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学习德语大学教书(在国内大学和在德国大学给学生上课的不同感受)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学习德语大学教书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在国内大学和在德国大学给学生上课的不同感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去年8月回国入境,9月开始在国内S大学的过渡时期,到这个学期正式入职,不知不觉,7个月就位于自己身后了。未正式入职之前,S大学安排的课较少,赶上同城另一所大学J大学德语系的某老师生病手术,急需老师帮忙代课,老师的互相介绍之下,推荐了我去兼课(注:正式入职之后任何兼课都是需要获得学校审批的),所以上个学期我上课还蛮多,两个学校,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有基础课、会话课、翻译课、写作课、历史文化课等等。

虽然在国内给学生上课的时间不久,可联想到自己在国外时候帮导师代课时候的经历,依然觉得深深的触动。

需要提前打个预防针的地方是,有的人看过文章可能会觉得我片面捧吹德国学生而故意贬低国内学生——我想说,还真不是。我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我读硕士时候的德国同学以及我读博士时候的同学,他们确实也比较优秀,最起码在我看来,是比我要强很多的。可能有的留学生也遇到过学渣的德国同学吧,但我没调研过。

那是12月初的一天,我在J大学的兼课结束,前后帮忙代课2个月。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团团把我围住,舍不得我走,回家的路上,也不断收到学生的信息,尤其是大二的学生,发的微信最多,说我给他们上的那门课,非常有趣、好玩,而且还有深度,希望还能继续听我讲课——给这个班上的是德语会话课,说实话,那门课我自己也非常确信讲得不错的,因为我的备课同时参考了德国和中国的教材,还有视频和自己做的PPT,加上我本身对某些话题有过深入研究,又在德国待过,能够自由地在思想和深度上有所延展,而大二那帮孩子,也非常主动,他们乐于参与到我的课堂中,对于我的启发式提问,都会抢着回答,对于我所提出的场景式对话演练或者别的什么要求,他们不但接受,还表现地超出我的预料——让我觉得,这帮娃子不去演电视剧太可惜了,简直是戏精,太可爱了!

老师和学生能达成这样彼此喜欢,甚至分开之后依然会怀念当时的上课场景,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依然会找我求助——这样的课说起来就算是很成功了。

上这门课给我的体验,也是在德国B大学帮忙代课没有过的体验。德国B大学的学生仿佛是天生的“思辨家”和严肃的“学究”,无论你怎么讲,他们总能提出问题,不断地追问你,会让你颇有压力。国内德语系大一大二还在学习语言阶段,即便提出问题,也不过是小打小闹的语法问题,大三的也不过是翻译策略问题,或者文学分析方法和阐释类问题等,我不用看书不用查资料也能立即回答出。但应对德国学生可不行,他们的“问”颇有“为难”的意思——好像如果能把老师问倒,是个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所以每次备一节课,我要看很多书,做很多笔记,而且本身我是非母语者,这意味着在对某些比较难或者特殊的专业词汇及用句上,我还得格外查阅、记忆和练习。

有一次学校还跟历史研究所合作,开了一门有关中德历史、文化和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课程,参加课程的人不但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还有讲师和教授,而我导师希望我能负责讲述跟中国有关的一些课程,可想而知,压力多大。那真是每一节课备课,都要看超过十本书的节奏,上课会被问到各种问题,甚至连跟主题无关的问题都有,比如从马克思韦伯对于儒教和道教的解释,从孔子、老子到庄子...还好还好,幸亏我都研究过,虽然不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应付”还是应付得完的。上完课其实无论学生还是我,都能收获颇丰,若要说轻松,那是“没影”的事。不得不感慨,德国,果然是个出“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地方,真能思考,真能问!

在J大学,除了大二,大一那个班是基础德语,可能因为是从一开始自己带新生,他们对我的接受程度也非常好。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我还总想起自己读大学时候的场景,那时候哪里有什么多媒体教学,老师夹着课本就来啦,上来就是单词听写,然后跟着录音听课文,听老师把课文里的语法点和重点讲完,咱们就标记好记好——现在这年头这样办不行啦,这年头学生们要求可高了,得视觉印象好,得方法多样,要不然学生就觉得你无聊。没事啊,这些都不是事,课下多花时间备课,什么样的上课形式和内容也能搞定。咱也要求高,现实中也是逮着什么可以做对话练习就让学生去做,所以两个月之后,大部分学生口语还挺“正”的,也算帮忙代课成功吧。

但要是以为在国内给学生上课都这么美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中,我遇到的“问题”,要比美好多太多。

上面提到的这两个班,之所以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是因为无论是大一的基础德语课还是大二口语课,难度系数都不是很高,而且因为我随时使用生活中的案例,能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他们的兴趣,又因为常常旁征博引一些好玩的语法或文化现象,很容易使得学生们积极主动参加到课堂讨论中来,所以即便学生们不预习,跟得上我的节奏,还是能掌握的。

然而我上个学期上的课,岂止这两个班的课,还有别的班,别的课程,其中一些需要学生提前课下阅读资料的课。在此提醒一点:中国的老师给学生的课前资料其实真不多,你看看德国的文科,从本科开始,哪节课不是需要你提前翻阅几本书,读厚厚一沓的资料!

我想起来,毋宁倒说:能遇到愿意听你讲课,配合你的学生,实在幸运之至;如果还能遇到愿意并且会“自主”学习的学生,那简直是天之恩赐!

何为“自主”学习?“自”即“自己”,“主”,主观能动性。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由点及面、由线成网,等到毕业,已经是一个可以系统地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家庭和社会需要的人,总是等着别人“喂养”的学生,如何走上社会呢?

我没有用我读社会学时学习的方法将自主学习和不自主学习的学生进行一个量化,因为不想得到一个冰凉的数字。而实际上,就我所教的这些学生中,知道自主学习的人,占比是很小的。包括J大学这两个比较好的班,你从教室头走到尾,瞥一眼他们的课本,就知道有没有预习过。

当然,也会出现非常极端的现象——也是我上个学期亲身体验到的:我自己即将入职的S大学的大三这个班,几乎每个人都很爱学习,我问他们业余刷不刷抖音或出去玩什么的,他们的回答是没有时间刷抖音,也很少出去玩。他们上课的表现也非常好,在对某个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前,我也会让他们先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不管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发言,还是我点名叫某个学生,他们的见解常常比较系统和深刻,一听便是课下下过功夫的,这个班让我觉得,没有最优生,也没有最差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而J大学的大三,则是我在德国代课与在国内代课期间遇到的最“惨”的一个班。我跟J大学这个系的系主任笑言:“如果S大学大三这个班跟你们大三这个班同时参加任何一个比赛或面试,他们直接碾压你们。”系主任无奈,连连叹气。

当你踏入教室的那一刻,你就觉得进入了一片死气沉沉的“死海”一般。

再一眼望过去,很多人的桌子上,笔没有,笔记本没有,书本也没有。

好像不是来听课的,就是来一下,让老师知道,我没缺课......

那一刻我好想告诉他们:我在德国读硕士的时候,曾经有个师哥,每次都不缺课,但从未课上提过问题发过言,后来这门课没拿到任何成绩,教授给他的理由是:课堂零贡献。

那是翻译课,在没上课之前,我还期待能够在跟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同时也学到点什么东西,因为年轻人脑子活跃嘛,会让你有新灵感吧。可是,我的期待不但落空了,甚至觉得,为这个班付出一分钟的时间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大三的学生,连“我认为”三个字用德语说出来都各种各样的花式错误,实在不知他们大一大二的时候都干嘛了。

为他们上的每一节课,我都至少参考两本教材,常常回家路上也在看书,写PPT和修改PPT至少两小时,路上看到哪处广告牌好玩,或者墙上的标语可以用到哪些相应的翻译策略,也会立即写下来上课分享给他们,冬季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各种描述下雪和雪景的句子同样如是。但是当你下一节课来问他们上节课学的东西时,没有人能说得出来,基本毫无印象,最好的学生说出来也是语法支离破碎,再稍微变换个说法,更是眼神迷茫,支支吾吾。

有一次讲完一个翻译策略,想让学生拿来应用一下,便点名叫了一位同学,结果他左看看、又看看,看看窗外,看看天花板,我都站在他身边等他回答了,他却装作没看见我——我一点都没生气,说实话,这些事犯不着生气,我都无奈地笑了,转身叫了另一位学生回答。

这样上了几次课之后,换做任何老师,还想认真备课么?

有的人说大学老师就是讲完课走人,学生会不会也不管——我就想,每个想来大学做老师的人,初心都是因为喜欢这份职业,这份职业有个特点,就是老师的力量再小,再不能成为“明亮光火”,也能小小“烛光”一下,总能照亮一个学生吧。但是给这个班上完课我意识到,嗯,不但照不到,老师的光也会被熄灭。所以当外界说大学老师不负责任的时候,可能得想一想,是真的不负责任么?还是被学生“逼”的呢?

然而我还是没有放弃,我想着,既然我辛苦备课你们一点也不学,一点也不会,那我把主动权让给你们,本来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啊?

我在德国留学时候,经常需要“作报告”(后面我知道国内把这种方式叫做“课堂轮转”)。在德国大学,尤其是文科,作报告的上课方式就跟家常便饭一样。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学生负责一节课,学生自己读教材,课下查资料,然后做上课大纲,上课用的PPT,去给大家作报告,教授一般坐在下面听,学生讲的不好或不准确的地方再更正,学生讲不到的地方,教授再补充。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和享受那时候的留学经历。班里有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也有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也门的,可以说是非常international了。每次作报告,我们两个人或三个人一组,一起读资料,一起弄明白,然后分工做PPT和Handout,真正作报告之前先在小组成员前试讲一遍,无论是内容学习,还是口语练习,都得到极大的锻炼。等轮到自己上台,像老师一样去讲课,特别训练人,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德国学生作报告的时候,我发现德国同学不但讲得很清楚,还能讲到连教授都不明白都要举手发问的境地,我就觉得,“啊,真特么,啥时候我也那么牛逼啊!”

我想,那就采用这种方式吧,最起码这样学生提前看书了,总会有点印象吧。结果呢,我提出使用这个方法之后就遭到了学生的反对,反对我的学生还不敢当场说,是下课时候用匿名微信加我发给我的。

“老师,我们知道您这个学期课多,所以您是想用这种方式逃避备课吧?!”

你会解释么?难道你要告诉学生,老师也不是圣人么?你要告诉学生,如果老师不备课,老师也不可能很好地控课,也不能在你们讲的时候发现太多问题或立马就能很好地补充么?你要告诉学生,正是因为你们的不作为和不学习我才采用这种方式?难道你跟学生解释,作报告其实很锻炼一个人的能力么?

反正我是一点都不想解释——因为这些学生搞得好像学习是为我学的一样,实际上,你爱学不学,跟我有啥关系呢?

而且还有一个因素,我们的传统中,老师始终是“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线性模式始终深深刻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想打破这种固化的印象是很难的。德国的学生能够欣然接受这种上课模式,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宰者,老师不过都是“支持者”,是在遇到问题时才给出建议和帮助的人。

再上课的时候我就同他们讲,“你们随意、随意哈,如果有想作报告的呢,就告诉我,不想做的,就不做,要是没有呢,我建议咱们把这个课停了,毕竟大家都是浪费时间,讲了不会,一问三不知;让你们自己学你们又不愿意,何苦耽误双方时间呢?如果说学校不让咱们停这个课,你们也不想学,那我就随便讲,不那么辛苦备课了哈。”

这样说了之后,反而有几个学生积极主动起来,开始学习了。但因为基础落下实在太多,系统性学习方法也没掌握,心里依然只能叹息的,那一刻,我竟非常庆幸这个班不是自己带出来的,否则觉得实在愧对他们的父母。

当你觉得自己的付出的确帮到了学生,的确“照亮”了哪怕一个学生的时候,你会觉得再辛苦都值得,但当你发现你的所作是无用功,你面对的,是毫无“自主学习”概念、毫无“自修能力”的学生时,你甚至会隐隐为祖国的未来担忧。

这张图片是我刷小红书时候看到的一位大学老师的分享,图片下面的内容编辑区,她的语言中充斥着诸多无奈,说自己如何一开始热情似火,结果进入大学工作之后,激情逐渐被混日子的大学生浇灭。她分享的这张图片,外行人可能看不懂,但做老师的都明白:如果word文档中出现格式这样的问题,包括首字母大小写这种,其实这不是大学老师要给学生时时刻纠正的问题。不会改word的大写,就需要老师去告诉么?

就拿我自己而言,从读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也包括中间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未曾让任何人因为word,Exel的格式问题而耽误过一分钟的时间,私以为,这是个人技能和自学问题,不属于大学老师教书的范畴。

另外,我当时看到的时候,就心生唏嘘,啊,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老师觉得很多学生混日子啊!

我曾经给J大学大三这个班还有S大学写作班讲过写德语论文的格式问题,详细的不能再详细了,字体、字号、空格、行距、段落之间的距离、注释等等,然而不管你讲多少次,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格式错误始终让人“眼花缭乱”和“头疼”。就好像你曾经为学生讲过的东西,都付诸东流一般。

如果我一次讲过,没记住,出现错误可以,如果是讲过三次以上呢,毋宁倒说,是学生不尊重师长,不把老师的话听到耳朵里去,更不记在心里。

你要说学生“坏”?那肯定不是的,他们见了你还会很礼貌问候,你若需要跑跑腿的帮忙了,他们也愿意帮你,所以把这种问题上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就没必要了。

然而仔细想来,最起码跟我那读大学时候的同学比起来,我还是觉得现在的大学生要缺少一些品质的(目前我只在J大和S大教过书,S大是985和211,J是二本,所以该文中提到的问题或现象可能不适用所有的大学)。

美好品质的欠缺体现在方方面面,刚刚提到的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要讲至少三遍以上,他们才会改正,这是一个方面——大概,听课听的是寂寞,做笔记做的大概是孤独吧。

第二个大的缺失:“为他人考虑”。德语中相对应的词就是Rücksichlosigkeit,就是为他人考虑这件事,丢失了,不存在了!

比如有一次安排给S大写作班一个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有关的作业,收回作业时,仅有一两个学生在文档中写上了他们的姓名和学号,其他人都没写。这个班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整体学习非常好,上课交流也让我非常愉悦的一个班,按照他们的表现来看,我觉得写作业需要写上自己名字这种事情是不需要老师说的吧。

然而我错了,大部分人不但文档本身没写,打开文档,文档中也没写。而且,他们并不喜欢用邮件,都是在微信群里发给我。我想,那我对照微信群的名字把作业标记好吧,要不然我批改完都不知道是谁的作业,结果微信群里也没有人修改过他们的群备注名,全是各种各样的昵称——那一刻我就想,要是你们参加工作了,连工作群都不知道改名字,连做的项目都不写题目,不写名字,这样的人,老板怎么信任,同事又该怎么信任?我当然是要求学生写好名字改好格式再重新发给我,可是在我的认知里,这真的真的不是老师需要安排和强调的事情呀!

不为他人考虑,当然,主要是不为老师考虑。我曾经跟很多班级说过,其实正式的工作方式,比如交作业回馈作业,是要用邮箱的。但没用,几乎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微信,因为微信对他们而言实在太方便了啊!

可对老师而言,微信大大增加了私人时间被入侵的几率。

今天上午,对,今天是周六,原本应该是我的休息时间,但我给J大的一位学生修改了她要自己参加某活动用的德语作文,实质上从我正式入职S大之后就不再给J大兼课了,他们有自己的老师,不仅是她,J大一直有学生不断找我求帮忙。我就想,为何他们不找自己的老师呢?难道是他们的老师不大好说话?哎呀,我是不是应该不要这么nett(友好、和善)了呀?

我自己的工作其实是满满当当的,我有一本书翻译进行一半,一本学术专著也时间紧迫,还有一个立项项目申请报告仅有一周时间了,但学生总觉得大学老师很轻松的,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老师是有家人需要照顾的。三十而立的人,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呢?!

但是不管J大,S大,还有我之前在德国B大学认识的一些毕业困难的中国留学生,总是问诸如此类的问题:

“老师,哪个键盘键对应德语的上下引号?”

“老师,某某单词和某某单词有何区别?”

“老师,您把课件发一下,上课没做笔记!”

“老师,刚写完的文章,希望您能帮忙改一下!”

不是说学生不能课下问老师问题,也不是说老师不能给修改,像这个学期我指导的学生论文,初始阶段我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给改的,也包括内容和逻辑问题,为的是给他们起到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后面他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来。

我在德国读博帮导师代一些课的时候,班里的德国学生常常问一些问题,甚至课下也问,但那种问是深层次的,不是这种鸡毛蒜皮可以自己解决的小问题。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市中心书店看书,遇到一个德国学生,看到我翻阅的是旅游册子,她便同我讲,想写跟旅游册子的翻译有关的论文,她问个不停,我也一直回答,直到书店要打烊把我们赶出来。时间被占用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觉得“值得”,同时,因为那位学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我觉得不只是在回答问题,也是在交流思想。而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你会觉得纯属无意义占用时间。因为那是学生自己就能搞定的问题,只是因为“懒”,只是想给自己省事,问一下老师就知道,何必要去自己查呢?

我也曾经是学生,我也让老师修改过东西,但我什么时候才敢把自己写的内容发给老师呢?一定是我自己读过三遍以上,修改过三遍以上,还让德语母语者提出建议再次修改一遍才给导师,为何?因为我有敬畏之心,我也有自知之明,我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德语不是母语,那我就要多读多修改,我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表达是否“太过中式”而可能引起外国导师的误解,所以我尽可能自己解决掉这些问题,这样导师看我的东西,会比较省心,也会在最关键的地方给我建议。我博士论文(德语)的每一页,有的改过十几遍,最少的也在5遍以上。

但我现在接触到的学生,我没有发现一个在这方面比我要敬畏他人、要考虑他人的学生,真的,一个都没有。

我也希望学生问的问题是不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而不是这些他自己就可以查到的。单词的区别自己查词典不可以么,键盘对应表百度一下不行么?让我给你修改文档之前,你自己至少先读过和修改一次可否?满满的错误你发过来,让我情何以堪?我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给你改?

像上个学期,其实我一直超级nett(友好、和善),学生的任何问题任何要求我都满足,为何呢?有很大影响是看小红书看知乎被吓的,太多学生在网上骂老师了,我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学生骂了。就刚刚还看到一个学生在小红书分享他老师给他的论文开题的评语,就四个字:不行,重写。

他就抱怨老师、嫌弃老师,还责怪老师不把问题说明白。

我看了一眼他的开题,那个真的是,“惨不忍睹”,的确是得重写,要重写意味着整个都不行,还有啥需要解释的,自己都没厘清思路,难道指望老师给写一个么?

那个老师说的已经很礼貌了。真的,我在德国B大学经历过很多也看到过很多。

一次,一位英国的同学去找德国教授,让教授过目自己作报告用的重点内容列表,教授直接说:写的垃圾!我们在门口排队等待进入Sprechstunde的人都能听到(德国教授每周都有Sprechstunde谈话时间,学生有问题可以去找教授,需提前在办公室门口的登记表登记,或邮件告知)。

还有一次,一位德国同学因论文开题报告被骂的狗血淋头,还被骂“Idiot”(白痴、笨蛋),要知道,那位德国同学在我看来已经是我们所有人之中的佼佼者了!

现在中国的老师都不敢使用诸如“笨蛋”一类的词眼,因为你不知道啥时候可能就被学生爆出来说你侮辱学生,都谨慎小心的很。

但我现在真的想说出来,想告诉即将上大学的,正在读大学的学生:你们是“大”学生!不是高中生,不是中小学生啦!大学意味着,你得开始自己的研究学习啦,不能时时刻刻任何事情都要依赖老师啦!老师是你们的师长,是你们的答疑解惑者,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是你们的24小时保姆呀!

还有一个让我感觉比较头疼的问题是电子化设备的入侵,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个ipad,巴不得所有的东西都用pad搞定,这就导致什么问题呢?

比如说对待作业“懒”,直接把上课在ipad上记得笔记截图发给老师。这么说吧,不管是企业还是大学,正式和官方的文本要么是word,要么是pdf,但多少学生没有这个自觉意识呢?

我也有pad,我完全可以用notability在图片格式上批注,但我实话说,这样于学生毫无益处,尤其是在涉及到德语写作的时候,word可以练习德语键盘输入,调整格式,notability之类可以么?而且电子书写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看着会,一写就错。听写课上,不使用ipad的学生犯错率要远远低于使用ipad的同学。

这种电子化的入侵,还导致学生上课做笔记的减少,J大学大三那个班,我说过,他们连书本和笔都不带,觉得有用的地方,拿出手机啪叽拍一下就完活了......

我做个PPT还是一页一页打字进去,一页一页调整和修改呢,你就“拍”一下就完了?拍一下就能印入脑子么?拍一下能学会和锻炼系统化整理及学习的能力么?

这些,其实都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对学业的不尊重,对自己的不尊重。

给J大大一新生代课时,我发现有两位同学的上课积极性非常差,一问才晓得,他们是经由调剂才来到现专业的,就是说,不是自己心目中想学的。

这种情况说实话全世界各国都有,像在德国,是可以换专业的,甚至在选专业之前,可以先去听课感受一下,然后再去选。

在中国,如果所选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也是可以换的,只是非常麻烦,需要达到各项审核标准。大部分人也就不去改,于是就开启了“混日子”模式。

好在他俩是新生,我让他们以俯视专业的目光看待大学专业,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学专业是为了学生学习分的专业,在实际中,很多专业是融会贯通,是交叉学科,等真正工作了,用到的也绝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知识,又为他们详尽分析了该专业在找工作时候的利弊,他们果然改变态度,积极用功起来。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学混日子的学生太多太多啦,经常有学生抱怨,学个小语种有啥用,全世界都会英语呢;学个汉语言文学有啥用,谁不会汉语;学个历史有啥用,毕业能找到工作?

说出这种话来,或者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实在缺乏“谦虚”之心,不知晓、不明白还不放在眼里的东西太多了。

就拿小语种来说,真的没用么?我以自己,同学或师哥师姐师弟师妹的经历来说说吧。

我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跨文化日耳曼学,这是个比较杂的专业,包含很多领域的内容: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国情课、翻译课、跨文化交际等等,好像学出来你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深的感觉,俗语说,“半瓶子醋乱咣当”的感觉,但真的如此么,我不这么认为,我反而觉得,这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是非常必要的。

毕业后我没有立即读博,因为我想亲自去体验一下,看看大学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中到底有没有用。我去了一家中德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公司工作,该公司在北京、在杜塞尔多夫和法兰克福都有分公司。我最初面试的秘书职位。

面试的时候是在杜塞尔多夫,杜塞尔多夫分部的人比较少,我去那天,恰巧他们需要全员出去参加杜塞尔多夫的一场活动。

董事长于是吩咐我,你就“看家”吧。

头一天去公司,诺大的公司扔给我一个人,oh,那种感觉,真不知该如何形容。

时不时有客户打电话进来,大都是咨询业务的,那是在德国哦,电话进来自然都是德语。但我都轻轻松松应对了,因为该公司的业务我在来之前都熟读过,公司做过的跨国案例我也详细研究过——这种习惯,是我在读书时候养成的,不管干什么,自己先研究透了,做好准备。所以回答德国客户的问题,就成了“小菜一碟”。

再然后,董事长他们在现场需要一份德文的财务报表,很急,十几页中文报表电子传给我,让我立刻开始翻译,我学的内容大都是与文学、社会学、文化有关的,说实话经济领域的德语我很薄弱的,但没事,开电脑,上网,我想,类似这种玩意,肯定网上都有模板的,所以我下载了经济专业的术语对照着来翻译,很快完成。

是因为我学的好么,不是,是因为我知道,任何情况下,人都得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指望依赖他人,所以当我说现在的大学生依赖微信随时等待老师喂养和告知的习惯,非常不好。

我做秘书的第一周,除了秘书的工作(会议记录、行程安排、为公司领导做口译等),还帮助翻译部做了不少翻译的活,也在节目部录过德语音频,帮助执行部联络过德国的市政府和企业。

第一个月尚未结束的时候,有一次执行部遇到很大问题,是个非常紧急的项目,需要安排好国内和德国的项目策划和落地实施,也包括中方人员到德国的签证办理,如果有时间慢慢磨所有人都能解决,但时间不等人,德国人做事也没中国人灵活,一般要提前预约很久。执行部没有会德语的,翻译部的人忙不过来,于是只能让我去解决。

联络德国的政府和企业要邀请函,跟德方企业沟通对接项目,送中方人员抵德,这一套做下来,老董发现让你做秘书实在大材小用啊,直接升到项目经理,再后面直接升到副总,去欧洲出差也要带上我,为何呢,因为一路出行,咱可以随时做口译,随时导游,随时解决问题,让老板省心啊。而且因为读跨文化日耳曼专业的时候,接受过跨文化商务训练,因而知道如何做好两个文化之间的“协调者”,减少双方的误解和矛盾。所以说,工作中用到的能力,哪个不是大学时候练出来的呢?

可现在,你让学生上台做个报告,有多少学生会说老师是懒得备课?你让他早起十分钟去朗读背诵个课文,他跟你说已经不需要参加高考了;让他写个十页的小论文,他跟你说别的老师是考试,做卷子就行,还是“开卷”,您干嘛这么高要求?让他改好书写格式,他觉得你连这种小事都要跟他强调再三,婆婆妈妈......

那工作我甚喜欢,非常有挑战性,但我最终还是辞职了,因为我觉得我想体验的已经体验了,体验过知道了就好,我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在学校工作,所以我申请奖学金继续回校读博了。再然后,进入大学教书,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

再说一位师弟吧,他本人也不是特别喜欢小语种,不喜欢文科专业,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混日子,相反,他德语特别好,学习也很认真。我印象里,他经常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还看书。此外,他格外关注自己所喜欢的经济专业,只要有时间,便跑去经济专业听课,还参加了经济系的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转专业成功,再后来,他进入德国大众工作,疫情未爆发之前,他也是经常往返中国和德国。

还有一位师哥,也是B大毕业的,他的专业是物理学,我只要把他的名字往谷歌一输,就能发现他很多论文还有研究成果。但你说他是书呆子么,不是的,他为人交际也很广,又因为看的书多,去的地方也多,是个很通透的人。

我读硕时候的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的工作领域十分宽广。有驻地德国某市政府做了口译的(同传水平),有在德国开了餐馆的,有在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工作的,有跟我一样在学校教书的,有在德国企业工作的。我那个班的同学,说起来,还都蛮有水平的。

当然,我在德国多年,接触到的不一定都是同班同学,我见过很多毕不了业回国的。也遇到过好几个拜托我帮忙写论文的,意思是他们不差钱,你是要1万还是5万,都可以啊,我们父母不差钱,直说得我心里发颤,哪个父母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是真不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容易。

当然,我全部婉转拒绝了,一个是自己当时学业沉重,而且我兼职很多,真忙得没时间,再一个是德国对作弊之事查得很严,一旦发现别人论文不是自己写的,而是你给写的,那么你也有危险,你的学位也会被取消,所以这种事情,给多少钱都不干的。

但你要说这些学生脑袋瓜子不好使么,不是的,特聪明,但为何就憋不出来区区七八十页的硕士论文?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就完全那种初中高中时候那种,就等着老师告诉,划重点,自己不会主动和系统学习,做报告需要厘清文章思路做个Handout也做不了,常常找我帮忙。其中有个学妹,回国后她应聘一家二本高校的教师职位,最终没成功。怎么会成功呢,就算是最差的大学,它也不会要一个连自己都不会学习的人去教学生吧?

所以为何说一定要谦虚呢,怀着谦虚的心,随时反思自己,观察别人。看看自己怎么做的,别人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颗学习上进的心,时刻强大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这个抱怨那个,一遇到问题就把大事交到别人手中。

说实话,老师大抵都喜欢谦虚、且态度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回头有事找老师帮忙,老师也愿意。

这周我就帮了J大大二的一位学生修改了她参加作文比赛的文章,嗯,其实我现在是S大老师,真没这个义务。S大大四有个学生有计划出国读书,正帮助她修改动机信和文书,查找德国学校录取要求之类——为何愿意帮,因为教过一场,彼此间是有师生情分的。而且老师也知道学生父母不容易,出国要找个中介帮忙的话,怎么也得上万吧。所以老师愿意拿出自己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来帮忙,但假如你是平常不把老师放眼里、学习态度也不端正的学生,老师会怎么办呢,大抵连微信都不愿意回复的。

说到底,在学生还没有真正离开大学以前,可能时不时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对待老师谦虚一些、礼貌一些、态度好一些,对自己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当然了,人生之一大事,便是快乐。明天和意外,谁也不晓得哪个先来,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过好“今天”。

学习德语大学教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在国内大学和在德国大学给学生上课的不同感受、学习德语大学教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