忆和回望的意义。

12、勿容置疑,塞巴尔德的创作受博尔赫斯和卡夫卡的影响。其作品中我们甚至可看到托马斯·伯恩哈德、本雅明、胡安·卡洛斯·昂奈蒂等人的影响。他擅长于细微处理解、实录和见证历史。尽管故事性不强,但思辨性胜出。

13、我们来看看《移民》。译者刁承俊在后记中说,由于塞巴尔德喜欢使用长句,有时一句长达半页,所以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难度都比较大。他在翻译中尽可能忠于原文。

14、《移民》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一生奋斗,到晚年一贫如洗。他同现实世界断绝联系,动植物成了他惟一可以谈心的对象,最后开枪自杀。作家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塞尔温大夫同妻子不和是因为金钱,还是最后被揭穿的犹太人身世这一秘密?塞巴尔德通过塞尔温大夫的自述,展现了移民生活的艰辛。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生活处境。

15、塞氏风格是文本与照片互相拼接,互相比对。这些照片有明信片、建筑、人物、风景、绘画、日记本、门票等等。

16、书中第一篇小说《亨利·塞尔温大夫》收入5张风景照,1张人物照,1张旧报纸图。第二篇小说《保罗·贝雷耶特》收入16张图,人物照片占多数,有11张之多。此外,练习本上的手绘图2张,书信2张。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中有26幅图。建筑物占12张,其余为日记本、门牌、室内陈设图。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中图片达29张。其中15张为建筑物。风景图也占多数。

17、可见,使用照片成了塞巴尔德一种书写方法。在其后创作的《奥斯特利茨》中,他使用的图片达到了91张。小说中,文本因为图像变得生动和丰满,图像又在文本之外传递了历史信息。塞巴尔德语言又极其充满诗意,时常有跳跃的词句,比如"我当时似乎真的看到了死神的模样——为时短暂,恰似一只飞鸟的影子,从我的头上掠过。"正因为细节的合理整合,历史在塞巴尔德笔下栩栩如生。

18、翻译家潘小松写过一篇评论塞巴尔德的文章《在阴影中写作的塞巴尔德》,他认为,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因此他的生活一定有着二战的阴影。他还调用这些历史的阴影:大屠杀,欧洲帝国主义,环境的毁灭等等。他进入前辈作家的阴影:司汤达,卡夫卡,康拉德,用自己的调子谱写他们的生活故事。他还进入自己的阴影,回到成长的故乡小村,去美国探亲,搜集死去移民的哥特式故事。塞巴尔德生活在忧郁的阴影中,他的文字里透着乡思,有一种固定的韵致,有着"钟声般的庄严"。潘老师对塞巴尔德的写作赋予了"阴影"内涵。

19、而国际上赞赏塞巴尔德的作家中最著名的当属苏珊·桑塔格。2000年,桑塔格在《泰晤士文学副刊》撰文,指出"文学大师是否存在"的问题,在结论中她认为"就英文世界来说,尚有几人存在,其中之一就是W.G.塞巴尔德"。桑塔格这一番评价令很多人重新注目塞巴尔德的作品。

20、塞巴尔德的创作手法,确实影响了一批当代作家,如比尔·赛尔夫、杰夫·戴尔。

21、《纽约客》因此评论称,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的作品,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小说的类型,现在预测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自博尔赫斯以来,从根本上抹除和重画小说界限的第一人。

22、2001年12月14日,塞巴尔德驱车时突发心绞痛,迎头撞上一辆卡车,随即身亡,年仅五十七岁。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最伟大的德语作品和曼之后最精微有力德语小说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