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2963德语翻译?中国大百科全书

很多朋友对于2963德语翻译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Germany;Deutschland

中欧国家。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邻波兰和捷克,南接奥地利与瑞士,西连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毗丹麦,西北濒北海,东北濒波罗的海与瑞典隔海相望。陆地边

界线全长3757千米。其中海岸线2389千米。面积357114平方千米。人口8234万(2006年)。全国划分16个州。首都柏林。

地质与地形可分为南德山地、中德高地和北德平原3部分,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从山崖到海洋”的国家。

①南德山地在多瑙河以南,包括阿尔卑斯山和巴伐利亚高原,约占国土面积10%。山地属阿尔卑斯山系北部石灰岩山外缘,大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5座,最高峰是位于德奥边境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山峰受冰川刻蚀,雄伟陡峭。

群山环抱中有许多冰蚀湖,最大的是在德、瑞、奥交界处的博登湖(面积538平方千米,德国境内有305平方千米)。阿尔卑斯山的雪峰碧湖是旅游胜地。巴伐利亚高原平均海拔500米,高原宜林宜牧,是德国重要林牧基地,高原间的盆地则是种植业和城镇所在地。

②中德高地为丘陵和中等山地,间有河谷和盆地交织分,布,介于多瑙河和易北河、中部运河之间,占全国面积50%。中德高地有许多山脉,如黑林山、图林根林山、厄尔士山、莱茵片岩山、哈茨山等。山脉遍布森林、牧场,河谷平原盛产农林作物,如上莱茵河谷阶地,气候昷暖,土壤肥沃,是生产葡萄的理想地区。中德高地的莱茵河及其支流内卡尔河和美因河流域是经济发达地区。

③北德平原在易北河及中部运河以北(部分插入中德高地形成下莱茵平原和明斯特平原),占全国面积40%,一般海拔50~200米。平原上有众多冰碛丘和冰蚀地貌,地面崎岖不平,湖泊沼泽众多,土壤肥力不高。北德平原与中德高地间有2~10米厚的黄士带,经长期合理轮作、成为德国重要农业区。北海沿岸低地开辟大片圩田,是德国重要的奶牛基地。波罗的海沿岸多沙丘沼泽、并发育峡湾。沿海多岛屿,如吕根岛(面积926平方千米)、北弗里西亚群岛及东弗里西亚群岛等,黑尔戈兰岛的红色砂岩崖壁屹立海上,是重要旅游点。

德国处于西风带内,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东部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全年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西部高于东部,平原高于山地。0℃等温线呈南北走向。北部的汉堡、埃姆登纬度与中国最北的漠河相当,但1月平均气温比漠河高出30℃。7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下。德国南北与东西年平均气温相差不大:南部边陲的弗赖堡年平均气温10℃,北部石勒苏益格年平均气温8℃;西部的埃森年平均气温10℃,东部的莱比锡年平均气温9℃。

全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大致自西向东减少并从低到高增加:西部的埃姆登737毫米,东部的格赖夫斯尔德553毫米;北部的汉堡海拔14米,平均年降水量720毫米,南端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平均年降水量为1948毫米。德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和年降水量都较均衡,以每年5~10月稍多。

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水位年变化小,运河密集,利于航运。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865千米(可航行778千米),流域面积10.21万平方千米,是德国经济意义最大的河流,主要支流有美因河、内卡尔河、鲁尔河等。多瑙河在德国境内长647千米,可航行386千米,流域面积5.62万平方千米,有支流伊萨尔河等。易北河在德国境内长793千米,大部可通航,流域面积9.8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哈弗尔河、萨勒河、施普雷河等。威悉河全长440千米,全部可通航,流域面积4.5万平方的米。还有奥得河、埃姆斯河等。

德国利用各河相距不远和分水岭不高的有利条件兴建了运河网。主要通航运河有:1895年建成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又称基尔运河,长98.7千米)、1899年建成的多特蒙-埃姆斯运河(长269千米)、1938年建成的中部运河(长321.3千米,连接易北河-哈弗尔河运河和哈弗尔河-奥得河运河,形成横贯德国东西的大运河)、1972年建成的美因河-多瑙河运河(长172千米,连接莱茵河和多瑙河两大水系,形成自莱茵河口至多瑙河口长达3400千米的欧洲航运大动脉)和1976年建成的南北运河(长112.5千米)。重要内河港有杜伊斯堡、科隆、汉堡、路德维希、多特蒙德、不来梅、马格德堡、德累斯顿等,其中杜伊斯堡年吞叶量1亿吨以上,是世界最大的内河运港。

湖泊众多,主要集中在阿尔卑斯山麓及北德平原东北部。最大的是博登湖,境内面积305平方千米,此外还有米里茨湖(110.3平方千米)、什未林湖(60.6平方千米)、基姆湖(82平方千米)和施塔恩贝格湖(57平方千来)等。

土壤和植被具有过渡性。南德山地有高山森林灰化土和高山草甸土,生长以松、杉为主的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中德高地以棕壤为主,生长以松、杉和山毛榉组成的混交林。北德平原主要为生草灰化土和沼泽土,自然植被很少。沿海沿河多冲积土,大部辟为农田和牧场。

矿产资源除煤、钾盐、天然气外相当贫乏。硬煤主要分布在鲁尔区和萨尔州,地质储量达2300亿吨,其中经济可采储量240亿吨。鲁尔硬煤占全国储量90%,有肥煤、气煤和无烟煤等品种;萨尔硬煤占全国储量10%,以肥煤和气煤居多。德国褐煤经济可采储量800亿吨,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勃兰登堡州南部、哈茨山麓和亚琛、科隆、杜塞尔多夫之间的下莱茵区。钾盐储量约130亿吨,居世界前列,分布在易北河和威悉河之间。天然气储量约5000亿立方米,主要在北海、大陆架、图林根盆地和马格德堡以北地区。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世纪50~60年代较高,联邦德国1950年为50‰,1965年增至6.2‰,民主德国50~60年代为2‰~4‰。70年代以后两德都因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而导致人口负增长,成为老龄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人口增长主要来自外来移民(散居国外的德国人约1300万)。60年代因国内劳动力不足又大量增加了外籍职工。

全国居民中约1/10为非德裔人口。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德意志民族,讲德语,少数民族有索布人、丹麦人、佛里西亚人、辛提人和洛马人。

德国人预期寿命女性为81.6岁、男性为76.2岁。2001年德国就业人口为3877万人,失业率为9.4%,2006年失业率增为10.3%。

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31人,除柏林、汉堡、不来梅3个城市州人口密度高达3892人/平方千米、2252人/平方千米、1654人平方千米外,最密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528人/平方千米,但最稀疏的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仅为77.7人/平方千米。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90%,其中2/3居住在2000人至10万人的小城镇中,1/3居住在超过10万人的82个较大城市中。

德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柏林、汉堡、慕尼黑;50万~10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科隆、法兰克福(美因河畔、埃森、多特蒙德、斯图加特、杜塞尔多夫、不来梅、杜伊斯堡、汉诺威。德国后民中31.1%信奉基督教新教,31.4%信奉罗马天主教,2%信奉伊斯兰教。

公元前日耳曼人在境内定居,以后不断与邻近民族融合形成德意志民族。5世纪法兰克王国建立,843年王国一分为三,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奠定了近代德国的雏形。911年东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东法兰克王国开始走向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

13世纪起帝国称“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时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各邦选举,出现皇帝与各邦君主并存的松散联邦。这种城邦分治的封建割据一直延续到1871年。

1438年后帝国虽表面上还选举君主,但皇权实际上已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世袭权力。14~15世纪时城市行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北部城市组成的汉萨贸易同盟的壮大、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22~1523年的骑士起义和1525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文艺复兴和思想革新都推动了德国的进步,但封建割据及农奴制度仍阻挠着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世纪时在德意志诸侯国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日益兴起,成为两个最强大的国家。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瓦解,原来的各诸侯国组成松散的德意志邦联。由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促进和19世纪中叶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反对封建和德国统一的力量日益增强。

普鲁士王国1850年废除农奴制,1852年将关税同盟扩大到德国全境,又于1864年对丹麦、1866年对奥地利、1870~1871年对法国进行三次战争并取得胜利,不但取得土地和赔款,而且摆脱了外国对德国统一的阻挠,从而使德国在1871年实现国家统一,成立了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帝国,史称第二帝国。

统一后的德国迅速成为后起的工业强国,形成工业及银行集中程度均超过英、法的新帝国。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国内发生革命,德皇被迫退位,但革命成果被资产阶级夺取,于1919年建立魏玛共和国。

在经济严重恶化的情势下,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史称第三帝国。1938年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进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英、美、法、苏四国根据雅尔塔协议和波茨坦协定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1949年9月及10月在美英法占领区和苏占领区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通常被简称为西德和东德)。1990年8月31日两个德国签署统一条约,据此,民主德国各州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德国正式实现统一。

联邦制国家,设总统、联邦议院、联邦参议院、联邦政府、联邦宪法法院。奉行联邦宪法(基本法)。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行使代表国家的职责,但无行政实权,由联邦议员和同等数量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1次。

联邦议院的主要任务是立法、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和监督政府工作等。议员任期4年,由公民普选产生。联邦参议院是个联邦州的代表机构,各州通过它参与联邦立法和对联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晌,维护自身利益。

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按州内居民人数分别指派3~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联邦政府由总理及若干名部长组成,管辖联邦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等事务,任期4年。

联邦宪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负责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的执行,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选一半,任期12年。除宪法法院外还有联邦法院(负责民、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负责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联邦纪律法院(负责公职人员违纪案件)、联邦财政法院(负责财政案件)、联邦劳工法院(审理劳工案件)、联邦社会法院(审理社会福利纠纷)和联邦专利法院(审理有关专利问题的案件)。联邦法院设联邦检察院,但只受联邦司法部领导。各州有自己的州宪法(必须遵守联邦基本法)、州议院和州政府。

德国实行多党制,主要有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左翼党-民社党、联盟90/绿党六大政党,各按其在联邦议会及州议会选举中所获义员席位数量而决定其执政、联合执政或反对党地位。

德国联邦国防军成立于1955年11月。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9个月。德军有25.66万人,其中陆军约10.65万人,海军约1.89万人,空军约4.6万人。军队在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长领导,战时由联邦总理任最高统帅,国防军总监为军队最高指挥官。2007国防预算总额为284亿欧元,占联邦政府财政年度预算的10.6%。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贸易大国(2006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3091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035欧元,居世界前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战争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战后分为两个德国,经济发展均较迅速,尤其联邦德国1950年已恢复到战争前水平,1951~1966年经济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超过法、英实现了现代化。1966~1967年及1973~1975年、1981~1982年3次经济危机使经济发展趋缓,1973~1985年经济年增长仅2%;民主德国国民收入1950~1984年均增长7.2%,1970~1984年年均增长4.6%,在原东欧国家中经济水平最高。1990年德国统一后因东部改造耗资甚多,国内高税收、高福利政策导致资金外流严重,以及结构性危机,使20世纪90年代经济年增长大多在2%以下。进入21世纪头三年的发展仍停滞不前,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0.2%。2003年则减少0.1%。

德国奉行市场经济体制,即在维护私有制和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同时,由政府进行必要的适度干预,以调节市场经济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措施有:实行所有制多元化,对商品质量、价格、利润进行监督,银行独立行使职权又与政府共同保证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政府通过计划和政策建立社会福利和生产力布局均衡化。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德国的稳定,但高福利导致劳动成本升高和经济增长乏力、德国经济结构与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挑战,正在酝酿经济社会改革。

2000年德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0.1%、68.7%。工业高度发达,2006年工业产值占GDP的27%,有约996万从业人员,1/3产品供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著称于世。

工业企业中98%是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汽车、机械、电子电器和化工是德国工业的4大支柱,其就业人数及销售额合占工业的近50%,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汽车工业产品70%出口,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公司,大众公司和宝马公司也在世界汽车10强之列。德国机械产品占世界总产量20%,专利申请量占世界26.5%,超过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

德国化工销售额相当于法、意、英三国之和,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化工大国,巴斯夫、拜耳、赫施位列世界十大化工企业之内。

德国是居于美、日后的世界第三电器产品出口国,西门子公司是仅次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世界第二大电器公司。

其他工业可分为新老工业部门:老工业部门有采煤、煤电、煤化工、钢铁、造船、重型机器制造、纺织等,主要分布在莱茵-鲁尔区、萨尔区、北纬52°以南的易北河沿岸老工业区。仍具有世界竞争优势,但其领先程度正在减弱。

钢铁生产设备和技术先进,品种齐全,质量优良,钢材出口量占其产量60%和世界钢材贸易量15%,造船业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年生产船舶近1亿载重吨,其中70%出口。

新工业部门有信息、炼油、航空航天、精密机械、光学仪器等,主要分布在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沿线,尤以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发展较快,但高科技产品生产与出口尚不及美国和日本。信息产业在欧洲居首位,电信网及移动通信网、宽带有线接口均居世界前列,但互联网上网率、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和信息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落后于美国和日本。

德国能源政策是保障供给、经济节约和保护环境,2001年按热值计算的一次能源总消耗量中,石油占38.5%,天然气占21.5%,褐煤占11.2%,烟煤占13.1%,核能占12.9%,水能、风能和太阳能合计不足3%,进口原油1亿吨;但人均能耗仅相当美国一半,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明显降低,建筑业在德国统一后比较繁荣,号称“统一经济效应”的“领头产业”,2000年建筑业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37%,涵盖公共基础设施、产业设施和民居建筑各个方面。

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还是农产品进口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并得到欧洲共同体农业政策的有力支持,成为仅次于美、法、荷兰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国。2006年农业用地1695.1多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1186.61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70%。农业生产以中小企业为主。2006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87%,农产品自给率达75%。主要农产品有牛、猪、葡萄酒、谷物、土豆、甜菜、苹果、鸡蛋、牛奶等,啤酒花产量居世界第二。绿化造林及维护森林质量世界领先。20年农业就业人口84.6万,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2.16%。

服务业十分发达,其从业人数在2006年占总就业人口的72.4%。

交通运输业发达,有完整高效的线路网及综合管理系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全面发展,但以公路为主,其密度为世界之冠。2006年德国货运总量36.3亿吨,其中公路运输总量27亿吨,铁路3.43亿吨,内河2.368亿吨,海运2.85亿吨,管道9420万吨,航空320万吨。客运总量111.2亿人次,其中铁路22.12亿人次,公路87.64亿人次,航空1.54亿人次。

2006年底铁路总长3.8万千米,其中电气化铁路2万千米,运营机车中电气机车和柴油机车各占一半。联邦德国的联邦铁路公司与民主德国的国营铁路公司于1994年合并,成为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并实现了私有化,进一步推动了铁路网现代化。城际特别快车ICE列车性能好、振动小,车内环境舒适、设备豪华、正点率高,时速为250千米。2006年公路总长23.15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24万千米,高速公路长度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加拿人而居世界第四。

海运现代化水平世界领先,2005年底海船总吨位1150万吨。汉堡港是德国最大港口和世界大港之一,2006年货物吞吐量约占德国海港总吞吐量2.64亿吨的47.7%,其中集装箱运量在欧洲居第二位,仅次于鹿特丹。第二大港不来梅位于威悉河下游,分新老两大港区,相距60千米,是欧洲最大渔港之一和重要的集装箱转运港,年吞吐量在3000万吨以上。罗斯托克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瓦尔诺河河口,年吞吐量2000万吨。吕贝克港是中世纪兴起的商港,因邻近德国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短距离而成为德国与北欧和波罗的海沿岸联系的重要海港。基尔位于北海同波罗的海运河的东出口,仰赖运河繁忙的国际航运而使港口繁荣。威廉港是德国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中转港,进口的原油及德国拥有的北海大陆架天然气均经此通过输油气管转运各地。

德国的内河前运在世界居突出地位,2006年内河航道长7500千米,内河货运量2.368亿吨。莱茵河及其支流和运河占全国内河航运量的2/3,杜伊斯堡港内河货运吞吐量每年超亿吨,是世界第一内河港。

空运发达。2006年全国航空运客1.54亿人次,货运320万吨。全国有17个大型飞机场,法兰克福(美因河畔)国际机场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二大航空港,2006年客运5216万人次,货运188万吨。汉莎航空公司是德国最大也是世界服务最佳的航空公司之一。

输油和天然气管道总长约3500千米,主要管线有意大利热那亚或的里雅斯特至因戈尔斯塔特、法国福斯港至卡尔斯鲁厄、鹿特丹或威廉港至鲁尔区等,2006年输送原油约9420万吨。

德国邮电通信业由国家控股私营资本参与,分联邦邮政局、联邦电信公司和联邦邮政储蓄银行三大系统,邮政亏损由电信公司贴补。国内全部使用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移动通信和电子信箱业务发展很快。德国1/3居民是邮政储蓄者。

德国商业体系完善。2000年有61万个商业企业,商业职工45D0人,占全国劳动就业者的1/8,商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使商业成为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商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90%的商业企业雇员不超过10人。商业人员素质较高,售后服务良好。

世界第二大贸易国(2006年)。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有贸易关系,全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进出口经常出现顺差。2006年德国出口额8960.48亿欧元,进口额7314.79亿欧元。出口额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8.81%。主要出口商品为汽车、机械产品、运输设备、电子电器、化工产品和钢铁;主要进口商品为机械、电子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服装。在2001年外贸额中,欧洲占72.3%(其中欧洲联盟国家占53.8%),亚洲国家占12.6%,北美自由贸易区占10.8%,非洲占2%,墨西哥除外的拉丁美洲占1.7%,大洋洲占5%。

对外投资集中在工业国。截至2006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331.1亿欧元。2005年德国在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方工业国家,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5.3%,其巾进入美国249.2亿欧元,在欧盟国家投资254.02亿欧元,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约为127.26亿欧元。截至2004年底,外国对德直接投资累计5271.72亿欧元。投资主要来自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匈牙利、瑞士。2000年起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及东部复兴需大量筹集外资,21世纪初进入德国外资激增,已使德国丧失世界最大资本输出国地位。

德国货币原为马克,后根据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规定,2002年起马克停止流通,欧元成为德国的唯一正式货币。2006年德国公共财政(包括联邦、州、乡镇三级政府财政、欧盟分摊份额及社会保险)总收入10150.2亿欧元,总支出10542.6亿欧元。其中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2545.48亿欧元,支出2827.88亿欧元,赤字282.4亿欧元。银行系统中由设立在法兰克福(美因河畔)的欧洲中央银行主管德国和欧洲货币联盟参加国的货币政策,控制欧元流通量以确保欧元稳定,为经济增长筹资提供所需的支付手段。

德意志联邦银行原为德国中央银行,在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不再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但仍监督德国的支付往来和经管现存货币储备。德国现有340家商业银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德意志银行、巴伐利亚抵押联合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等。另有近600家储蓄银行、2400多家信贷合作社、30余家建房储蓄银行、30多家抵押银行和地产信贷银行。各州还有转账汇划中心,为地区发展筹资。

安联保险公司是居世界前列的保险业集团,2000年有资产579亿欧元。慕尼黑再保险公司2000年资产311亿欧元,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仅次于纽约、东京、伦敦的世界第四大有价证券市场。

德国生产力布局较为均衡。新科技革命和40年的两德分立使全国明显分为南部、北部、东部三大经济区,各经济区又可分为经济水平及特征不同的集聚区。南部地区包括黑森、萨尔、莱茵兰-普法尔茨、巴登-符腾堡、拜恩(巴伐利业)5个州,面积占全国42%,人口占40%。

南部地区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资源缺乏,过去是德国的经济落后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部地区加强教育科技,重视吸收外资和本国北部资金技术并加紧消化创新,同时得益于联邦政府的支持和来自经地中海沿岸至本地区输油管送来的大量原油,积极发展消耗原料少、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新兴工业,电子电器、精密仪器、汽车、石油化工等发展很快,成为德国人均收入最高、失业率最低的新的经济重心区。

拜恩州、巴登-符腾堡州尤为突出,两州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收入递增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部的核心集聚区是慕尼黑及其附近城市(德国微电子工业中心,精密机械、汽车业及科技、高等教育均很发达)、内卡尔河中游地区(以斯图加特为中心,汽车、电子电器、葡萄酒酿造居全国前列,研究经费高位于世界前茅)、莱茵-美因地区(以欧洲著名的金融都会和国际交通门户法兰克福为中心,还有州首府威斯巴登和美因茨等)、莱茵-内卡尔地区(路德维希港与曼海姆隔莱茵河相望,是著名的化工城和德国莱茵河第二大港,海德堡则是德国最古老大学所在的历史文化中心)、萨尔地区(德国仅次于鲁尔的重工业区,在西欧一体化进程中与卢森堡和法国林区联合发展经济,使煤钢比重下降,产业结构多样化)。

北部地区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下萨克森、汉堡和不来梅5州,面积占全国27.5%,人口占全国37.3%。北部地区是德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和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煤炭、钢铁、重型机械、造船等传统工业占较高比重。随着老工业部门的衰退,北部地区经济结构萧条,失业增加,人口外迁,在全国经济中地位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北部地区实行“再工业化”,发展汽车、电子电器、

炼油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部门,加强轻工业,但未能扭转德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北部地区的核心是莱茵-鲁尔、哈茨山前沿、汉堡、不来梅等经济集聚区。莱茵-鲁尔区是鲁尔工业区生产力布局沿莱茵河为轴北扩、西移和南移的产物,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流域,大体处于以哈姆-韦瑟尔为底边、波恩为顶点的倒三角形内,是一个包括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等在内的密集城市带和工业带,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000万。莱茵-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它由采煤工业起家,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而发展了电力、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制造、建材工业等,同时也建了纺织、服装、食品、啤酒等工业,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钢铁产于该区。70年代以后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炼油和石油化工、电子电器、汽车工业有较大发展。哈茨山前沿集聚区包括汉诺威、不伦瑞克、沃尔夫斯堡、萨尔茨吉特等城市。

是联系德国东西部和东西欧的重要地理区位,拥有便捷的铁路、高速公路和中部运河的有利交通条件,萨尔茨吉特的铁矿石和卡伦山区的钾盐及下萨克森州的农产品,促使本区自19世纪以来钢铁、机械、汽车、食品工业有较大发展。汉诺威是世界著名的博览会城,不伦瑞克是出版业中心和工业城市,沃尔夫斯堡是大众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萨尔茨吉特有欧洲第三大铁矿和德国七大钢铁公司之一的派纳-萨尔茨吉特公司。汉堡和不来梅是德国的人海港和海外贸易门户,汉堡有造船、炼油、石油化工、食品、印刷等多种工业,并发展成欧洲北部重要的第三产业大都会。

东部地区指民主德国,包括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勃兰登、萨点森-安哈尔特、萨克森、图林根、柏林6州,面积占全国的30.5%,人口约占全国的1/4。工业在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有机械、煤炭、钢铁、化工、纺织等,形成柏林、哈雷-菜比锡、德累斯顿、马格的堡等工业区。1990年10月两德统一后,德国在东部大量投资(1991~1998年共投资1万多亿马克),扩建基础设施,使东部地区的宏观经济效益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40%以上,但在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只占1/10,远低于其面积与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劳动生产率及人均收入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德国重视科技发展。建立了由国家拨款、科学基金会津贴和生产企业资助的混合体制,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1%(2006)。科研费用中,国家(联邦和州政府)资助占20%,生产企业资助占70%以上,各种科学基金会也起着重要作用。科研工作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及生产企业的研究单位分别进行。拥有80个尖端水平研究机构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是大学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从事大型研究。设在柏林、杜塞尔多夫、海德堡、莱比锡、美因兹、慕尼黑的科学院是科学界进行交流的中心并支持长期的人文科学项目。弗朗霍费尔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及其下属的50个研究所则从事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的工作。德国还以多种方式加强科技方面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欧成员国的合作。

德国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教育主要由州政府管理,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属于各州。德国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教学与科研高度统一,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校际交流。著名大学有海德堡大学、莱比锡大学、罗斯托克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等。还有神学、哲学、医学等单科高校、师范院校等。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

德国的文化事务由各州管理,全国性的文化艺术运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山外交部负责协调。联邦政府管理的全国性文化机构散布各地。全国有博物馆、美术馆3000多座,著名的有柏林历史博物馆、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施塔德尔美术馆、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等。音乐在德国相当普及,其水平居世界前列。全国有120多个受国家资助的歌剧院和120多个职业乐队,柏林、汉堡、慕尼黑、德累斯顿的歌剧院驰名于世。柏林爱乐乐团、慕尼黑交响乐团、莱比锡音乐厅交响乐团、德累斯顿管弦乐团、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也蜚声四海。

德国的博览会与展览会事业历史悠久,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世界210个重要的专业博览会约有2/3在德国举办。最重要的展览场馆在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杜塞尔多夫、慕尼黑、柏林和莱比锡等。每年一届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闻名于世首次在德国举办主题为“人-自然-技术”的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有155个国家和17个国际组织参展,参观者有数百万人次。

新闻出版事业十分发达,报纸种类繁多。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是《图片报》,全国性大报有《西德意志汇报》、《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世界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杂志中销量最大的是《明镜》、《明星》和《焦点》等周刊。最大的通讯社是德意志新闻社,属于世界大通讯社之一,它向全国大众传媒和国外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其次为德意志电讯社。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通讯社,如福音教新闻社、天主教新闻通讯社、体育新闻社、联合经济新闻社等。最大出版社是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图书、杂志、唱片、电影等),此外还有鲍尔出版社和学术、艺术、技术等专业出版社。全国主要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为德国广播电台和德国之声电台、德国电视一台和电视二台,均为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组建,此外,还有私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体育在德国得到广泛普及,全国有8.6万个体育协会,会员达2600万人,体育设施完善。竞技体育受到政府重视,足球运动水平居世界前列,有多名创造世界纪录的体育明星。

德国的卫生事业建立在多元投资的基础上,2005年共有医生30余万名、医院2100多所。德国通过制定药品法和医用产品法来规定药品和医用产品的安全标准,90%公民参加医疗保险,兔费享受医疗服务。

7.主要城市和名胜古迹

德国旅游业发达。2005年旅游人数约3.44亿人次。首都柏林是全国最大城市,欧洲文化中心之一。主要景点有柏林墙、国家歌剧院、勃兰登堡门、圣母教堂、夏洛特堡宫、菩提树下大街等。汉堡是德国最大海港、河港,纵横交错的河道上的1500余座桥梁,使汉堡成为世界上桥梁最多的“桥城”和“水上城市”之一。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有50多座博物馆和图书馆,其中德意志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博物馆。科隆是德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全城有150座教堂及许多历史纪念碑等。著名的旅游城市还有法兰克福、埃森、斯图加特、不来梅、莱比锡、德累斯顿、汉诺威等。

名胜古迹众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亚琛大教堂,斯佩耶尔大教堂,维尔茨堡宫、花园和广场,维斯礼拜堂,在吕尔的奥古斯都宫殿和谐趣园别墅,希尔德斯海姆的圣母马利亚大教堂和圣米歇尔教堂,特里尔的古罗马建筑、大教堂、吕贝克的汉西梯克城,波茨坦和柏林的宫殿及庭园,洛尔施的修道院和阿尔腾蒙斯特,拉梅尔斯堡矿山和戈斯拉尔城镇,班贝格城镇,毛尔布龙修道院建筑群,奎德林堡的牧师会教堂、城堡和老城,弗尔克林根的炼铁厂,梅塞尔地坑化石遗址,科隆大教堂,魏玛和德绍的包豪斯遗址,艾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卢瑟纪念地等。

德国是欧洲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始国和核心成员之一,通过参加这两个组织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国不仅获得安全保障、消除邻国对德国走特殊道路的疑虑,而且以此为依托提高自身地位,开展全方位外交,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德国视欧盟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根本所在,积极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大力推动欧盟在经济、外交、军事、内政等领的一体化进程,以欧盟为基础发展同欧洲国家的关系,并凭借其实力和影响谋求逐步确立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在推动欧盟深化和扩大、保持同美国紧密联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大力拓展与中东欧国家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关系。

加强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谋取经济实利,扩大政治影响。重视同联合国的关系,积极参与世界事务,主张加强联合国的地位,推动联合国将人权和裁军与军控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主张优先考虑通过联合国以合作方式解决地区冲突问题,并积极派兵参联合国维和行动。同时要求联合国改革和扩大安理会,谋求成为常任理事国。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先后于1949年10月27日和1972年10月11日同中国建交。德国统一后,高度重视中国在世界上日益重要的大国地位,积极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和技术合作伙伴。2006年两国贸易额达782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中国共批准从德技术引进合同10648个,合同金额383.2亿美元;德国在中国直接投资项目5338个,实际投入134.2亿美元,是欧洲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德国还是对中国提供发展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实际利用德国政府贷款和赠款约合46.3亿欧元(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和救灾等)。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4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关于2963德语翻译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