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39岁开始学德语?脑科学家最新研究颠覆传统观点

其实39岁开始学德语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脑科学家最新研究颠覆传统观点,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39岁开始学德语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彩色斑马有话说: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该啥时候开始学英语感到困惑。

有说越早越好的,有说学早了影响母语学习的,还有说中英文一块学会导致混乱、影响思维发展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脑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1、天生的世界公民

婴儿一出生就自带语言模块

帕特里夏·库尔(PatriciaKuhl)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的联合所长,也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LIFE学习科学中心的主任,研究儿童的大脑发育及语言学习已经将近50年。

在库尔博士看来,小婴儿是天生的“世界公民”和“语言学家”。

研究发现,新生儿的大脑天生就能分辨世界上的所有音素,总数约800个。这800个音素通过排列组合,构成了全球7000种语言中的任意一句话、一个词。

也就是说,人类是带着一个语言模块出生的,这个模块能帮助新生儿顺利地解码、学会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

库尔博士通过研究证实,在半岁到一岁之间,婴儿的大脑会开启一个敏感期。期间,宝宝会运用统计学迅速解码一到两种语言,从而为掌握母语做好准备。

通常,学习母语元音的最佳年龄是半岁,学习辅音的最佳时间是9个月。敏感期一般只有短短几个月,但同时接触第二语言的婴儿敏感期会有延长。

连话都不会讲的小宝宝是怎么运用统计学的呢?

答案是通过心理计算(mentalcomputation)。

在所有800个音素中,构成一种语言的差不多有40个,婴儿要学会分辨父母或主要抚养人经常说的那40个音素,才能学会母语。分辨的方法很简单,出现频率最高的当然就是最重要的,也是该优先学会的。

8-10个月的婴儿还听不懂词,但他们对音素却非常敏感。而这时候他们最常听到的40个音素,也就是母语,会反过来深入影响婴儿的大脑,形成孩子对语音的感知方式。

库尔博士曾在TED发表演讲《婴儿的语言天才(Thelinguisticgeniusofbabies)》,其中举了一个例子:6-8个月大的孩子,不论长在东京还是西雅图,都能分辨“ra”、“la”的音素单元。

但10个月大的孩子,敏感窗口就开始关闭了。

实验发现,这时候孩子的听力已经开始受文化的制约。因为“ra”、“la”的音在日语中不常使用,在英语中经常使用,所以,分辨这两个音,东京的孩子已经远不如西雅图的孩子。

也就是说,婴儿在半岁到一岁之间掌握的语音会晋升为母语,其它语言将沦为“外语”,除非小婴儿在这期间能接触到多种语言。

2、7岁前,第二敏感期

17岁前都相对容易

库尔博士在TED演讲时,还展示了一张图,引发了全场笑声。

这是一张语言学习的“敏感期递减图”,看看底下一行的年龄数字,你是不是也在笑呢?

确实,随着童年期的结束,母语地位更加巩固,孩子也会从一个世界公民变成某个母语的使用者,再接触任何一种新语言的语音都不会有之前的效果了。

长大以后更是如此——那些去美国、日本旅游的人再也不能光靠听听就统计出使用频率最高的音素,并因为这种经验改变大脑了。这也是年纪越大学习新语言越困难的原因,但好消息是:39岁时并不比17岁时更难。

不过,库尔博士认为,7岁以前,儿童都是可以迅速学会第二语言的,还能达到相当流畅的程度。

在接受CNS访问时,记者问库尔博士:“你会说别的语言吗?你鼓励父母让孩子从小接触多种语言吗?”

库尔博士说,“Idefinitelyencourageparentstoexposetheiryoungchildrentonativespeakersofanotherlanguageinasocialsetting.”

“我绝对鼓励父母在社会环境中让他们的孩子跟其他语言的母语使用者接触。”

事实上,库尔博士本人的父母在她小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讲德语的。但她的父母从来不跟孩子们说,而是把德语当成夫妻之间的“悄悄话”,专门说一些不想让孩子听懂的私人话题。库尔博士有4个兄弟姐妹,想想也是,一家5个孩子,夫妻俩确实需要点私密空间。

但即便如此,库尔博士至今仍有解码德语的技能,尽管她不会说。

3、7岁以后怎么办?

17岁了呢?40了呢……

双语、多语环境的家庭毕竟是少数,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让孩子在7岁前学英语的。

如果孩子已经超过7岁了怎么办呢?

之前彩色斑马写过一篇文章——友谊的小船太关键!马云用事实证明:择校最重要是择同伴,讲了马云和澳大利亚男孩大卫·莫里(DavidMorley)的友谊故事。

1980年,大卫跟随家人来中国旅游,在杭州西湖游览时,一个十几岁的中国男孩走过来主动攀谈,想通过对话练习英语。这个男孩就是马云。

两人从此成了朋友,在大卫回国后,也经常通信。据大卫说,马云很聪明,会隔行写英文信,这样大卫的爸爸肯·莫里(KenMorley)就可以帮他批改,然后再把回信一块寄回中国。

这段友谊维持了三十多年,对马云后来去美国、对互联网感兴趣、创办阿里巴巴起了重要作用。

马云就是从12岁才开始跟着广播学英语的,那几年他经常跑到西湖边找外国游客练口语。

事实上,很多英语教学者都指出,在英语演讲、辩论、写作样样杰出的学生中,很多都是从中学开始起步的,他们通常对英语有极大的兴趣,通过持续不断地正确学习,最终达到了顶尖水平。

那过了17岁呢?已经40了,按照库尔博士的图表,已经属于“爆表人士”了呢?

钟道隆教授1934年出生,十几岁参军,长期从事通信工程工作,既是工程师又是教授。

1979年,钟教授以通信专家的身份出访法国和德国。在大学,他学的是俄语,英语是在工作中自学的,日常听、说根本不行。

所以,整个行程,他不但寸步不能离翻译左右,自己外出的时候,口袋里还得装个小纸条,上面写着:“我住X旅馆,我迷路了,请把我送回去”。

这让钟教授倍感羞辱,觉得自己一个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英语这么烂,会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军队。于是,45岁的钟教授决定:要学好英语。

钟教授从小爱听京戏,但经常为听不懂词苦恼。上世纪60年代,他跟一个京剧戏迷成了邻居,邻居就教了他一个办法:先专听一出戏,一句一句听,直到听懂为止,认真听懂了一出戏,再听别的戏就也能触类旁通了。(现在你肯定知道了,这就是库尔博士说的“解码”过程,先听懂京剧的音素,就能学会京剧的语言。)

学听京戏的经验给了钟教授灵感,45的他从听音标开始,抛开教材,坚持听写,不懂的地方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从词句到文章,钟教授每天早起晚睡,工作之余每天学习五个小时,节假日学习十几个小时,长年坚持不懈,用坏了十几部录音机,翻坏了两部字典。

一年后再次出国,钟道隆成了中国代表团的翻译。他发明的“逆向英语学习法”和复读机也风靡全国。

你看,年纪什么时候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敏感期有条件、有环境学英语当然好,17岁以前也一直是窗口期,就算人到中年、不可能把英语讲得跟母语一样了,做到流畅沟通还是没问题的。

相关内容请看:

人的天赋有9种,你家娃携带了哪种,你知道吗?

养娃是一种修行——通过养育子女,父母长大成人

从小理科不及格,43岁当上工科教授,只因为她学会了学习

友谊的小船太关键!马云用事实证明:择校最重要是择同伴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