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学生主体性德语 德育先行须唤醒学生主体性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主体性德语的问题,以及和德育先行须唤醒学生主体性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1、近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系统谋划“十四五”德育工作。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过在加强对德育的关注、创新德育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德育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矛盾,就是德育的主导者——老师有时会忽略德育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感受,没有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德育的实效性。谋划“十四五”德育,应当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

2、大家总是想当然地把德育创新的焦点放在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理论水平、形成教学模式等方面,唯独忽略了德育主体——学生们的需求和感受。在开展德育学术研讨、制度建设、体制改革、效果展演时,要真正关切学生的实际感受,想象他们内心在想什么,避免学生在德育中只是被动接受、被动参与。否则,机制建好了,课题做完了,但是德育实效却可能并不理想。

3、事实上,学生不是一个纹丝不动等待被灌满的容器,而是一支期待被爱、被包容点燃的火炬,我们要用发自内心的爱去激发、去唤起、去浇灌学生心中那颗深藏心底、一直被忽视的种子。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感受,不但影响了德育效果,也无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接受德育的积极性。

4、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视角,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年龄层次展开德育。让他们参与到身边鲜活的、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中去,把课堂上的“大道理”,转变成学生便于参与的日常生活好品德、好习惯。比如我们学校通过倡导“日行一善”,鼓励同学们每天做一件好事,就很受孩子们欢迎。只有让孩子们亲自感受、主动接触,宏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还要走进学生心灵。道德并非高傲而生硬的教条,德育就是用爱来教育,用心爱护学生、感化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参与度和创造性。我们常常说课堂是德育主阵地,但是这种思想层面教育的成效,往往难用直观、标准的方式检验出来;而正由于德育缺乏评价和考试的反馈,更难以把握其实效性。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越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越需要老师们多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听其言观其行,问问孩子们的反馈,看看他们的表现。只有从过程、结果端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改变,我们的德育才能说见到了成效。关注学生的获得感,要求老师讲究文火慢炖的教育艺术,犹如工匠般的慢工出细活,是个很大的考验,却值得好好试一试。

6、“良师育人诺,从教乃得生。启思言语间,润心细无声。”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必须要突出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和教师,应当朝着这个方向更新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把德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度。唯有如此,德育才不会流于说教、流于形式。

7、(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姜屯镇中心小学教师)

8、《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9日第2版

9、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生主体性德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德育先行须唤醒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德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