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语常识

西班牙语的演变史及语言特点分析(见附图)

我的文章《证据:拉丁语是早期西班牙语》发表后,有人又问我“早期西班牙语”的起源。 一年前的今天,我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和猜想(见附图),今天详细讨论。

基本证据

罗尔夫认为,西班牙语的演变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200年至1450年圣诞节时期是西班牙语形成时期,1450年至1650年时期是重大变革时期,1650年以后时期是西班牙语言形成时期。目前是变化趋于稳定的时期。 时期。 (Rolf,“Sobre la ón en la y la”,Española LXXI 1991,第 79-106 页。)

这是西班牙语的粗略历史,大体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语已经经历了“重大变革时期”。 问题是,重大变化意味着什么?

按照现在的一般理论,西班牙曾被阿拉伯人(摩尔人)统治了八百年。 直到15世纪末,阿拉伯人才被驱逐,获得独立。 (吴湖新,“浅谈西班牙语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语言特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02期)

“保守的‘阿拉伯字母’一直不愿采用‘元音字母’系统,只是无奈地在字母上下添加‘点和符号’来代表‘元音’。‘点和符号’不进入字母表,但只是一种书写形式的补充标记。虽然这样的字母也代表‘元音’,但从字母分类上来说,它们仍然属于‘辅音’。” (周有光,《字母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应用》1992年04期期待)

一般来说,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我现在认为这种划分是错误的)。 从字母所代表的语言单位来看,注音文字可分为音节文字(日语)、辅音文字(阿拉伯语)、音素文字(拉丁语、英语)。 ​​​阿拉伯字母是辅音字母。

三个基本假设

据此,为便于分析,可作如下假设:

❶15世纪末之前,西班牙确实是阿拉伯人的殖民地。

❷直到15世纪末,伊斯兰文明远比基督教文明先进和进步,基督教世界处于边缘落后和愚昧的状态。

❸阿拉伯字母只有辅音,没有独立的元音。 将辅音和元音从语音中分离出来是一种更进步的方法。 因此,在15世纪末,西方世界的拉丁字母并没有元音。

综合这个公众号对西方伪历史的研究和诸多证据,我认为这三个基本假设基本成立。

辅音的元音化 那么,问题来了,元音是何时何地出现在西方拉丁字母系统中的?

“‘辅音字母’传入希腊后,希腊人将其中几个字母改为专门代表‘元音’的‘元音符号’,其余字母则改为专门代表‘辅音’,不附带‘元音’。”辅音符号’。这样,‘音素字母’的创造就完成了。这是字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有光,《字母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应用》 ” 1992 04 预计)

这句话包含以下信息:

①元音字母是在辅音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比较进步的做法。

②西方将元音的发明追溯到古希腊,但这个公众号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古希腊是伪历史这一事实,这种理论并不可信。

③拉丁字母的元音必须在阿拉伯字母之后。

“按照逻辑,应该是先有音节字母,再有辅音字母。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呢?因为:(1)辅音字母实际上是音节字母,不同的是音节字母的元音是固定的, (2)在日本创造“假名”的两千多年前,闪米特人由于其语言中的元音数量较少而不稳定,他们所创造的字母的元音是天然不稳定,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假名’“辅音”。他们把字母和元音一起发音,形成音节,他们不觉得自己是“辅音”。 (周有光,《字母表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应用》1992年第04期)为了将辅音字母的元音化推进到古希腊,西方发明了比阿拉伯辅音字母早得多的闪米特辅音字母。 但“在日本创造‘假名’两千年前,闪米特人……”完全是伪历史,根本不可信。 因此,在排除西方伪历史干扰后,辅音的元音化必须出现在阿拉伯字母之后,即拉丁字母中的元音出现在阿拉伯字母之后,而不是出现在阿拉伯字母之前。

那么,拉丁字母的元音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古代汉语音韵学

我在我的拙文《拉丁伪史》中指出:“我相信音标革命是受汉语和汉语研究启发的西方发明。”

我认为,基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传”,拉丁字母的韵母化也起源于中国,即中国古代的韵母。

中国古代声母和韵母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语音韵学将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声母在前,韵母在后,韵母是发音中除声母以外的部分。”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20页)

“反切是古老的拼音法,相对于知音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30页)

反切法是中国古代继“知音”、“独若”之后创造的一种注音方法。 如东汉伏谦注《汉书》“洴,音章为瑞番”,反切上字为声母,反切下字为韵母。

“旧的反切方法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把‘蒌’字从里后切改为罗后切。这是一个改进,因为‘里’字和‘后’字读音不同,有不同的拼写声音。非常流畅。”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37页)

这种反切法的改进也很重要,使最初的辅音发展更加微妙和清晰。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隐辞篇》中说:“孙叔然创尔雅之阴义,是汉末唯一懂得讽刺的人。至于魏朝,这事情很受欢迎。”

“反切法的发明,是汉语音韵学的开端。”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30页)

现存最古老的完整韵书是《广韵》,《广韵》的音系基本以《唐韵》为基础,《唐韵》的音系基本以《切》《切韵》为基础。隋吕法言(601年)撰,现存有《切韵》残片。《唐韵》为孙冕(751年)刊,现仅存《切韵》残片。” 《广韵》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邱勇等人奉圣旨重修,全名《宋重访韵》 ”。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47页)

西班牙语的演变史及语言特点分析(见附图)

唐代格律诗的发展是在中国古代反切、声母、韵母的深入发展的基础上的。 唐代格律诗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也促进了音韵学的大发展。 “编韵书,是为了文学创作。所以,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欲拓文路,清、声皆通;若欲赏其声,必分轻重。” 他还说:“凡有文学知识的地方,音韵必须清楚。”(王力,《中国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47页)“自从中国出现反切以来,人们可以总结出声母系统来自于上字“反切”,韵母系统则来自于“反切下”字。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71页)

》注:唐宋韵书中,声调是韵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声调被认为是不同的韵(后来的正统韵书仍然遵循这个原则),所以共有206个韵。如果区别声调不计,用四声相配的话,只有六十一类。”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50页)​​​

韵类需要区分声调,韵母不需要区分声调。

宋代“三十六个字母,代表三十六个声母”。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71页)​​​

中国古代汉字注音的发展其实和直线是一样的:直线注音法→反切法→音韵。

显然,中国古代声母和韵母的区分比阿拉伯辅音字母更先进、更发达。 也就是说,从汉代开始,汉语单音节就明确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 此后出现了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 今天的汉语共有大约400个音节。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并没有停留在36个声母和206个韵母上,而是进一步发展了等韵。

灯云是一种古老的反切方法,​​主要表现为反切图,一般称为‘云图’。宋元时期,反切图是专门为“切韵”、“广韵”或“吉韵”设计的。韵”是根据“韵”的反切写成的……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反切的方法不容易掌握。韵师们想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错的方法,就是把三十六个字母和两百零六个韵律组合成一幅图画,这样每个音节都有它的位置,只要你先学会了图中所有音节的发音,然后推算出反切上下字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发音了。”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92页)​​​

“共有韵图43张,郑乔称这些韵图为‘内外韵图’。其中内韵图共十九幅,外韵图共二十四幅。” (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93页)​​​

↑表1:(王力,《汉音韵》,中华书局,2003年,第91页)​​​

表1显示了43个韵律中的“外传二十一”。 左边的橙色竖线是声母,下面的橙色横线是韵母。

这是中国古代汉字的注音方案。

“等韵之学是中国古代的语音学,而等韵图是等韵研究的中心内容……等韵图将《广韵》的二十六韵合为十六韵图。 ..这种韵和照片的合并,是对《广韵》206个韵的韵尾和主韵分析的结果,因为它们和照片一样,所以一定韵尾相同,主韵也相似。 ..十六图的名称比较晚,最早出现于宋元年间的《四声候子》和《古史正音韵指南》。早期的韵图不分图画和图画。以前只叫转……后来曲韵的《十三韵》就是在十六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融合的,十六图是四十三转的演变和简化。 (唐作凡,《音韵之旅(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次印刷,第135页-137页)

韵类:206韵→四十三转→十六拍。

《韵经》用开闭二呼和一、二、三、四等分析《广韵》的韵类和韵母。 二音和四音是“广韵”音系的主要韵母和韵母。 科学分析的结果。”(唐作凡,《音韵学大观赛(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版,第137页)

《韵经》从第一个音素(韵)的角度将韵母分为两类:张口和闭口。

可见,宋元时期的古汉语已经意识到需要对韵母——语音进行进一步细致的分析。

通过回顾中国古代音韵(齐韵、十六拍、二呼四等)(截至宋元时期)的发展历史,我们对中国古代音韵从整体到部分,由浅到深,由粗到细。 经过一步步不断的发展过程,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古代音韵学已经跨过了语音学(音素、音素)的门槛。

拉丁字母的元音化源于汉语音韵

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致力于研究明朝以前在中国发展起来的音韵学。 他们在阿拉伯辅音字母的基础上发展了西方音标字母(音节字母→音位字母),即拉丁元音字母。

对语音的生理物理分析,辅音音素和元音音素(单音)明显比声母和韵母更精细、更高级。 它们是在声母和韵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即:西方在古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等韵、十六声、二呼四声等)的基础上发展了声母。系统和元音系统:拉丁字母的辅音和元音系统。 因此,西方的元音并不是“辅音传入希腊后”由希腊人发展起来的,而是明末西班牙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韵律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时期大致符合西班牙语所谓的“1450年至1650年重大变革时期”。 但我认为,由于西方的年代测定错误或刻意篡改,西班牙语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实际上应该是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 也就是说,西班牙语所谓的“大变”,实际上是指原来的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只有辅音,没有元音。 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根据汉语音韵学和语音学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字母。 元音拉丁字母随后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拉丁词汇(英语和汉语同源)。 同时,拉丁语是在阿拉伯语法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句子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所谓西班牙语的“大变”,是指拉丁字母的元音化和拉丁词汇的古汉化。

综上所述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拉丁字母的元音化源于明末传入中国的传教士对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明末音韵学最新发展的“窃取”。 因为拉丁字母是其他西方国家字母的来源和基础,所以西方元音字母也起源于中国古代音韵,特别是明代的音韵。

2、连拉丁字母的声母系统也源自中国古代音韵学。 那么,那些数量众多、庞然大物的所谓古罗马和中世纪拉丁著作不就成了“无皮之毛”了吗?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后,基于逻辑推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在我眼前闪过,我产生了研究《西方文字的奇迹》和《西方儒家耳目》的想法,认为肯定会有一些收获。 果然,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 这原本是本文的一个章节,但随着写得越来越多,我意识到它偏离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所以我决定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它。 请大家继续关注本公众号的下一篇文章。

(超过)

附图:一年前的分析与猜想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