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德语常识

2003德语专四答案(200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2003德语专四答案,以及200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名词解释(40)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行代田法。代田法把一亩地分成三甽(沟)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甽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甽里,这样作物入土深,抗风耐旱。代田法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增加了一斛到三斛。

唐代东北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隋唐之际,靺鞨分为数十部,其中居南部的粟末部和居于北部的黑水部,势力最为强大。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首领大祚(zuo)荣建立政权,自立震国王。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在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并册封大柞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此后粟末靺鞨即称渤海国,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世环镇)为都。

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5.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古罗马国家法律的总称。它包括从公元前6世纪罗马奴隶制形成到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一千余年中的法律。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时代颁布的《十二铜表法》,6世纪30年代,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3个法律汇编,后人将其在位时期的法律编成《新律》,四者被汇编成《民法大全》,该书集罗马法之大成,后人往往称此为罗马法。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是私法,私法又主要是民法,有关诉讼权利和诉讼程序的规定也列入私法的范围。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法律影响巨大,尤其是资本主义民法,终致造就了一个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定人之一,在欧洲宗教改革期间,他发表了大量著作,如《九十五条论纲》《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系统地阐述了教随国定的准则,有力地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同时他对于德语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译著《圣经》德译本是德语读物的经典。

8.1884年柏林会议

1884年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召集下,共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签署了总议定书,确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各国享有自由贸易和在刚果河免税通航自由;划定刚果自由邦与法属.、葡属殖民地的边界;以后任何国家在非洲扩张新的领地必须通告该议定书签字国。此次柏林会议是西方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

二、简述题(史学理论为必做,其他的三选二,共30分)

1,“历史”一词有哪几种含义?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狭义仅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2,简述五代的更迭

所谓五代,是指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短命的王朝,即梁、唐、晋、汉、周。由于这些国名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一般在五代国名前冠以“后”字,以区别于以前各朝。五代计53年(907年一960年)。

(一)后梁。后梁为朱温所建。朱温本为黄巢部将,降唐后封为同华节度使,赐名全忠。随后逐渐扫除了今华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并一举铲灭宦官集团,于天祐四年(907年)灭唐建后梁,是为后梁太祖,都汴(今河南开封)。后梁中后期,大小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大大损耗了国力。923年被后唐所灭。

(二)后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沙陀人李克用死,子存勖继晋王位,与后梁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梁龙德三年(923年)存勖称帝于魏州(河北大名),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后梁,建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出兵攻灭前蜀。庄宗为政暴虐,重敛急征。四年,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借魏州兵变力量攻入开封,存勖在洛阳为乱兵所杀。嗣源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元天成。明宗颇有政绩,废除庄宗弊政,局面有所好转。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故,子从厚继位,不久为嗣源养子从珂起兵所杀。清泰三年(936年)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灭后唐。

(三)后晋。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岁贡帛三十万匹,因此,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同年,石敬瑭攻入洛阳,灭后唐,迁都开封。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病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少帝或出帝。重贵在大臣景延广等影响下,奴事契丹的态度有所改变,契丹于开运元年(944年)、二年二次南侵,均为后晋军士击退,三年,重贵任其姑父杜威为元帅,抵御契丹,杜威却与契丹勾结,引契丹军南下攻入开封,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国号为辽,后晋亡。

(四)后汉。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是沙陀族人,原是石敬瑭的心腹,曾任后晋的河东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乘契丹陷开封而于太原称帝,但仍用晋的国号与年号。同年,契丹北撤后,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即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950年,郭威统兵回京,夺取了政权。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汉仅存四年即灭亡。

(五)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号为周,都开封,史称“后周”。郭威即位后,着手改革弊政。显得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继续革新政治,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并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显德七年(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周灭亡。

3,简述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正面战场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确定实行“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取时间。为便于对日军作战的统率指挥,初期将沿海和临战地区划分为5个战区,后来扩大为12个战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0余次,此外,还有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军队伤亡惨重,其中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第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第三,正面战场的顽强作战为中国赢得有力的国际地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英美苏等国际力量的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意义。全面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抵抗,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赢得了时间,也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斯宾塞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行为准则,从而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一)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不是像社会契约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许多单个个人的联合体。这个有机体凭借内在的生命,不断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向前发展,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静止状态。一旦达到这种状态,社会进化就停止了,人将得到最大的幸福。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这种理想境界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即社会发展的规律同生物进化的规律一样,也是生存竞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二)斯宾塞又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为了确保人类自然选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政治自由能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三)斯宾塞从维护个人自由的命题出发,又进一步论证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必需品,其职能就是对外保障其社会成员不受侵略,对内防止其社会成员互相侵犯,执行平等的自由法则。对自然选择的严酷性国家无需干预,否则就是违反正义。他由此认为,包揽一切的国家职能是低级社会的特征,而自由放任、保障个人自由是向高级社会进化的标志。

三,论述题(选做两题,每题40分)

1,明清两代怎样在政治制度上加强集权统治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后来,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置锦衣卫,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党之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通过这些监察机关和特务机构,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

清廷在中央机构设置上,基本上继承了明制,设立了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署,但由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实际决策机构的存在,所以,清代的内阁、六部等权力都被大大削弱了。

(1)内阁权力的削弱。内阁是清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一般来讲,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职责一如明朝,但由于它的一些重要事务分与后来所设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其实际权力比明代要小。阁臣虽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

(2)南书房的设立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清入关之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称为“国议”,权力很大。议政王大臣会议和与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也不利于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雍正时为了方便及时地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作战军务,设立军机处,以亲王、大臣充任。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①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每省或两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

②保甲制度是清代严格控制基层社会的政治制度。每户都立有牌,上写户主姓名和丁口数,并登入官册。清政府用严密的保甲制度来控制基层社会,消弭人民的反抗。

(2)加强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西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对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许多地区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管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清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在清朝的发祥地,其管辖机构与其他省区不同,由满洲将军治理;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2,试论近代中国(1840—1949)中国社会经济变动成因以及特点

鸦片战争以来(1840-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动,主要体现在:传统自然经济解体,传统手工业备受打击;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连年战乱、灾荒和沉重的赋税使农业衰落,农村破败,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保证;开埠通商引发传统社会经济和市场体系的变动,经济重心转移,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城市体系的层级结构;现代工业开始在部分城市兴起,改变了近代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出现了巨大改变,传统士绅阶层整体退出乡村政治舞台,而代之以土豪劣绅和贫雇农为主要成员的新式乡村精英。

(一)造成这些变动的成因是(1)帝国主义的入侵是重要外来原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连续遭受多次入侵,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加剧了清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危机。(2)中国内部自发的改革与革命则是主要驱动力。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中国内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建设运动。(3)不过这些改良举措收效甚微,催生了革命思潮的萌发,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共产革命,均体现了这个规律。

(二)这些变动呈现的主要特点:(1)外来危机引导内部变革或革命,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从帝国主义的入侵到后来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干预,都体现了这个特点。(2)每一次变动的程度在越来越深,从器物、制度、文化最终到意识形态的整合,并为此后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到苏维埃运动,都是沿着这个路径在逐步深入。

3,试论第三次技术革命

(一)主要内容。(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2)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2年,又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3)化学工业的建立。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人造染料成本低、性能好,很快就代替了天然染料。1884年法国人圣?夏尔东发明了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用粘胶丝来生产人造丝。化学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的新部门,是与炸药有关的工业。1867年诺贝尔发明火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4)钢铁工业的革新。1856年英国人贝西默发明的“吹气精炼”操作法很快得到推广,从6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贝氏转炉。1864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兄弟同时宣布发明了平炉炼钢法。平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使之变成优质钢。但这两种炼钢法都不能使用含磷的矿石。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世纪最后3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名词解释(40)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又称武王伐纣。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行代田法。代田法把一亩地分成三甽(沟)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甽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甽里,这样作物入土深,抗风耐旱。代田法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增加了一斛到三斛。

唐代东北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隋唐之际,靺鞨分为数十部,其中居南部的粟末部和居于北部的黑水部,势力最为强大。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首领大祚(zuo)荣建立政权,自立震国王。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在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并册封大柞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此后粟末靺鞨即称渤海国,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世环镇)为都。

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5.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用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古罗马国家法律的总称。它包括从公元前6世纪罗马奴隶制形成到公元6世纪中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一千余年中的法律。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时代颁布的《十二铜表法》,6世纪30年代,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3个法律汇编,后人将其在位时期的法律编成《新律》,四者被汇编成《民法大全》,该书集罗马法之大成,后人往往称此为罗马法。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是私法,私法又主要是民法,有关诉讼权利和诉讼程序的规定也列入私法的范围。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法律影响巨大,尤其是资本主义民法,终致造就了一个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德宗创始人。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定人之一,在欧洲宗教改革期间,他发表了大量著作,如《九十五条论纲》《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系统地阐述了教随国定的准则,有力地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同时他对于德语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译著《圣经》德译本是德语读物的经典。

8.1884年柏林会议

1884年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召集下,共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签署了总议定书,确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各国享有自由贸易和在刚果河免税通航自由;划定刚果自由邦与法属.、葡属殖民地的边界;以后任何国家在非洲扩张新的领地必须通告该议定书签字国。此次柏林会议是西方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

二、简述题(史学理论为必做,其他的三选二,共30分)

1,“历史”一词有哪几种含义?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狭义仅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2,简述五代的更迭

所谓五代,是指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短命的王朝,即梁、唐、晋、汉、周。由于这些国名曾在历史上出现过,所以一般在五代国名前冠以“后”字,以区别于以前各朝。五代计53年(907年一960年)。

(一)后梁。后梁为朱温所建。朱温本为黄巢部将,降唐后封为同华节度使,赐名全忠。随后逐渐扫除了今华北地区的割据势力,并一举铲灭宦官集团,于天祐四年(907年)灭唐建后梁,是为后梁太祖,都汴(今河南开封)。后梁中后期,大小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大大损耗了国力。923年被后唐所灭。

(二)后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沙陀人李克用死,子存勖继晋王位,与后梁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梁龙德三年(923年)存勖称帝于魏州(河北大名),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后梁,建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出兵攻灭前蜀。庄宗为政暴虐,重敛急征。四年,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借魏州兵变力量攻入开封,存勖在洛阳为乱兵所杀。嗣源入洛阳称帝,是为明宗,改元天成。明宗颇有政绩,废除庄宗弊政,局面有所好转。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故,子从厚继位,不久为嗣源养子从珂起兵所杀。清泰三年(936年)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灭后唐。

(三)后晋。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岁贡帛三十万匹,因此,契丹主在太原册立石敬瑭为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同年,石敬瑭攻入洛阳,灭后唐,迁都开封。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病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少帝或出帝。重贵在大臣景延广等影响下,奴事契丹的态度有所改变,契丹于开运元年(944年)、二年二次南侵,均为后晋军士击退,三年,重贵任其姑父杜威为元帅,抵御契丹,杜威却与契丹勾结,引契丹军南下攻入开封,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国号为辽,后晋亡。

(四)后汉。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是沙陀族人,原是石敬瑭的心腹,曾任后晋的河东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乘契丹陷开封而于太原称帝,但仍用晋的国号与年号。同年,契丹北撤后,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刘知远在位仅一年即去世,其子刘承祐继位。950年,郭威统兵回京,夺取了政权。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汉仅存四年即灭亡。

(五)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称帝,建国号为周,都开封,史称“后周”。郭威即位后,着手改革弊政。显得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继续革新政治,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并着手进行统一战争。显德七年(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周灭亡。

3,简述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正面战场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召开的国防会议确定实行“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取时间。为便于对日军作战的统率指挥,初期将沿海和临战地区划分为5个战区,后来扩大为12个战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抗日的主战场,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正面战场大型会战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0余次,此外,还有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军队伤亡惨重,其中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创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逐渐陷入了“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困境。

第二,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对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起到了支援作用。

第三,正面战场的顽强作战为中国赢得有力的国际地位(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必胜信念和顽强的生存能力,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赢得了英美苏等国际力量的支持,更为结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意义。全面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的抵抗,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赢得了时间,也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斯宾塞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行为准则,从而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一)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不是像社会契约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许多单个个人的联合体。这个有机体凭借内在的生命,不断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向前发展,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静止状态。一旦达到这种状态,社会进化就停止了,人将得到最大的幸福。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这种理想境界只有通过自然选择才能实现,即社会发展的规律同生物进化的规律一样,也是生存竞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二)斯宾塞又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为了确保人类自然选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政治自由能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三)斯宾塞从维护个人自由的命题出发,又进一步论证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必需品,其职能就是对外保障其社会成员不受侵略,对内防止其社会成员互相侵犯,执行平等的自由法则。对自然选择的严酷性国家无需干预,否则就是违反正义。他由此认为,包揽一切的国家职能是低级社会的特征,而自由放任、保障个人自由是向高级社会进化的标志。

三,论述题(选做两题,每题40分)

1,明清两代怎样在政治制度上加强集权统治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后来,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置锦衣卫,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党之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通过这些监察机关和特务机构,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

清廷在中央机构设置上,基本上继承了明制,设立了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署,但由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实际决策机构的存在,所以,清代的内阁、六部等权力都被大大削弱了。

(1)内阁权力的削弱。内阁是清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一般来讲,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职责一如明朝,但由于它的一些重要事务分与后来所设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其实际权力比明代要小。阁臣虽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

(2)南书房的设立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清入关之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称为“国议”,权力很大。议政王大臣会议和与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也不利于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雍正时为了方便及时地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作战军务,设立军机处,以亲王、大臣充任。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彻底地削弱了。这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①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每省或两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掌管地方的军政大权,

②保甲制度是清代严格控制基层社会的政治制度。每户都立有牌,上写户主姓名和丁口数,并登入官册。清政府用严密的保甲制度来控制基层社会,消弭人民的反抗。

(2)加强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西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对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许多地区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管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清中央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在清朝的发祥地,其管辖机构与其他省区不同,由满洲将军治理;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2,试论近代中国(1840—1949)中国社会经济变动成因以及特点

鸦片战争以来(1840-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动,主要体现在:传统自然经济解体,传统手工业备受打击;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连年战乱、灾荒和沉重的赋税使农业衰落,农村破败,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保证;开埠通商引发传统社会经济和市场体系的变动,经济重心转移,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城市体系的层级结构;现代工业开始在部分城市兴起,改变了近代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出现了巨大改变,传统士绅阶层整体退出乡村政治舞台,而代之以土豪劣绅和贫雇农为主要成员的新式乡村精英。

(一)造成这些变动的成因是(1)帝国主义的入侵是重要外来原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连续遭受多次入侵,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加剧了清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危机。(2)中国内部自发的改革与革命则是主要驱动力。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中国内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建设运动。(3)不过这些改良举措收效甚微,催生了革命思潮的萌发,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共产革命,均体现了这个规律。

(二)这些变动呈现的主要特点:(1)外来危机引导内部变革或革命,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从帝国主义的入侵到后来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干预,都体现了这个特点。(2)每一次变动的程度在越来越深,从器物、制度、文化最终到意识形态的整合,并为此后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到苏维埃运动,都是沿着这个路径在逐步深入。

3,试论第三次技术革命

(一)主要内容。(1)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2)内燃机的发明。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92年,又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3)化学工业的建立。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人造染料成本低、性能好,很快就代替了天然染料。1884年法国人圣?夏尔东发明了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用粘胶丝来生产人造丝。化学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的新部门,是与炸药有关的工业。1867年诺贝尔发明火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4)钢铁工业的革新。1856年英国人贝西默发明的“吹气精炼”操作法很快得到推广,从6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修建了贝氏转炉。1864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兄弟同时宣布发明了平炉炼钢法。平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使之变成优质钢。但这两种炼钢法都不能使用含磷的矿石。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

①促成了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业、汽车工业,同时通过技术变革改造了旧工业部门如钢铁工业;

②导致大规模企业的出现,适应大企业规模要求的股份公司在19世纪最后3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垄断组织也逐渐出现并壮大;

③在生产管理方面引起重大变革,企业开始注重发展科学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如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④初步创造出世界经济体系:欧洲资本向全世界输出,建立了金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重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导,使生产规模更大,引起了生产管理的革命,也为垄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次2003德语专四答案和200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