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语常识

《未来之书》中译(3):她们在唱,却意犹未尽

《未来之书》是法国莫里斯·布朗肖撰写、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书。 书价:48.00,页数:360。文章编辑精心整理了一些读者的评论。 ,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未来之书》的感想(一):未来的翻译家

未来的译者

中文翻译(第3页): Siren:似乎是在唱歌,但意思尚未完整。 人们只能听到歌曲真正的源头,听到歌曲真正的欢乐。

法语:Les Sirènes:il bien qu'elles, mais d'une manière qui ne pas, qui /dans s' les et le vrai du chant。

英文翻译: :看来他们确实唱歌了,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只能表明歌曲的真实性和真实性。

更正:那些塞壬:她们似乎在唱歌,但方式并不令人满意,只能表明歌曲的真正来源和真正的欢乐开始的方向。

无知者不疑!

读《未来之书》的感想(二):布朗肖中文版的历史翻译问题

读过布朗肖原文的人当然一定能看懂(反复读,别以为一口气就能看懂,第一次是纯粹的灵感,灵感还是混乱的,需要读下去)写了很多次,安顿下来再整理),你心里会产生向往,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有的样子,你能感觉到每一个字都是他的心血和真情,虽然文笔很饱满拒绝,但透过拒绝的表面,你会看到鲁迅一样的抗拒文学的真情,一个把一生都活在文学中的人,这就是布朗肖。

但在中文版的翻译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文学空间》一两本书,这正是他重视文学批评和文学观点的体现。 “空间”一词被认为是布朗肖文学、思想和逻辑的关键词。 正是他的经纬度构建了这个框架,并支撑着其中自我生成的写作语境。 但这本书的翻译,说实话,有点逐字逐句翻译的意思。 另一本书《从卡夫卡到卡夫卡》讲的是布朗肖提到最多的作家之一(马拉美除外),但翻译问题显然很严重。 这应该是缺乏严谨性造成的,体现在很多名人名字的翻译上也存在明显的错误和遗漏。

《黑暗托马斯》、《死刑判决》、《未来之书》应该算是相对恢复了布朗肖的诗风。

如果我们把布朗肖翻译成中文,我们显然会把布朗肖概念化,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它。

因此,布朗肖的作品对译者的挑选更加挑剔。

这对于布朗肖来说不能说是困难,所以我们需要更加体贴。 如果译者确实对文学没有多大兴趣,也没有自我观点,最好不要去触碰不适合他的布朗肖。

当然,我很高兴看到《黑暗托马斯》、《死刑判决》和《未来之书》的译本。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好的翻译加深对布朗肖的理解,特别是那些同样用中文创作的人。 人们。

读《未来之书》的感想(三):学与诗

“生活不只是当下,还有诗和远方。” 你不必担心这句话的出处,而是想一想为什么这句话如此深入人心,具有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显然,这句话是关于人生的,其中包括了当下的挣扎:疲惫、挣扎、自我贬低,也包括诗意和远方。 那么什么是诗和远方呢? 为什么诗歌和距离并列? 他是说诗和远方是同一水平的,还是诗和远方是同一个东西? 但很明显,诗和远方都处于困境的另一边,而“还”所表达的是两者的对立。

恐怕这才是这句话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诗和远方本身虽然模糊,但却在对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使它们可以被人们玩弄。 距离不再遥远,诗不再难懂。 然而,说这话的人明白距离吗? 他看到了真正的距离吗? 他读的是诗中诗吗? 没有人可以提出这样的主张。 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距离被克服,它被迫变得接近,诗歌脱离了语言,脱离了它所属的深渊。 总之,诗歌与距离直接成为对抗,也因此成为僵局本身的衍生,而真正的深渊却被掩盖了。 阿尔托的诗歌投稿被报纸拒绝,但同时编辑要求他将这次失败的经历公开。 布朗肖在这件令人震惊的事件中经历了深渊。 面对它,人们是那么的无力、疲惫、沮丧。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诗歌如何被衡量? 编辑是如何认定阿尔托的诗是失败的?

荷尔德林给出了西方的答案:“地球上有秤吗?绝对没有!” 尺度只存在于另一边,并在超越经验的层面上定义我们。 然而,尼采宣布欧洲虚无主义的到来:没有措施。 我们必须直视深渊,在深渊中思考,在夹缝中生存。 那么我们这些说汉语的人,如何面对诗歌呢? “我要做一个远方的忠义之子/做一个短暂的物质爱好者/像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要走与烈士和小丑同一条路。” 虚无主义时代席卷全球,资本席卷全球,货币是虚无的执行者,每个人都卷入了一个来自深渊又极力掩盖深渊的世界。 海子直接说出了这一点。 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深渊,这是共同思维的基础。 然而,有些人选择否认和忽视这个深渊,用乐观和物质填充它,而诗人则走向深渊。 因此,海子继续说道:“我肯定会失败/但诗本身会与太阳一起获胜。” 因为进入深渊就意味着死亡,那里没有经验,没有意识,没有自我,没有逻辑,善恶仍然是一样的。 没有分别,一切都会形成。 人作为一个容器,如果不够坚固,是脆弱的,人就一定会失败。 然而,这次失败却使诗歌事业成为可能。 诗歌是关于接近不可能并接受这种方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失败。 诗人只有从深渊里走出来,才有话可说。 思想来自深渊,即在不可能思考之后。 这就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流到源头没有捷径,只有路。 这条路就是人生,人生也是旅程:一个游牧民族,走遍天下,皆如家。

只有经历过深渊的人才知道其中的恐怖。 他们并不忽视善恶,而是学会将丑陋、邪恶和血腥像口袋一样翻起来,暴露在五月的微风中。 这是人体对抗资本的最后一条路:先把自己交给深渊,让自己毁灭。 通向诗歌之路,其实就是通向深渊之路,即思想之路。 这条路就是学习。 换句话说,学习就是走那条路,走向深渊。 死在深渊意味着谦卑地接受:让自己空虚并谦卑地接受即将到来的事情。

读《未来之书》后的感想(四):喜欢《未来之书》的翻译

刚才浏览豆瓣,看到一个小孩对《未来之书》的评论,说:“译者用自己的母语翻译,太可怕了!” 我很高兴。 如果译者不使用自己的母语来翻译,他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翻译? 好的翻译,译者必须有非常优秀、优秀的母语,比如傅雷、王道干、查良正……差的翻译,虽然各有缺陷,但母语不佳一定是主要原因。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指出的:“真正有灵感的翻译,就像一个转世的灵魂,让人感觉是一种‘再创造’。直译,即使是硬译、死译,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翻译。”成为有记录的标本:一块也有很多羽毛,但它是一只死鸟,只有形状,没有飞行。” 客观地说,莫里斯·布朗肖非常难懂,翻译的难度可想而知,而《未来之书》的译者却能翻译得如此诗意清晰。如果我没有对布朗肖有特殊的了解,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母语,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对《未来之书》的翻译赞不绝口,也是情有可原的。

读《未来之书》的感想(五):莫里斯·布朗肖——“作家的导师”

这个想法是我在读《未来之书》和《文学空间》时突然产生的。 尤其是《未来之书》让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 是的,他,莫里斯·布朗肖,简直就是作家的导师。 他的文学理论告诉作家应该如何写作,应该如何对待写作,以及写作到底是什么。 他的书就像一个奇妙的万花筒,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半懂半懂却又深深着迷、沉醉:

“叙事不是对一个事件的描述,而是事件本身。它正在接近这个事件和一个地方——用它的吸引力召唤仍在路上的事件。有了这个吸引力,叙事本身也就成为可能。”

“弗吉尼亚·伍尔夫非常清楚,当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开始创作新作品时,就会出现问题,他似乎会迷失自我。”

“有了写作,就有了文学。写作是节奏的集合,是一种清晰或谨慎的仪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抛开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并宣布:所写的一切都属于文学,读者所看到的都属于文学。”写作不是修辞,也不是另类修辞,但它想让我们听到,我们进入了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神圣的空间,即文学的空间。

“写作最终意味着拒绝跨越这个门槛并拒绝写作。”

莫里斯·布朗肖——“作家的导师”。

读《未来之书》的感想(六):恭喜《未来之书》荣获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未来之书》中译(3):她们在唱,却意犹未尽

2017年8月23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发布《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获奖名单》。 《未来之书》赫然上榜,荣获“文学翻译奖”! 今年获得翻译奖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中文版《未来之书》(译自法文),另一部是英文版《This Love Is 》(译自法文)汉译英)。

恭喜赵令岑同学!

恭喜《未来之书》中文版(法文译)出版!

另一个好消息是,赵令岑翻译的《阿尔塔蒙特之路》已经出版,并已上架亚马逊、当当网、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

《阿尔塔蒙特之路》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思念、关于遭遇、关于生死哲学的“治愈”小说。 作者是加拿大文学大师加布里埃尔·罗伊。 赵令岑的翻译非常精美。 ,我个人非常喜欢。 这是一本可能会大受欢迎的小说。 哦,对了,赵令岑的译后记写得非常好。 我读了三遍,越读越有趣。

读《未来之书》后的感想(七):莫里斯·布朗肖的《未来之书》——我将把一切献给文学的孤岛

《未来之书》就是这样一座容纳了布朗肖自己创作的孤岛。

人类生来就有缺陷。 人的成长本来就是精神上的自我不断攀登,在更高的层次审视自己的缺陷,从而变得谦卑,进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 但社会是一千零一件事。 在成千上万人组成的位面中,人们一旦以获取他人利益为中心,辐射到更广阔的领域,就会以牺牲自己的灵魂为代价向上发展,实现掠夺性的横向发展。 结果就是缺陷越来越大,成为陷阱,困住人。 但经过抢劫、摩擦、碰撞的过程,残破的盖子被磨平了,住起来也舒服了,日子就如温水煮青蛙一样过着。 生命慢慢地从立体生命变成平面,再从平面变成直线,最后只剩下死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你需要时常有自我怀疑的精神。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关怀——走几步,回头看看,上下审视自己,问问自己出生在哪里,来自哪里。 在精神自我不断攀登更高的同时,紧张也来自于不断的质疑。 所以有一种人,他的生活就像一座建筑。

使用建筑的比喻,我们可以描述为什么其他的不可靠。 如果用别人说话,用别人的理论说话,那就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充其量,它们只是寄居蟹。 布朗肖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础和框架来构建文学空间。 就文学而言,因为它是想象,所以这个空间总是在变化和发展,你获得了创作的自由。 但空间的自由意味着你必须说不。 拒绝限制自己,拒绝外人的侵扰。 这是为了质疑的可能性,是为了探索和延伸文学的极限,所以必须怀着谦逊的态度。 真正的拒绝必须是谦虚的,因为不惜一切代价致力于文学的决心需要全神贯注。 这是我们现在读很多文学作品时看到的。 之所以自我感觉良好,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对文学怀着怀疑的态度谦虚地拒绝。 这是一种既谦卑又叛逆的文学精神。 它包容一切,不能包容任何与文学无关的事情。

莫里斯·布朗肖的《未来之书》 这是一座岛屿。

孤岛与舞台不同。 没有自怜,一寸一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要么博得同情,要么博得鄙视。 孤岛拒绝观看,拒绝被解读。 它只关心自我成长。 这是一种表面淡泊实则真挚真实的文学情操和人格。

反抗的质疑精神,在文学中,给予了讨论的可能性,也给了那些值得机会、值得得到机会的人更多的机会。

这座岛屿与世隔绝,但每个走进去的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读《未来之书》后的感想(八):先知之言,文学的巫术

(发表于2016年3月28日《经济观察报》)

于庚云

说起布朗肖,他在二十世纪法国思想文化界尤为特殊。 他像隐士一样隐居,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他无意成为一名纯粹的哲学家,但并不妨碍他对文学的无限思索。 他虽然热爱文学,但总是写一些模糊的小说。 晦涩难懂,词汇陌生、难以理解、令人望而生畏,这可能是读者读后的第一印象。 然而,这丝毫没有掩盖他光芒四射的风采。 相反,一大批法国知识分子(如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从他的思想渊源中受益。 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米歇尔·福柯对他十分崇拜,以至于从他的语言、写作和思维方式中都能看到布朗肖的影子。

《未来之书》足以成为解开布朗肖《黑暗地下》多彩宝藏的钥匙。 在这部文学评论集中,他讨论了20世纪的著名文学人物,但本质是呈现自己的文学边界和语言王国。 也许我们的“畏难”只是我们缺乏“进入”王国的勇气和沉浸在语言中的耐心。 布朗肖始终充满着对终极、永恒和无限的痛苦追求。 他写作中的炽热欲望和实现目标的艰难,形成了他虚无焦虑、神秘莫测的审美风格。

一个作家谈论他人,本质上是一种关注自己的写作。 书中,语言、死亡和空间的三位一体成为了文学生存的隐喻。 在开篇章节中,布朗肖回到神话,以《海妖之歌》介绍了写作的本质。 海妖用她们的歌声引诱人们把自己埋进海里。 他们的歌曲的来源是听众死亡的地方,这没什么。 这不正象征着写作的诱惑、悖论和焦虑吗? 作者明明识破了诱惑的诡计,却无法抗拒灵感的疯狂。 他试图追寻艺术的本源空间,却不料却走近了死亡的虚无。 布朗肖的神秘主义在于设置了文学屏障:语言成为想象空间的可能性,书面作品成为自我与死亡距离的测量。 因此,书写标志着存在的意义:它让死亡不再只是一种“完成时”,而是一个始终向着死亡而活、不断产生开端和源泉的过程。 这些概念支撑着本书的精神轴:叙事的本质是创造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空间; 作品面向虚无、无限存在; 文学是事物的自我显现和叙述; 作家没有主宰的力量,他必须不断后退,成为个性、化身和有限的“无名”存在的抹除。

《未来之书》在框架中也呈现出宏伟的套件气势。 《塞壬之歌》更像是一部通向写作视界的“前奏曲”。 第二章“文学问题”以阿尔托、卢梭、茹伯特、克洛岱尔、歌德、伍尔夫为例,探讨属于“过去文学”的重要“属性”。 第三部分“没有未来的艺术”成为本书的最后一个“要点”。 他以布洛赫、穆齐尔、黑塞、格里特等人为例,探讨了20世纪文学实验的各种极端,并描述了如何用破坏来反向确认“法则”和“传统”的建立。 最终,布朗肖回答了“文学走向何方?”的问题。 然而,未来写作一切可能的走向,都已经包含在前世今生的线索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布朗肖的“向后看”预言也是一种“向前看”的考古学。

对于文学的驱动力,“我一直怀疑文学的存在正是由于这种深沉而难以捉摸的邪恶”。 布朗肖认为卢梭笔下的忧虑、愧疚和自责都源于对邪恶的绝望抵抗。 和遗弃。 他每次写作的意义是:卢梭无法忠于自己本性的邪恶。 “因为写作就是进入文学的谎言”、“写作可以实现令人着迷的转变”。 邪恶产生了文学的逆向力量,使作家与自身的关系产生裂变和躁动,只能通过自我放逐和缺席来缓解。

因此,需要对文学语言进行重新评价,创造新的语言。 布朗肖的“新语言”是通向未来书籍的必由之路。 这种语言首先应该与作者本人建立关系。 它强调语言的透明性,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本源。 新语言所追求的不是完成和呈现,而是不断生成、不断开始、涵盖当下所有存在的真理。 它宣称:“文学的力量不在于呈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让缺席的东西,并通过缺席的力量让它呈现。”

布朗肖巧妙地将新文学语言的创造转化为寻找文学空间的问题。 在他看来,“书写的源泉是空间,局限于这个空间的书写就像光”。 朱伯特是一位探索太空的作家。 空间本质上比作品更重要。 这是艺术的终极核心。 于是,朱伯特成为了一个没有书籍的作家,一个没有作品的作家。 我们不得不问,布朗肖是在开玩笑吗? 难道他只是为了重述“皇帝的新装”式的故事而大惊小怪吗?

其实并非如此,这就是布朗肖的深度。 他描述了作为一位至高无上的作家的真正焦虑:无法开始、完成或成形的永恒痛苦。 它以缺席来表示,以距离来表现。 布朗肖构建了一种文学“空间转码器”:写作时,将事物分开以便说明它们,并保持距离以便让它们展现自己。 在对“缺席”和“距离”的迷恋中,布朗肖发现了想象的空间美学。 “远”、“空”的审美追求,显然与东方道教和禅宗的艺术本体论是一致的。 “只要远离,制造距离”,“空虚和缺乏才是现实最真实的基础”,“超越虚无,开放后释放光明”。 你会惊讶地发现,布朗肖的评论中包含了如此之多的道家品质,如“留白”、“无中生有”、“空室造白”等。

如果布朗肖的未来时写作除了空虚和空洞之外什么也没有,那还有什么呢? 答案应该是作家的“无私”和“无私”,写作的“无用”和“无名”,最终汇聚成无限和自然。 谈及克洛岱尔时,布朗肖说:“只有非个人的感觉才与他亲近,仿佛是自然而然的。” 克洛代尔“确实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却在厌恶中毅然逃离了自己”。 这些都是通往无限、回归自然的重要途径。 孤独、隐退、人格的分离,似乎是作家未来救赎的宿命。 博尔赫斯也恪守同样的信条:中立的、客观的、完整的、无限的世界成为书籍的不断复制、取之不尽的复制。 世界被他翻译成一本无始无终的书,一个人们书写和被书写的空间。

那么,第三部分列出的文学“例外”和写作“极端”与无限的未来有何关系? 布朗肖显然是想说明,只有达到“极限”,我们才能认识无穷; 只有通过“例外”的实验才能证明规律。 “艺术属于世界的尽头,只能从不再有艺术、也无法产生艺术的地方开始。” 有趣的是,我们能否找到这个终极“地点”,以及找到之后如何进行实验,是双重问题。 布朗肖幽默地列举了20世纪许多文学大师的极端做法,甚至还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这些作者似乎打破了一些东西,他们对体裁的探索不如荷马史诗,而是用武力以权威的方式去改变。武力太大,尴尬又局促,他们既无法回到原点。”传统的形式也不能继续走这条路。不正常的路甚至不能重复。” 颠覆性的、不可逆转的结局只能证明作家的个人才华,却从未动摇过小说的传统。 “小说吸收并凝聚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力量,但它似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布朗肖的“末日名单”包括伍尔夫和乔伊斯、德国作家布洛赫和穆齐尔,甚至还有普鲁斯特。 为什么他们没有未来? 因为他们与“没有人格的中立”和无名无功的退休要求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极其个性化、异常、离经叛道。 他们无法创造一个可供后续模仿的传统,从而关闭了未来的可能性。 布朗肖向我们解释说,文学的未来无非是一场持久的游戏,规则与例外的永恒共存,不可能仅从例外中找到未来。 因为例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们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方面,规则并不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只能依靠与例外的偏差来确认传统和界限。

未来之书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本质上是“资本之书”(即自然的原始书写)。 你甚至可以感觉到布朗肖完全陶醉在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之中。 这种未来书写扬弃了偶然,没有命名,去除了个人。 它是自我指涉的,事物消失了,诗人撤退了。 他用马拉美的诗来比喻这个未来,这也启发了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与作者之死》,成为福柯《言与物》中“人之死”的先行者。

本质上,布朗肖更像是“巫术”的化身。 他用神谕般的“巫词”,用透明的文字作为媒介来代表作家的写作欲望和对焦虑的压抑。 《未来之书》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震撼:未来是先知的话语,是文学的预言。 布兰肖似乎太着迷了。 他不仅要评判古今传统,还要描绘未来的暗流。 这明明是一条看不见的“地下河”,是一张无形的“脉络图”,但他却坚持挖掘、勾画。

由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评论景观:用抒情诗来表达形而上的哲学,用大密度来描述抽象的虚空,就像强光造成的刺眼的盲目。 布朗肖的《未来》一书:对立的传承,断裂的汇聚,是“书写自然”的原创文本,是永恒异化的不断生成,是打破时间秩序的空间诠释,是连续书写,并不断抹除真正的“无名境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