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akt德语?语言学会与德意志语言的净化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akt德语的一些知识点,和语言学会与德意志语言的净化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编辑|安然史说

2、16世纪前期,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将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翻译成高地德语,有力地促进了日益清晰的、德意志语言的自我意识。三十年战争期间及结束以后,在德国文化界,特别在信奉新教信义宗的德国诸侯领地和城市,出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即为净化德意志语言而建立语言学会。

3、由于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由于罗马宗教势力和意大利文化在德意志地区的深刻影响,由于西班牙、法国和瑞典实行的对外强权政策,长期以来,德意志语言要么在书面上,在外交、商贸和军事方面仍然让位于拉丁文,或者混杂着多种外语,不伦不类;要么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方面充斥着粗俗俚语,言谈低级趣味。德意志语言的这种状况首先被那些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德国贵族和文人学者明确地意识到。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德意志语言的现状。

4、1617年8月24日,在萨克森魏玛(Sachsen-eimar)女公爵的葬礼餐桌上,一位魏玛的宫廷大臣提出成立德语语言学会的建议,得到在座的几位贵族的赞同。他们当即成立了德语语言学会,并确定其名称为“收获学会”(FruchtbringendeGesellschaft)或“棕榈会”(Palmenorden)。主持该学会工作的是安哈尔特科腾侯爵路德维希一世(LudwigⅠ,1579—1650)。路德维希一世是意大利“糠秕语言协会”(AccademiadellaCrusca)的成员。“糠秕协会”成立于1583年,是欧洲最早的语言研究团体,其宗旨始终是“研究和维护意大利语言”。

5、以它为榜样,“收获学会”的目标不仅要清除德意志语言中的“糠秕”,而且还要收获麦粒。要像扬净麦场一样,扬净德意志语言,像把麦子收进仓里一样,将德语词汇收进德意志大厦。在当时的情况下,德意志语言中的“糠秕”是被矫情滥用的外来词汇和外国语法,同时也是德语中粗俗的方言土语和模糊表义。

6、为了清除这些“糠秕”,“收获学会”的贵族官吏和市民职员利用在宫廷和市政服务的工作平台,有意识地纯净德语词汇,规范德语书写,确定德语语法。学会中的文人学者更是集中研究文学理论,试定诗歌韵律,并有计划地翻译外国的优秀作品。“收获学会”的工作在德国影响很大,它吸引了许多文化界的著名人物,会员人数不断增加,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初期一度达到五百余人。正是在“收获学会”的开启下,德国又出现了其他三个语言研究团体,即汉堡的“德意志情感同志会”、纽伦堡的“佩格尼茨鲜花团”和维德尔的“易北河天鹅团”。

7、汉堡的“德意志情感同志会”(TeutschgesinnteGenossenschaft)成立于1643年,发起人是腓利普·冯·蔡森(PhilippvonZesen,1619—1689)。蔡森是诗人,特别是新教教会传扬福音思想的诗人。他也是作家,是德国第一位职业作家。蔡森的作品差不多涉及各种文学形式,其散文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德意志韵律学的发展。但是,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研究语言理论和文学理论。他自认为是语言、诗节和正字法的改革家,是真正的德意志语言纯净者。大约于1642年,蔡森在汉堡建立了一个“德意志行会”,一年后将其改名为“德意志情感同志会”,旨在保卫德意志语言免受外国词汇侵蚀的过程中,培养德意志情感。

8、在很长的时期内,蔡森拒绝加入“收获学会”,认为纯净德意志语言的主要工作不仅仅是“清除”,更重要的是“补正、确正”。为此,他努力地拼创符合德国人情感的单词,用以替换外来词汇。例如用Ableitung替换Derivation、用Beifügung换Apposition、用Emporkmmling换Parvenü、用Farbgebung换Kolorit、用Gesichtskreis换Panorama、用Kreislauf换Zirkulation、用Leidenschaft换Passion、用Nachruf换Nekrolog、用Rechtschreibung换Orthographie、用Sinngedicht换Epigramm、用Vollmacht换Plenipotenz以及用wahlspruch换Devise等等,等等。

9、1649年初,蔡森拜访了路德维希一世侯爵,就此加入了“收获学会”。1653年,在雷根斯堡帝国议会上,蔡森得到皇帝费迪南德三世亲自授予的贵族头衔,并于1667年得到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批准,上升为宫廷行宫伯爵。比较而言,“德意志情感同志会”组织松散,活动不多,曾被认为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蔡森虚构的学会。

10、纽伦堡的“佩格尼茨鲜花团”(PegnesischeBlumenorden)成立于1644年。佩格尼茨是一条流经纽伦堡城的河流。“佩格尼茨鲜花团”是德国唯一存在至今的语言和文学团体,其发起人是格奥尔格·腓利普·哈斯多夫(GeorgPhilippHarsdrffer,1607—1658)和约翰·克莱伊(JohannKlaj,1616—1656)。哈斯多夫是诗人、作家、翻译家和文艺理论研究者,1641年加入“收获学会”,取谐名“玩家”(Spielende)。同时,他还是“德意志情感同志团”的成员,谐名是“艺术玩家”(Kunstspielende)。与冯·蔡森一样,除了大量的作品以外,哈斯多夫也拼创了许多德语词汇,借以取代外来词。

11、例如以Aufzug代Akt、以Briefwechsel代Korrespondenz、以Prismenfernglas代Teleskop、以Zweikampf代Duell等等。克莱伊曾热心地学习神学,本想当神学家,后来写出许多牧道诗歌,成了著名的“牧道诗人”。晚年终于如愿成为牧师。以“收获学会”和“糠秕协会”为参照,“鲜花团”的宗旨是“彰显上帝的荣耀和德意志的荣誉,维护和改善德意志的语言和诗艺”。与此相适应,这个学会同时是语言维护团体和文学维护团体。会员自称佩格尼茨牧羊人。两位创始人去世以后,在著名诗人西格蒙德·冯·比尔肯(SigmundvonBirken,1626—1681)的领导下,“鲜花团”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峰。一方面,在60至70年代,“鲜花团”的成员创作或影响创作了大量的教牧诗歌,宣扬福音思想,教化普通民众;另一方面,它还收纳女性会员,第一次主持出现了从女性视角写作的小说和诗歌。比较而言,“佩格尼茨鲜花团”在纯净德语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

12、维德尔的“易北河天鹅团”(Elbschwanenorden)成立于1660年,发起人是荷尔施泰因的诗人兼牧师约翰·冯·李斯特(JohannvonRist,1607—1667)。维德尔城位于易北河下游,靠近汉堡,当时附属于丹麦。与约翰·克莱伊一样,李斯特也曾学习神学,想当神学家,后来写出许多教化诗歌,成了著名的教会诗人。晚年复为牧师。1645年,李斯特加入了“佩格尼茨鲜花团”,谐名是“钦布利恩的达夫尼斯”(DaphnisausCimbrien)。1647年,他又加入了“收获学会”,诨名为“益壮老人”(Rüstige)。1653年,李斯特也在雷根斯堡帝国议会上得到皇帝费迪南德三世亲自授予的贵族头衔。比较而言,“易北河天鹅团”的主要成员更多出身于城市市民家庭,其中城市牧师子弟的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3、总之,与后来类似的语言学会相比,17世纪的语言学会更着重于语言工作,着重于整理德语词汇和语法,清理和规范外来词,编纂德语字典和语法手册等等,其目标是使高地德语在欧洲语言中获得地位和声誉。然而,路德的圣经翻译和语言学会的活动尽管超越了领地方言界限和日常交流的范围,但是,德意志的语言还没有像欧洲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等的语言那样具有统一性。

好了,关于akt德语和语言学会与德意志语言的净化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