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语常识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没有语言,人不能称之为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它和人类一样古老。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语言。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纽带。 没有语言,人就不能称为人。 文字记录语言。 与语言相比,文字的出现要晚得多。 文字在世界上出现才几千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 文字代表着一个文明的精神高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藏族的诞生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平息内乱,征服诸侯,统一吐蕃后,与尼帕拉、唐朝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另一方面,他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 物品系统。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政务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文字匮乏的痛苦,于是在上半年派出了吞米桑布扎等16人。公元7世纪。 一位聪明英俊的小伙子带着大量的黄金来天祝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祝文字。

吞米等人途经尼泊尔羊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拜见尼泊尔国王央舒瓦玛国王。 国王给了他们解暑的药。 奇禽异兽并没有吓倒这些立志学习的年轻人,但天竺的热带气候却让长期生活在寒冷高原的16名年轻人感到困难。 其中15人在外地病逝。 只有敦米桑布扎朱兰在一位名叫李靖的婆罗门和一位名叫拉罗拜桑嘎的学者的指导下学习梵文和语言。 求学期间,吞米尊崇佛法,刻苦修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因此,他被天祝人民尊称为“桑布扎”,意为有德行的藏人。 “吞米”是他的姓氏。

后来,吞米桑布扎带着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和梵文知识回到了吐蕃。 他按照松赞干布的遗愿,以梵文的50个基本字母为范本,结合藏语的特点,创造了藏文的30个基本字母; 他还根据梵文的16个元音创造了4个藏文元音字母。 。 吞米还从梵文的34个辅音字中去掉了5个倒字和5个重叠字,并在元音中添加了元音“啊”,并添加了梵文单词“卡、恰、嘉、夏”、“哈、啊”(音译)等6个字符,形成了4个元音字符、30个辅音字符的藏文。 据史料记载,屯密创造藏文后,撰写了藏文颂词献给松赞干布。 臧普大喜,连连称赞。 为了鼓励臣民学习藏语,赞普拜他为师,在玛玉宫潜心学习藏语和其他文化,与外界不接触。 他闭门学习了三年。

敦米桑布扎还根据古印度的说法和他所创造的藏文的特点和方法,编撰了《语法根源三十偈》,使藏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书面语言。 随着藏文书籍和译本的不断产生,西藏历史从此进入了文明的新阶段。

藏族的三大决心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英语词汇中80%的单词是从其他语言借用的,如拉丁语、法语、希腊语等。历史上,随着英国殖民活动蔓延到世界各地,英语与多民族语言接触,造成词汇英语由单调变为复数,发音也有规律地变化,总词汇量达到100万左右。 英语词汇的发展和增长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 宽容度越高,词汇越丰富,借用词越多,文化越先进。 最终,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并被用作许多国际场合的指定沟通媒介。

藏语中还有很多外来词。 据不完全统计,藏语中存在汉族、蒙古族、羌族等13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是藏族与其他不同语言社会历史交往的证据。 藏语借词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象征,反映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贸易、移民、战争、征服等各种频繁的社会交往。 藏语借词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睹豹子的风采,获取历史上藏族社会发展的一些信息。

据藏族史料记载,藏语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界定和规范,即8世纪中叶至9世纪初、9世纪中叶和11世纪初。

八世纪中叶至赤松德赞(730-797)至九世纪初,是藏文首次标准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九位著名翻译家。 其中,白若扎那根据当时翻译的发展和标准化需要,编撰了《梵藏词典》,这是一部规范翻译的翻译工具词典。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没有语言,人不能称之为人

吐蕃赞颂普赤祖德赞(热巴金,803-841)时,收集印刷著名译者,设立专门的翻译中心,统一译名,规定译例,修订经典旧译,新显密经典。进一步规范藏语文翻译工作。 西藏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规范的确定。 该规定的主要内容是:一是颁布一部确定新条款的“法”,并确定两人为工作主持人。 其次,确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翻译必须符合陈述性理论的理论原则; 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 并且翻译必须流畅且易于理解。 三是制定了音译、意译、直译、重译的方法。 其中,关于音译的规定包括:对难以解释的词语或不宜意译的陈述采用音译; 当多义词无法根据其含义之一进行翻译时,使用音译; 当某些词的含义容易引起误解或歧义时,可以使用音译。 使用音译。 四是规定四项注意事项。 尤其重要的是,规定各翻译工作室不得根据本方言进行翻译或创造新词、新术语,必须使用明确、规范的语言; 如果他们真想创新的话,就必须有根据、有根据,新创造的词必须得到作者的认可。 须经总令批准后方可使用。 这次的案文定稿严格、仔细,效果很好。 当时,著名的藏文翻译家与印度班智达合作,修订旧译经典。 同时,他提出了经密经典的翻译方法,着有《玉河二章》,确立了说法论与藏文的一致。 且易于理解的翻译原则。 为了解决藏文词汇不规范、翻译混乱的问题,他收集、整理、编撰了标准的藏梵文比较词典《译名集》,共收录词语9565个,分为283 个类别。 此书后来被收录在《丹珠尔》及《西藏大藏经杂部》中。 在此期间,吐蕃还聘请了许多天竺的学者来到西藏。 他们与当地伟大的翻译家一起,按照规范的藏文译本,编纂了大量的文献典籍。 赤祖德赞时期对藏文书写的新规范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行藏文基本上保留了这一时期修订的文字系统。 某些原则和规定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比如上面的第二条,就完全符合现代翻译所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 音译的原则和规定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西藏末代藏布达摩五世孙、阿里古格王益希窝之子、大翻译家仁庆桑布(958-1055)与来藏的天珠班智达善护、德护、智护共同修订了文本。 ,确定新的翻译。 西藏历史上称此为第三次确定标准。

藏语文信息化

藏语言文字是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文化要想在信息时代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

1984年,我国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藏文信息。 但由于藏文编码标准不一致,缺乏支持藏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产品,西藏及四省藏区的信息化水平始终低于内地。 差距大。

1993年,我国开始制定藏文编码国际和国家标准。 1997年,藏文编码国际和国家标准通过,使藏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拥有国际标准并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语言。

2004年,信息产业部(现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西藏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合作协议》,投资超过3300万元,合作藏文软件项目12个。 开发项目。

2007年,微软根据中国制定的键盘标准和编码标准开发了喜马拉雅输入法,使藏文信息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基于该编码系统开发的喜马拉雅输入法支持微软操作系统,兼容性强,很好地解决了藏文连字问题。 vista的出现结束了计算机藏文信息无法交换和共享的历史,藏文信息化进入喜马拉雅时代。 同年,具有藏文排版、图文混合功能的“藏文办公套件”研发成功。

2010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功开发了“珠穆朗玛”系列藏文字体软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藏文字体,而且有利于统一和规范藏文编码体系,顺畅藏文网上传播信息。 古老的藏语在现代平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

随着西藏信息化的发展,各种藏族应用软件和信息产品纷纷涌现,藏族互联网网站数量也迅速增加。 从藏文电脑办公套件到藏汉双语远程教育系统,从藏汉英电子词典到藏汉英手机。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藏语平台,浏览、阅读、收听、观看国内外新闻及各类信息,用藏语收发手机短信、用藏语进行语音聊天等已成为藏语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藏汉双语多媒体教学方式已出现在西藏等地多所学校的课堂上。

藏文软件的开发和推广不仅对藏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也因数字技术的出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萨迦寺于2011年启动了寺内经文、壁画的电子归档,并准备建设“电子阅览堂”。 建成后,人们只需点击鼠标,即可查阅寺庙内的珍贵文献资料。

藏语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就像给古老的藏语插上翅膀,让它超越语言的界限、国界、时空,帮助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快走向世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Copyright © 2023