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总体战德语翻译 二战初期德国人打的真是闪电战吗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总体战德语翻译的问题,以及和二战初期德国人打的真是闪电战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1、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心目中不可思议。如果闪电战不存在,如何解释二战初期欧洲战场上德国人几次成功的战役呢?即便是当年的拿破仑,也是用了十年左右才拿下俄罗斯之外的整个欧洲,而第三帝国仅仅用了两年。

2、然而,所谓“闪电战”其实是后人的总结。

3、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闪电战并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1919年到1939年,二十年休战期间德国的军事著作不在少数,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只有三本:鲁登道夫的《总体战》、隆美尔的《步兵攻击》和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

4、这三本著作并没有阐述有关闪电战的理论。即便是被视为闪电战代表人物的古德里安,他的《注意!坦克!》也只总结了一战时期坦克这一全新兵器的部分使用经验,提出未来的某些设想。并没有上升到战役这一层面。某种程度上说,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主导建立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反而是更成熟的装甲作战理论。

5、甚至德国国内,最早使用闪电战这一名词的,是一篇军事后勤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之所以会提出这一名词,就是不看好德国持久战的能力,认为需要速决战才有可能锁定胜利。不过,这篇推崇的不是装甲力量,而是空中力量在战争中的决胜作用。

6、全面阐释闪电战的德语著作,则是一位经济学家1939年在巴黎出版的《德国的战争实力》。与之前的论文一样,这部著作同样不看好德国进行长期战争的前景,却看好德国通过一场闪电式的军事行动获得胜利的可能。

7、作为被迫逃亡的犹太裔德国人,他对德国的认识比较深刻。虽然没有推断出德国可能采取的作战模式,却感受到德国当时正在酝酿一种在当时看来全新的作战方法。

8、英语世界中,闪电战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39年9月《时代》杂志上一篇介绍波兰战局的文章。很快这个词语就在英语世界中广泛传播,并出现在相关书籍中。很快,这个词语也出现在德国的出版物上。不过德国人似乎不太认同这个词语,在提到闪电战的时候往往加上引号。不仅媒体如此,德国军人也对“闪电战”这个概念十分不待见。

9、被认为是闪电战代表人物的古德里安除了一次吐槽外,再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这个词。其他德国将领的回忆录中,也大多没有这个概念的存在。

10、甚至连元首都否认这个词语是德国人原创,而将其归功于意大利人。有意思的是,孱弱的意大利人根本没有组建一支强大装甲部队的实力。只不过意大利在相关探索中总结出的一个词汇翻译成德语,正好是闪电战的意思。

11、抛开理论层面,闪电战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在其他国家的军事改革中有所呈现。这些元素包括坦克集中与其他部队配合的装甲师,快速突击渗透的作战理念,在当时看来无与伦比的机动性,以及空地协调的作战模式。

12、先说装甲部队的编组,这方面英国人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3、有一种观点认为,英国将领富勒在一战后期制定的《1919年计划》奠定了闪电战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了世界各国机械化战争理论的探索。但依照英国的一向作风,这个观点的可信度要大打折扣。不过有点可以肯定,这个所谓的计划确实提到组建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坦克的观念。

14、一战后,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尝试。各主要军事强国都有一批思想前卫的军人在进行装甲部队、机械化战争的理论探索。提出过相关理论的人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法国的戴高乐、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

15、作为德国未来战争主要对手的苏联,一度在这种探索中走在前列。但在之后的西班牙内战证明,单纯的装甲部队,或者说坦克部队在面对对方坚固设防阵地、步兵的猎杀以及空中打击时显得十分脆弱,并不足以制霸沙场。

16、这导致苏联人一度解散了之前编组的装甲作战单位,直到德国装甲集群横扫欧洲的时候,如梦初醒的苏联才重新编组装甲师、装甲军等。只是为时已晚,苏联装甲部队与其他兵种之间缺乏协调,组织混乱是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军队惨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17、快速渗透的作战模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人的暴风突击队就采用了类似的模式。训练有素、装备相当数量自动武器的小队渗透进敌方的防线,寻找敌方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突击,从而破坏敌方整个防线的稳定性。这种战法十分高效,且节约资源。对于自身资源有限,但单兵素质极强的军队十分适用。

18、靠着这一高效的作战模式,德意志第二帝国差点逆转了一战的形势。富勒的《1919年计划》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这种作战模式的装甲强化版。

19、当然富勒也融入了自己的东西,那就是强调对敌方指挥和控制系统的打击,而不是首先撕裂敌方的防线。之所以有底气这样做,原因在于装甲部队的火力、机动性、防护力比起步兵单位有了质的飞跃。只是限于当时航空技术的限制,空中打击并没有在考虑的范畴内,不失为一种遗憾。

20、超强的机动性,更不是德国人的首创。依靠机动性取胜的战例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不论是亚洲的古代中国世界,还是各种宗教相互撕扯的地中海世界,都有无数战役证明了机动性的重要性:赢得时间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缩小空间对战争的影响。

21、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骑兵大战的苏波战争中,苏俄骑兵第一集团军用极短的时间从高加索机动到乌克兰,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这支骑兵队伍在波兰军队意料不到的地方发起打击,撕开波军防线后在后方不断打击对手的指挥所、物资集散地、兵力集结点……

22、这一系列行动显示了机动性的优势。如果把那些血肉的马儿换成钢铁的机器,破坏力呈几何式暴增。只要能保障后勤物资的供应,对手的命运无疑会很悲惨!

2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的施里芬计划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就在于机动性不足如果能抢在法国人从德法边境回撤前,就能到达巴黎城下,历史会怎样发展就不好说了。二战德国四十天荡平法国就是明证。

24、闪电战中唯一堪称创新的,应该就是空地一体的作战模式。空军的战机作为炮火的延伸,在当时有效弥补了陆军打击范围有限、反应不及时的不足,可以为监视或者破坏对手的有力支撑点,避免了装甲部队陷入不擅长的攻坚作战中。而且空中打击有其独到的优势,直到现在来自头顶的攻击都是让各国军队头大的问题。

25、不过,这对德国来说有利有弊。利在于战争前期,空地一体使得对手在防线撕裂后,难以重新组织防线。弊端则是德国空军远程打击能力薄弱,在面对隔海相望的英国、疆域辽阔的苏联时难以打击纵深目标,进而无法破坏对手的战争潜力。当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卷入战争后,这一问题变得更严重了。

26、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二战时的德国的确在资源有限状态下靠着“闪电战”打出了让世人震惊的战绩。但问题是,时代变了。20世纪的战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战争,最终比拼的是资源和底蕴,这一点上德国先天不足,很难依靠后天的努力去改变。甚至德国近似工艺品的战争装备也是这种情况下无奈的产物:资源有限,必须保证武器在全使用寿命下的可靠性……

27、总体而言,闪电战只是资源有限、战略处境艰难下无奈的产物。他的生命必须建立在快速进攻的道路上,一旦进攻受阻,下一步就只能是悲剧了。一旦陷入持久战,闪电战就只能徒叹奈何了。

28、有趣的是,虽然闪电战没有带给第三帝国最后的胜利(这应该是全人类的幸运),却深刻影响了二战后世界军事的发展。

29、法国坦克对机动性近似疯狂的追求、苏联钢铁洪流的打造、苏德两国对于步兵战车性能的不同关注点、美国人对于空中打击的执念……

关于总体战德语翻译和二战初期德国人打的真是闪电战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