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2021宁德语文 2021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其实2021宁德语文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2021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2021宁德语文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2021福建高考语文考前预测试题汇编

(2021厦门5月质检)现代文阅读Ⅱ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

【答案与解析】

6.(3分)D(“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

7.(3分)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误。)

8.(4分)①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③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4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9.(6分)示例: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

(2021莆田5月质检)现代文阅读Ⅱ

保卫延安(节选)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D.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后继的革命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8.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各有什么作用?(4分)

9.《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6分)

【答案与解析】

6.D“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理解不当,周大勇只是背上军锅追赶连队,并不能说明他接替老孙做炊事员。

7.C“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分析错误,这里是直抒胸臆。

8.①第一次介绍老孙为同志们长年累月辛勤操劳,不埋怨、不计较的感人形象,突出故事的悲剧性。②第二次由老孙联想到更多的“英雄好汉”,点明老孙牺牲的意义,抒发崇敬之情,强化小说的情感表达。

9.①选取典型事件。详细叙写老孙牺牲的经过与周大勇埋葬战友的情形,再现革命军人抛头颅、洒热血的战斗场景,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选取典型环境。天空中敌机轰炸,地面上狂沙肆虐,战士们饥渴、疲惫,小说以典型环境来衬托解放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选取典型场景,以小见大。叙写一个连队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行军、战斗场景,以小见大,展现全体解放军战士的精神风貌,赞扬可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021宁德5月质检)现代文阅读Ⅱ

金斗坪村龙王庙,建在村北河西高岸上。岸底是山脚崖石。老人们说,要不是有这段崖石,金斗坪早被大河冲得没影了。

解放前,每逢天旱,金斗坪人便集中庙里求雨。全村百来户人家每八人编一班,轮流跪祷。

组织这事的人在解放前是本村地主周伯元。周伯元怎样领导这事。只要引土改时老贫农于天佑在斗争周伯元大会上说的一段话就明白。于天佑说:“求雨时,你把你名字排在第一班第一名,跪香时你打发长工替你跪。大家饿肚子跪香,你屯着粮不出放,反而只用一斗米一亩地的价买我们好地,求了十来次雨,就把金斗坪一半土地都买成你的了。有一次你和你亲家说:‘我这领导求雨不过是个样子,其实下不下都好——下了雨自然数我打的粮多,不下雨我慢慢把另一半也买过来。’你长的是什么心?要不是解放,只有你活的了……”

土改后,金斗坪全部土地又都回到农民手里,这年夏天不幸又遇上旱灾。政府号召开渠、打井、担水保苗,想尽一切方法和旱灾作斗争。金斗坪就在河边,开渠有条件,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和村政委员会商量了开渠计划,又请人测量了地势,就召开动员大会。

这渠要经过龙王庙下石崖,至少得二十天。于长水说:“只要把渠开成,苗干了还能再种晚粮;不开渠白等二十天,苗干了不是白干吗?只要我们大家有信心,就能克服灾荒。开成这条渠,就再不受旱灾威胁了!”一番打气,便开工了。

动工这天,大家正在画好石灰线的地方挖土,忽然听见庙里敲钟打鼓。大家议论开了:“谁还这么封建?”“不要管他,咱们干咱们的!”“叫他们停了!不要咚咚当当扰乱人心!”“叫人家求吧!求得雨来不更好吗?”……各有各主张。村长和党支部书记都计划石工去了,党员们虽有自己的主张可也说不服大家,最后都同意派个人去看看,一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使命。

这青年跑庙里一看,庙里有八个老头,最想不到的是土改时积极分子于天佑也在内。青年问于天佑:“你怎么也来了?”“我怎么不能来?”“你不是亲自说过龙王爷是被周伯元利用着发财的吗?”“那是周伯元坏,不是龙王爷不好!”“原来你也是个老封建!”有个老头是这青年的本家爷爷。他骂青年说:“你给我滚!不是你们得罪龙王爷爷,早下雨了!你们长的是什么心肝!”晌午,党员把情况反映到支部,于长水说服他们,加紧开渠。

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庙里又增加了好几个老头,青壮年也有被家里老人们逼到庙里去的。庙里又定出轮班跪香制。

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挖土搬石头,一边帮石匠钻炮眼崩石崖。土渠开得快,给人们增加了信心;石头崩得响,压倒了庙里的钟鼓。跪香的青壮年不值班时,也溜出来开渠;老头们说他们心不诚,妨碍了求雨效果。

两天后,上半截土渠挖到庙下石崖边,可石头太硬,两天才崩了一排鸡窝窝。原来估计不正确,光这一段五十尺长五尺深的石渠,一个月也开不过去。这时候退坡的,说闲话的慢慢多起来,有装病的,有说家里没吃的不能动的,也有不声不响走开的;剩下的人,有的说“一年也开不过去”,有的说:“现在旱得人心慌,不如冬天再开”……

河边人少了,崩开的石头没人搬,炮声停下来。于长水一边仍叫党团员们搬着石头不让冷了场,一边脱了鞋,卷起裤管,到河对岸,坐在一块石头上想主意。他下决心说:“要不把这么现成的水引到地里去,就算金斗坪没有党!”他坐在几乎能烫焦裤子的石头上,攒着眉死盯这段石崖,好像要把它烧化,大约有点把钟没转眼睛,新办法就想出了。要是从石崖离顶五尺高的腰里,凿上一排窟窿,钉上撅子,架上木槽,就可以把水接过去。他站起来向对岸搬石头的人们喊:“问志们,不要搬了!有好办法了!”就过河来和大家商量。

午上开过群众大会通过了这个办法,退了坡的人听见有门道又都回来参加工作,党团员自然更加了劲,找木匠的、搬木头的、搭架的、拉锯的……七手八脚忙起来。

庙里跪香的人又少了,气得于天佑拼命敲钟。

一天过去,河边木槽已成形,庙里跪香的偷跑了三分之二。

两天过去,木槽上了架,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逃出,原来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石崖腰里架木槽是个新玩意,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新鲜,吵嚷得比赶集还热闹。庙里五个老头听起来心里很不安,钟鼓也无心敲了。于天佑说:“人们这样没诚心,恐怕龙王爷一年也不给下雨!”其余四个老头撇了撇嘴,随后五个人商量了一下,一齐跪地祷告。于天佑说:“龙王爷呀!不论别人怎么样,我们几个是真诚的!求你老人家可怜可怜吧!”就在这时,忽听得外边的人群疯了一样齐声大喊,喊得比崩石崖的炮声还惊人。一个老头说:“这一定是出什么事故了!”便爬起来跑出去,其余四个也都侧耳听。

出去的那个老头跑回来喊:“接过水来了!大着哩!”地上跪着的四个老头,除了于天佑也都爬起来要出去。于天佑说:“难道我们也不能诚心到底吗?”一个老头说:“抢水救苗要紧!龙王爷会原谅!”说着便都走出去。

最后剩下于天佑。于天佑给龙王磕了个头说:“龙王爷!我也请你原谅!我房背后二亩谷子也赶紧得浇水了!”说罢,也爬起来跟着别的老头往外走。

6.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用老贫农于天佑土改时在斗地主大会上的发言,从侧面揭露地主周伯元以组织领导农民“求雨”为名,大肆兼并农民土地的罪恶。

B.本文通过对不同情景下的“钟鼓声”描摹,不仅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C.本文描写庙里五个老头“钟鼓也无心敲了”,表现了几位顽固的“求雨派”人物的思想动摇,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

D.小说结尾写于天佑明知水是开渠引来,不是“求雨”求来的,但临走时还向龙王爷磕头求原凉,体现了人物思想转变的复杂性。

7.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下方的“石崖”是小说场景的一个巧妙设计,它不仅成为矛盾冲突汇聚的“空间”,且使村民们心理活动的“摇摆”更加真实可信。

B.“钟鼓把一些人又敲活动了”,此处钟声描写表明矛盾在发展,斗争在继续;表面上“求雨”仿佛占了优势,其实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几乎能烫焦裤子”“好像要把它烧化”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于长水苦思冥想,试图破解开渠“拦路虎”的对策时的专注、急迫。

D.本文把“开渠”和“求雨”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安排在同一天,聚焦于“求雨”,单线推进,便于更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性。

8.简要概括于长水性格特点,并说明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4分)

9.赵树理曾经说过:“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所以在写法上对待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些。”请以本文为例,简要谈谈你对赵树理小说写法上“传统的那一套”的理解。(6分)

【答案与解析】

6.C(这一描写并非是“揭示了当时农民盲从、愚昧的思想”,而是折射出当时农村农民的功利心态。)

7.D(并非单线索推进,而是双线并行、交错。)

8.(1)“果敢坚毅”、“一心为公”、“恪尽职守”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2)意义:于长水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旱灾,是农村基层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塑造这一形象也是对党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礼赞。(2分)

9.答案示例:①(人物塑造)在矛盾冲突中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刻画人物:②(情节结构)继承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故事完整,情节紧凑、一波三折;③(语言表达)采用新鲜、活泼、质补、幽默的农民语言,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高度个性化、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④(描写手法)聚焦人物言行,不做单纯的心理描写;⑤“大团圆”风格,因开渠引水成功,最终金斗坪的旱灾迎刃而解。(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021漳州5月质检)现代文阅读Ⅱ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梁衡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已50岁,皮肤黛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才十八岁。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继续搓,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有这样的出差者吗?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缘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

你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似一座坚毅的塑像。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她来表示生命。

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革”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她们任人砍剁,根露枝弃。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

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技:“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昨天,我采访时听人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

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一切从头开始。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我都会想起这棵松,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

女性,总是和母爱联系在一起。但你心里只有树,你的时间全让树占去了。你长年出差,总是将孩子托与别人照顾。那天,林业队的一位大婶告诉我:“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而把你当作阿姨。”你18岁就离开家,是偷着报名参军,跳上汽车就走的。当母亲追来送行时,你只依稀看到一个老母拭泪的影子。几十年了,你没有回家。戈壁上的土绿了,石河子街上的树高了,母亲的头发白了。终于老母等不及了,千里迢迢前来寻你。她本想痛骂你一顿的啊!但是,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绿色如水润万物,绿色含情暖人心。

绿不像红那样热,不像蓝那样冷,她柔和美好,给人安静,叫人思索。你让我知道,这柔情之色,是有铁石心肠、牺牲精神的人生产出来的。这绿是用人火红青春转化而来的。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不知遇到过多少个人物,但只有你这样常常让我忆起。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在招待所里采访时见到的“你”,与作者脑际装着的“你”的形象形成反差,表现“你”几十年在石河子生活、工作的艰辛。

B.文中一些描写,如“窗外绿柳红花”“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在不经意处表现石河子的优美景观,体现出“你”的奋斗成果。

C.文中以“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写“你”在树苗被人砍剁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批判在特殊年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摧残。

D.文章引用大婶“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而把你当作阿姨”的话,侧面表现出“你”为事业甘付一切的牺牲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你”比喻为夜空里时时在闪光的一颗星,常常“叫我心里翻腾不已”,侧面表现“你”绿化戈壁的信念对作者的巨大影响。

B.作者交替使用“你”“我”“她”,人称灵活变换,使行文更自由流畅,语言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易带来心灵深处的交流。

C.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写人把握到位,命捏有度,文中的“你”如在读者面前巍然挺立,凸显了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

D.文章的语言朴实元华,却真挚感人,叙述主人公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的光辉事迹,文中多处对“绿色”的思考,闪烁思想的光芒。

8.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标题“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答案与解析】

6.(3分)C“批判在特殊年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摧残”理解有误,文章意在表现“你”在树苗被人砍剁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以及“你”对绿化戈壁的执著。

7.(3分)D“语言朴实无华”分析不正确。朴实无华是不加修饰、浑然天成,而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文采飞扬,因此不能说是“朴实无华”。

8.(4分)①女儿播撒的绿色滋润这片土地:②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女儿绿化戈壁理想、情感和血汗的绿色感动了母亲。

9.(6分)①文章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表现“你”和“绿色”的密切关系,统领全文内容:②“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播撒新绿的“你”、深受毁绿打击的“你”、创造满城绿色的“你”,使文章形散神聚:③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为讴歌执著的“你”、顽强的“你”、奉献的“你”奠定情感基调,揭示了文章主题。(标题谋篇布局方面的作用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的主旨意义(含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标题的结构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

(2021泉州5月质检)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跪大别山(节选)--曾剑

1927年初冬,七里坪郊外,一股匪军三百余人,追赶着一个年轻人,领头的喊,他是头,抓活的,抓活的!领头的匪军大脑袋,大嘴咧开,活像一只站立起来的蛤蟆精。

年轻人奔跑在七里坪镇狭窄的街道上,在街角拐弯处,一扇门突然打开,一个娇小的女人的身影探出来。当年轻人跑到她跟前时,那个女人的手,像一只鹰爪,死死地抓住他。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奶奶。奶奶极快地将年轻人拽进屋,将他推进夹层墙藏起来。七里坪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群山环绕,匪患众多,不少人家有藏身的夹墙。

很快,门外的脚步声洪水般逼近,继而远去,消失在幽长的街道。这时候,夹墙的门被打开,奶奶将年轻人拉出夹墙。奶奶对年轻人说,快,从后门走。

年轻人率部队打回七里坪时,才知道,那天他能逃脱敌人的追捕,并非仅仅是我奶奶家那堵夹墙。真正救他的,是我的二伯。他被我奶奶推进夹墙时,奶奶顺手摘下他的帽子,把它戴在我二伯的头上,奶奶让我二伯装扮成这个年轻的红军,向黑溪山飞奔,白腿子匪军在七里坪三里外的黑溪山追上了他,他们发现抓错了人,在黑溪沟畔杀害了他。

干爹突然停止他的讲述,望着我,表情凝重。他说,孩子,那个被白军追杀的年轻人就是我。干爹处于极度的悲痛之中,他努力地控制情绪,想自己平缓下来。但他没能够,他懊恼地说,我当时躲在夹墙里,并不知道外在发生的一切。

干爹自己也是为了引开敌人,保护战友,跑上我家门前那长长的巷道的。

那年,干爹带着中国工农红军鄂东军的一支,在七里坪一带秘密行动,为黄(安)麻(城)起义做准备。不久,干爹遭叛徒出卖,他和他的部队,被国民党民团和红枪会匪徒数千人围堵追杀。他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分散突围。他故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引开敌人,以便更多红军突围,直至来七里坪,被奶奶救下。

干爹从木兰山带着红军杀回七里坪时,是七天后的事。干爹说,那时,我二伯的尸首还挂在黑溪沟边的古松树上示众。干爹把我二伯的尸首运回来,埋在我家后山坡。

那段时间,我大伯为了生计,从七里坪倒水河放排,直下汉口。大伯回来后,听说他二弟的死,拿起砍刀,要去城里同白军拼命,干爹拦住了他。干爹说,兄弟,现在给二子报仇,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时机不成熟,白送性命。我大伯低头不语,在那儿生闷气。干爹说,要不,你跟我干革命吧。我们的队伍人多,保准能给你兄弟报仇。大伯不敢做主,看一眼奶奶,奶奶说,去吧,跟着你大哥干革命。

这个晚上,我的大伯拥有了一套军装、一杆长枪。这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打响,大伯战死黄安城。

大伯留在这个世上的,只有我家山后他坟里的几件衣物,还有红安烈士陵园烈士墙上,他的名字。

那场战争,惨烈啊,干爹说,黄麻起义胜利后,为了壮大队伍,干爹远赴麻城、光山、金寨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出发前夜,他回到七里坪镇,辞别奶奶。那天,他见到了我爹,我爹那年才十六岁。我爹说要跟着干爹去战斗,干爹不让。干爹对我说,我怎么忍心呢?他是你奶奶唯一的亲人。

又是奶奶站出来说话。奶奶说,大侄子,让他去吧,大娘有脚有手,还养活不了自个儿?等革命胜利了,你跟你兄弟一起回来,大娘给你熏野猪肉吃。

干爹跪在奶奶面前,喊了奶奶一声娘,起身,抹着眼泪快步离去。

我爹还是个孩子,干爹怕他出意外,把他带在身边,但到底还是出事了。干爹的部队遭遇敌人袭击,埋伏在路旁的敌人,突然从灌木丛蹿出来,枪口对准干爹,情急之中,我爹飞身挡在干爹身前。

我爹就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干爹别无选择,只能就近掩埋我爹。干爹摘下了我爹脖子上的那只长命锁,他原本打算把它交给奶奶,见到奶奶,他不忍心提及我爹的死,就把它留在自己的行军箱里。

就是这只,这是你家的传家宝。干爹抚摸着我胸前的长命锁,深情而悲伤。他的眼泪再次涌出,他说,平儿,我没能保护好你爹,他那么年轻。

干爹用他苍老的手背抹了一把泪,这次,他没掩饰他的哭泣。

解放后,干爹去寻找我爹的坟,希望请回他的骨殖,但他没找到。在他记忆中的那片土地上,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仔细审视,似乎又不是。

我爹那么年轻,就死了。那么我呢,我问干爹。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

作为一个叙事文本,《祝福》的整体叙事结构耐人寻味。它采取的是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整个叙事文本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者-“我”回老家过年的大故事,此时的“我”一身二任,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第二部分,开始转入有关祥林嫂的故事,此时,叙述者-“我”分裂了。作为故事人物之一的“我”隐退,无人称的客观的叙述者仍留在文本中,担负起叙事的任务。同时,故事中的另外三个人物也担当起辅助叙述者的功能,补充后者由于第三人称视角所限而造成的叙事的不完整。第三部分,叙述者-“我”再次合一,“我”返回大故事,叙述鲁镇祝福的情景并发表自己的感慨。

(摘编自张德明《<祝福>中的社会方言、叙事模式与话语权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蛤蟆精”“从灌木丛蹿出来”等词句描写匪军,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敌人的丑陋阴险,表达了叙述者鲜明的爱憎。

B.文中叙述者用“那年”“那段时间”等提示语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因此小说叙写的故事虽然较多,但叙事清楚而有层次。

C.小说关于黄麻起义、红军长征的叙述交代,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反映了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

D.本文与《祝福》虽都用第一人称叙事,但本文中的“我”是孩子,《祝福》中的“我”是成人,叙事视角一仰视、一俯视。

7.下列对文本一最后三段在小说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苍老的手背”与前文1927年的“年轻人”的叙述交代相照应,点明了小说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不同。

B.写“干爹”不加掩饰的哭泣,表现了“干爹”讲述时的情绪变化,突出了“干爹”重情重义的形象特征。

C.“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一句辞微旨远,暗含着对“我爹”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的赞美。

D.“干爹说,你是我的儿子”一句照应前文关于“我爹”牺牲时还是个孩子的叙述,暗示了故事的曲折性。

8.文本一在刻画“奶奶”这一形象时,突出了她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一有着与鲁迅小说《祝福》类似的叙事结构,请简要说明文本一的叙事结构并分析其对小说主题表现的好处。(6分)

【答案及解析】

6.(3分)D在叙事作品中,所谓“俯视”,指的是叙述者站在故事之外,以“过来人”的身份回忆往事。《祝福》中“我”回故乡的故事不是“我”过去的往事,而祥林嫂的一部分故事虽是过去的故事,但又不属于由“我”叙述的故事,因此,说《祝福》的叙事视角属于“俯视”显然依据不足。“干爹”之所称“我”为“孩子”,是因为二者的辈分关系,而非因为“我”的实际年龄小。因此,选项对“我”是“孩子”的判断显然有误,而据此判断叙事视角属于“仰视”自然也不能成立。

7.(3分)C“每一块山坳,都像是我爹牺牲的地方”放在倒数第二段的具体语境中,可以发现,这一句其实是一句朴实的叙述交代,主要用来说明“干爹”没能找到“我爹”之坟的客观原因,符合全文所要表现的“干爹”的感恩与愧疚心理。

8.(4分)①深明大义。“奶奶”对红军、对革命有正确的认识,二儿子牺牲后,又支持大儿子和小儿子加入红军队伍。②机智果敢。面对大批白军的追捕,她果断出手,先“拽”再“藏”,又派儿子乔装引敌,成功救下“干爹”。

9.(6分)叙事结构: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大故事是“干爹”为“我”讲述革命故事,通过“我”来叙述;小故事是三兄弟为革命牺牲的故事,是由“干爹”讲述并通过“我”转述的。

主题表现:丰富小说题旨。既能表现革命者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和军民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团结伟力,还能融入感恩报答、铭记历史、传继家风等主题内涵。

关于本次2021宁德语文和2021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