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语常识

“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在京发布

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全球掀起“汉语热”。

资料图片

去年底,由中国外文出版集团、中国翻译研究院等打造的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言平台在京上线,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等首批5个专题77个核心词汇的权威解读和解释,以中、英、法等7种语言同步发布。 几天后,“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届术语发布仪式在京举行。 挖掘整理了81个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并翻译成不同语言对外传播。

推动中国声音更好地传播到世界,翻译是重中之重。 但有学者指出,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解释和翻译规则,反映传统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的思想文化术语解释不一致,存在偏差。翻译。 准确表达中国思想核心概念遇到困难,影响汉语语音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如何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构建中外融合的话语体系,翻译面临挑战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新时代条件下,翻译工作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国文化中的‘韬光养晦’一词有多种翻译方法;‘不折腾’一词困扰了翻译界很多专家学者;‘欲打铁,须自苦’”引发无数争议,到底是铁硬,还是打铁的人硬? 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院院长刘和平举例说明。

“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与国家现状不相符,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外译中的异化策略在翻译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在此过程中出现对中国的误解和歪曲,损害了中国作为国家利益的国家形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孙晓萌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层面缺乏统筹规划,中国思想文化的组织没有相对健全。对翻译、介绍、交流的理解和解释一致,没有标准化的翻译标准和统一的操作流程。 相关的解释和翻译往往差异很大,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引起误解,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好声音》的传播质量和效果,也提出了加强《中国好声音》传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中国人民自己的话语体系。

“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正在为此做出努力。 教育部、国家语委聚集国内外文、史、哲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评选整理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包括“道”、“仁”、“义”。 ,并据此翻译成英文等多种语言,构建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维护文化主权。

翻译不能简单理解为语言转换

“从古至今,翻译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担负着如何运用归化策略构建中国自己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国话语权、国家文化传播力、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孙晓萌指出,“翻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语言转换。 这取决于译者对中外语言的掌握和运用,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水平。 和能力。”

“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在京发布

“几乎每个术语的背后都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 国家外文局原副局长、翻译家黄友义指出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存在问题和困难的根源。 要用外语表达某种东西,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过去,我们只关注如何更好地翻译成外语,而没有关注对自己文化的理解。 我们的文史哲基础还不够,需要补上。”

确实,语言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习惯、思维范式、行为逻辑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正如原国家外文局局长、翻译家林乌孙所说:“你需要多研究一下自己和对方的文化背景。如果翻译粗糙,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瑕疵,但也缺乏对相关文化的了解。抓住对方的思想文化思维。”

外语中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这是翻译工作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经常面临的挑战。 外研社社长满兴元表示:“我们出版的一些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直接用该术语的汉语拼音作为翻译,比如‘道’。但这绝对不是‘懒人思考’,恰恰是我们研究和讨论最多的地方,为了保存文化基因!我们必须用百年、千年的尺度来看待事物。比如“豆腐”,就是一个带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词。从汉语拼音开始翻译到国外接受这个词,已经有百年了。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豆腐’这个词,这表明中国文化已经走向世界。”

专家表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仍面临减少外语“翻译味”的挑战。 既要让外国人看得懂,又不牺牲外语的美感,又要保证不偏离中文意思,不改变其形状。 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对象不仅仅是少数学者,还有对中国感兴趣的普通民众,包括教师、学生、商人、记者等,他们需要表达深刻的内容。用他们习惯的语言讲哲学。

建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

“翻译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实却令人担忧,高素质口笔译人员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参与其中的专业口译员很难找到”像中国这样的事件,图书馆里翻译经典作品的年轻人很少,很多年轻人想学口译,而想“坐板凳”从事翻译的年轻人却很缺乏,刻不容缓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刘和平指出。

专家指出,当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明确,功利主义倾向较强。 要把翻译人才培养和外语教育本身回归人文传统,整合学术界和产业界、国内外力量,提供长期持续的财政投入,建立更加系统、科学的翻译体系。翻译人才评价标准。 值得长期深入讨论的问题。

多语种翻译队伍建设亟待解决。 专家认为,目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主要集中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通用语言,非通用语言涉及较少。 相关目的国语言的高级专业翻译人才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北京外国语大学现有67个外语专业,是目前国内开设外语专业最多的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对世界主要国家语言的覆盖程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有很大差距。

在中国走向世界这一重要历史关口,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向世界讲清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是时代的任务。世界。 国家需要引导翻译教育基本命题,汇聚语言的力量,构建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 学者们也同意。

“我们希望国家建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出台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刘和平建议:“设立人才培养工程基金,有计划地培养各领域或专业急需的翻译人才;设立更多的奖学金,积极鼓励和培养海内外青年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投入必要资金,尽早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医、华文教育等专题中外文平行语料库,为中华文化普及做好基础工作;整顿翻译市场、鼓励翻译自由职业者;对语言服务企业征收“学徒税”,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学徒税”接收实习生,与高校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实现校际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和企业”。

《人民日报》(2015年3月19日第17页)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